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31158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7 1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该后底板布置结构包括底部和在底部的一侧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部。另外,冲击分散部件设置在底部和横向部上,并且冲击分散部件沿车身的冲击方向延伸。

Rear floor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ear floo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The rear floor layout structure includes a bottom portion and a side portion extending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body at one side of the bottom. In addition, the impact dispersion member is disposed on the bottom and the transverse portion, and the impact dispersion member extends along the impact direction of the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基于并且要求2015年10月14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143636的优先权权益,其公开内容以引用方式全部并入本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改善空气动力学效率和传输声音,以及有效地处理冲击载荷的车辆后底板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车身底板包括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前底板和设置在车辆后部的后底板。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可配置车辆行李箱区域的下部。具体地,底板布置(例如,底板结构)可被配置成支撑容纳在行李箱区域中的备用轮胎、各种其他制品等。就环境友好型车辆诸如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而言,电池、燃料箱等也可设置成与后底板相邻。同时,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后底板包括有效地处理后部冲击的各种加强结构。然而,该加强结构复杂。进一步地,现有的后底板不具有用于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效率、传输声音等问题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改善空气动力学效率以及有效地处理冲击载荷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阻止传输声音传递到车辆内部以及有效地处理冲击载荷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可包括:底部;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从底部的一侧延伸的横向部;以及设置在底部和横向部处的冲击分散部件,其中冲击分散部件可沿车身的冲击方向延伸,并且冲击分散部件可由组合有多种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具体地,冲击分散部件可具有至少一个纤维层,在该纤维层中,多个纤维被布置在与冲击方向实质上正交的方向上。进一步地,冲击分散部件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纤维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纤维层,在第一纤维层中,多个纤维被布置成与冲击方向正交,在第二纤维层中多个纤维被布置成与冲击方向平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可包括:底部;布置在底部的两侧的一对侧部;通过横穿一对侧部延伸的横向部;以及设置在底部和横向部处的冲击分散部,其中冲击分散部可包括设置在底部和横向部的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冲击分散部件。冲击分散部件可包括设置在底部的第一分散部件和设置在横向部件处的第二分散部件。第一分散部件可设置在底部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分散部件的内部可包括中空部,并且该中空部可沿第一分散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中空部的两个端部可以封闭。可选择地,中空部的两个端部可以开放。第二分散部件可弯曲成对应于横向部的外表面。加强部件可插入第一分散部件之间,并且加强部件的内部可包括中空部。冲击分散部件和加强部件可由组合有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底部、横向部和侧部可以形成为一体结构。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以上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的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更加明显。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的一部分的视图;图2A和图2B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形成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的冲击分散部件的复合材料的示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沿图1的线A-A’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图3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冲击分散部件应用到车辆的状态的示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的改进示例的示图;以及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沿图5的线B-B’的剖视图。附图中每个部件的符号10,后底板布置结构11,底部12,横向部13,侧部20,冲击分散部件21,第一分散部件22,第二分散部件23,中空部25,加强部件26,中空部30,冲击分散部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他类似术语一般而言包括机动车辆,诸如包含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公共汽车,货车,各种商用车辆的客车;包含各种轮船和舰船的船只;飞行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氢动力车辆和其他替代燃料车辆(例如,从非石油资源获得的燃料)。本文使用的术语仅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如本文所使用,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应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和/或“包含”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其指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组的存在或添加。如本文所用,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所列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除非特别说明或从上下文中显而易见,否则如本文所用,术语“大约”被理解为在本领域的正常公差范围内,例如在平均值的两个标准差内。“大约”可以被理解为在所陈述的值的10%、9%、8%、7%、6%、5%、4%、3%、2%、1%、0.5%、0.1%、0.05%或0.01%内。除非上下文中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本文中提供的所有数值被术语“大约”修饰。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作为参考,为了方便理解,在所引用的附图中示出的用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的尺寸、线条厚度等可能略微放大。进一步地,考虑到本专利技术中的功能而限定用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术语,并且因此这些术语可基于用户和操作者的意向、实践等而改变。因此,术语的限定应当基于贯穿说明书的内容进行解释。参考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10可包括至少一个底部11、设置在底部11的两侧的一对侧部13,以及延伸以横跨一对侧部13的横向部12。底部11可位于比侧部13和横向部12低的位置,并且底部11也可连同侧部13和横向部12形成其中可设置有电池、备用轮胎等的凹陷的接收空间。根据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底部11、侧部13和横向部12可形成为一体,因此改善组件性能并且防止在部件之间施加涂料密封剂的需要。进一步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10可包括冲击分散部30,其设置成使对应于冲击方向F的冲击力分散。冲击分散部30可包括沿车身的冲击方向F设置的至少一个冲击分散部件20。车身的冲击方向F对应于车身的长度方向L,因此冲击分散部件20可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因此,当冲击分散部件20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时,可有效地执行用于冲击载荷的载荷路径的功能。同时,如图2A和图2B所示,冲击分散部件20可由组合有多个纤维41a和41b以及树脂42的复合材料40形成。根据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纤维41a和41b可由连续的玻璃纤维形成。进一步地,与钢相比,连续的玻璃纤维重量较轻,并且具有优异的拉伸强度。因此,当冲击分散部件20可由具有纤维41a和41b的复合材料形成时,施加到车身的冲击载荷可更加有效地被分散(例如,散开)。根据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A所示,形成冲击分散部件20的复合材料40可被形成为堆叠有多个纤维层43的结构。所述多个纤维41a可在与车身的冲击方向F正交的方向上布置在每个纤维层43中。具体地,车身的冲击方向F对应于车身的长度方向L,因此多个纤维41a可布置成与车身的长度方向L正交。进一步地,纤维41a可以浸渍在树脂42中以确保纤维41a之间的粘附力,并且树脂42的拉伸强度可在大约100MPa至500MPa的范围内,但不限于此。当施加过量的冲击载荷时,在树脂42中可能产生裂纹,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的后底板布置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包括:底部;横向部,所述横向部在所述底部的一侧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冲击分散部件,所述冲击分散部件设置在所述底部和所述横向部上,其中所述冲击分散部件沿着所述车身的冲击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冲击分散部件由组合有多个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14 KR 10-2015-01436361.一种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包括:底部;横向部,所述横向部在所述底部的一侧沿着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冲击分散部件,所述冲击分散部件设置在所述底部和所述横向部上,其中所述冲击分散部件沿着所述车身的冲击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冲击分散部件由组合有多个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其中所述冲击分散部件具有至少一个纤维层,在所述纤维层中,多个纤维被布置在与所述冲击方向正交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其中所述冲击分散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纤维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纤维层,在所述第一纤维层中,所述多个纤维被布置成与所述冲击方向正交,并且在所述第二纤维层中,所述多个纤维被布置成与所述冲击方向平行。4.一种车辆用后底板布置结构,包括:底部;一对侧部,所述一对侧部设置在所述底部的两侧;横向部,所述横向部横跨所述一对侧部延伸;以及冲击分散部,所述冲击分散部设置在所述底部和所述横向部上;其中所述冲击分散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和所述横向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元基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