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13127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4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包括壳体和开关按钮;开关按钮包括硅胶皮碗和活动触头,壳体设有第一容腔、第二容腔、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硅胶皮碗包括底盘部、斗口部、容纳腔和息口部;当硅胶皮碗不受外力挤压时,硅胶皮碗具有弹性回复力,斗口部弹出并使息口部挤压封闭容纳腔,可以将第一容腔与容纳腔完全隔离,第一接线端子封闭起来,有效防止水汽进入第一容腔内,使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处于完全的断开状态,防水且不易受潮老化,安全性能高。

Elastic safety switch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astic safety switch assembly comprises a housing and a switch button; the switch button comprises a silica gel cup and movable contact,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hamber, second chamber, first terminals and second terminals, including silica gel cup chassis, bucket mouth, holding chamber and when interest rates; silicon rubber bowl is not affected by external compression, silica gel cup with elastic restoring force of bucket mouth and make the extrusion rate pop-up closed cavity, can be the first cavity and cavity is completely isolated, the first terminal closed, to prevent water vapor into the first chamber, the first terminals and second terminals in the off state completely, waterproof and damp aging, high safety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路控制器中的一种弹性安全开关组件。
技术介绍
开关是用于控制电路通断电的装置,但是由于开关内基本上处于通电的状态(即火线上保持有电压),因此当开关不用时,开关内的线路依旧留有电,当液体进入开关时,由于火线上依旧保持有电压,液体进入的瞬间使开关内的电路短路,导致电器或开关烧毁,存在较高的安全性问题。同时,如果开关长时间处于水汽较高的环境中时,水汽将加速开关内电路的老化和氧化,导致开关控制失灵。因此如何阻止液体或者水汽接触开关内的电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弹性安全开关组件,防水且不易受潮老化,在开关未通电时可以保证其内部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安全性能高。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包括壳体和开关按钮;开关按钮包括活动触头、摁压部和可活动伸缩复位的硅胶皮碗,摁压部位于壳体外,所述硅胶皮碗位于与活动触头摁压部相对的末端;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壳体内设有平行安装于壳体一侧的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第一接线端子末端设有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位于第一容腔内;第二接线端子末端设有与活动触头电连接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容腔内,活动触头和硅胶皮碗均位于第二容腔内;硅胶皮碗包括盘状的底盘部和管状的斗口部,所述底盘部的外周与壳体内壁相固定,所述斗口部中部设有容纳活动触头的容纳腔,所述底盘部和斗口部的连接处设有下压硅胶皮碗可使容纳腔与第一容腔连通并且硅胶皮碗复位时可以封闭容纳腔的息口部;通过上述硅胶皮碗的内应力,可将硅胶皮碗作为弹性的复位件,通过硅胶皮碗的复位作用使息口部收缩,封闭容纳腔,隔绝活动触头与第一接触部。硅胶皮碗的底盘部的外周与壳体内壁相固定,使得硅胶皮碗将第一接触部与外界完全隔绝,有效的防水防潮,因此在摁压部出于弹出或压缩状态,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之间通过硅胶皮碗完全隔绝,水汽无法由第一容腔进入第二容腔内。其次,活动触头与硅胶皮碗的固定处存在破裂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增设息口部可有效防止进入容纳腔的水汽进入第一容腔。