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05605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3 0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管理电路,采用电源管理芯片LTC2951及外围电路实现对功率反射计电源的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源管理电路通过设置供电方式切换条件,使供电电源安全的在不同供电方式中进行切换,在开关机时选择正确的供电方式,提高了供电质量与供电安全。

Power management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wer management circuit, the power management chip LTC2951 and the peripheral circuit of the power supply of the reflectometer set, the new power management circuit of the utility power supply mode by setting the switching condition, the power supply safety of switching power supply in different ways,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power supply mode in the switch machin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wer supply and safe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技术介绍
功率反射计通常用于测量射频(RF)或微波频率(MW)信号的功率。典型的功率反射计使用功率检测器或换能器,以便将RF或MW功率转换为可容易测量的电参量。功率反射计在许多类型的RF和MW系统中也具有应用。而射频功率反射计在使用时通常需要特定的供电电源为其进行供电。由于外电源供电、内部电池供电的情况可能同时存在,因此需要对供电方式继续选择,而现有的供电功能简单,在供电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电压不稳,出现供电方式错乱,影响供电质量与供电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提高供电质量与供电安全的电源管理电路。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LTC2951,所述芯片引脚1连接第一电阻R28、第二电阻R60、第一电容C31、电池接口,所述第一电容C31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28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2、外部开关机按键,所述第二电阻R60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8、第二电容C13、第三电阻R59、第一运放N4B输出端、第二运放N4A输出端、第三