当开关按钮推压活动触头向内移时,摁压部向内挤压硅胶皮碗,斗口部向内移动并挤压底盘部向外侧变形,息口部随底盘部向外侧移动,容纳腔与第一容腔之间连通并使活动触头穿过,活动触头前端抵压在第一接触部,第二连接部、活动触头和第一接触部依次电连通,开关处于连通状态;当开关按钮不受到外力时,在硅胶皮碗的底盘部弹性回弹作用下,斗口部带动活动触头一同向外移动,活动触头与第一接触部分离;并且息口部由外侧恢复至原位,息口部挤压并封闭容纳腔与第一容腔之间的通道,开关处于断开状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底盘部向外侧移动变形的导向锥板,所述导向锥板呈锥形,导向锥板位于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间,导向锥板中部设有供活动触头通过的通孔,所述通孔连通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底盘部恢复时增加息口部封闭密封性的保持套,所述保持套固定于壳体内部,所述保持套为环形套件,保持套纵截面呈“L”型,保持套包括套筒和保持底板,所述斗口部套设于套筒内;当开关按钮不受外力恢复原状时,所述息口部于套筒和保持底板交界处挤压并封闭容纳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盘部与壳体内壁的连接处设有供底盘部发生更大形变量的褶皱环,所述褶皱环呈环形的波浪状,所述褶皱环与底盘部一体成型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斗口部朝向外侧的一端还设有硬质套部,所述硬质套部的侧壁表面设有刚性外层,硬质套部与斗口部连接并同步移动,所述活动触头固定于硬质套部的中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触头包括触头端部和导电的触头杆部,所述硬质套部内开设有杆部固定腔和端部固定腔,所述端部固定腔位于硬质套部背向硅胶皮碗的一侧,触头杆部固定于杆部固定腔内,触头端部固定于端部固定腔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头端部背向触头杆部的一侧表面设有便于触头端部穿过杆部固定腔到达端部固定腔并且防止触头端部移位的导向环,所述导向环的厚度由触头端部边缘至内侧依次递增,所述端部固定腔内设有与导向环相适配导向嵌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摁压部位于硬质套部上,所述硬质套部设有摁压部受到径向力时可使其发生轴向移动的斜面,所述斜面同样设有刚性外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盘部、斗口部和息口部一体成型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一接触部采用记忆合金材料,第一接触部包括端部、用于同活动触头接触的弧形触部和加热使弧形触部与活动触头分离的弯折部;所述端部位于第一接触部的两端且与壳体内部固定,所述弯折部位于弧形触部与端部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底盘部的外周与壳体内壁连接,可以有效的将壳体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完全隔离,而水汽仅可从壳体和斗口部的连接处进入第二容腔内,无法进入第一容腔,增加对第一接线端子(第一接线端子多用于同火线连接)的保护。二、由于活动触头固定于硅胶皮碗内部,活动触头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裂痕,水汽有可能随活动触头与斗口部的内壁的缝隙进入容纳腔内,此时息口部在硅胶皮碗回弹时,由底盘部向斗口部移动过程中,将活动触头所在的容纳腔完全关闭,使容纳腔与第一接触部所在的第一容腔完全隔绝,即使水汽进入容纳腔也会被息口部阻挡,使得整个安全开关组件处于断开的状态。仅有外力推动摁压部,使活动触头前移并接触第一接触部,使得开关的内部电路连通,整个开关才通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实施例的剖视图(不受力状态);图2为本技术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实施例的剖视图(摁压部受力状态);图3为本实施例中硅胶皮碗和硬质套部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活动触头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中硅胶皮碗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保持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与活动触头的连接示意图(正常状态);图8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与活动触头的连接示意图(过载状态)。附图标记:10、第一接线端子;100、第一接触部;1000、端部;1001、弧形触部;1002、弯折部;11、第二接线端子;110、第二连接部;12、导向锥板;2、保持套;20、保持底板;21、套筒;30、硅胶皮碗;30a、底盘部;30b、斗口部;300、息口部;301、褶皱环;302、容纳腔;31、硬质套部;310、杆部固定腔;311、端部固定腔;312、导向嵌槽;313、刚性外层;32、活动触头;320、触头杆部;321、触头端部;322、导向环;33、摁压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至8所示的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包括壳体和开关按钮。如图1所示,开关按钮包括活动触头32、摁压部33和可活动伸缩复位的硅胶皮碗30,摁压部33位于壳体外,硅胶皮碗30位于同摁压部33相对的活动触头32末端。壳体内设有平行安装于壳体一侧的第一接线端子10和第二接线端子11,壳体包括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第一接线端子10末端设有第一接触部100,第一接触部100位于第一容腔内;第二接线端子11末端设有第二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110与活动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弹性安全开关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包括活动触头(32)、摁压部(33)和可活动伸缩复位的硅胶皮碗(30),摁压部(33)位于壳体外,所述硅胶皮碗(30)位于同摁压部(33)相对的活动触头(32)末端;‑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壳体内设有平行安装于壳体一侧的第一接线端子(10)和第二接线端子(11),第一接线端子(10)末端设有第一接触部(100),第一接触部(100)位于第一容腔内;第二接线端子(11)末端设有与活动触头(32)电连接第二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110)位于第二容腔内,活动触头(32)和硅胶皮碗(30)均位于第二容腔内;‑硅胶皮碗(30)包括盘状的底盘部(30a)和管状的斗口部(30b),所述底盘部(30a)的外周与壳体内壁相固定,所述斗口部(30b)中部设有容纳活动触头(32)的容纳腔(302),所述底盘部(30a)和斗口部(30b)的连接处设有随硅胶皮碗(30)活动启闭容纳腔(302)的息口部(300);当推压开关按钮使活动触头(32)向内移时,摁压部(33)向内挤压硅胶皮碗(30),斗口部(30b)向内移动并挤压底盘部(30a)向外侧变形,息口部(300)随底盘部(30a)向外侧移动,容纳腔(302)与第一容腔之间连通并使活动触头(32)穿过,活动触头(32)前端抵压在第一接触部(100),第二连接部(110)、活动触头(32)和第一接触部(100)依次电连通,开关处于连通状态;当开关按钮不受到外力时,在硅胶皮碗(30)的底盘部(30a)弹性回弹作用下,斗口部(30b)带动活动触头(32)一同向外移动,活动触头(32)与第一接触部(100)分离;并且息口部(300)由外侧恢复至原位,息口部(300)挤压并封闭容纳腔(302)与第一容腔之间的通道,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包括活动触头(32)、摁压部(33)和可活动伸缩复位的硅胶皮碗(30),摁压部(33)位于壳体外,所述硅胶皮碗(30)位于同摁压部(33)相对的活动触头(32)末端;-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壳体内设有平行安装于壳体一侧的第一接线端子(10)和第二接线端子(11),第一接线端子(10)末端设有第一接触部(100),第一接触部(100)位于第一容腔内;第二接线端子(11)末端设有与活动触头(32)电连接第二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110)位于第二容腔内,活动触头(32)和硅胶皮碗(30)均位于第二容腔内;-硅胶皮碗(30)包括盘状的底盘部(30a)和管状的斗口部(30b),所述底盘部(30a)的外周与壳体内壁相固定,所述斗口部(30b)中部设有容纳活动触头(32)的容纳腔(302),所述底盘部(30a)和斗口部(30b)的连接处设有随硅胶皮碗(30)活动启闭容纳腔(302)的息口部(300);当推压开关按钮使活动触头(32)向内移时,摁压部(33)向内挤压硅胶皮碗(30),斗口部(30b)向内移动并挤压底盘部(30a)向外侧变形,息口部(300)随底盘部(30a)向外侧移动,容纳腔(302)与第一容腔之间连通并使活动触头(32)穿过,活动触头(32)前端抵压在第一接触部(100),第二连接部(110)、活动触头(32)和第一接触部(100)依次电连通,开关处于连通状态;当开关按钮不受到外力时,在硅胶皮碗(30)的底盘部(30a)弹性回弹作用下,斗口部(30b)带动活动触头(32)一同向外移动,活动触头(32)与第一接触部(100)分离;并且息口部(300)由外侧恢复至原位,息口部(300)挤压并封闭容纳腔(302)与第一容腔之间的通道,开关处于断开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底盘部(30a)向外侧移动变形的导向锥板(12),所述导向锥板(12)呈锥形,导向锥板(12)位于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间,导向锥板(12)中部设有供活动触头(32)通过的通孔,所述通孔连通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性安全开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用于增加息口部(300)密闭性的保持套(2),所述保持套(2)固定于壳体内部,所述保持套(2)为环形套件,保持套(2)纵截面呈“L”型,保持套(2)包括套筒(21)和保持底板(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孔金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国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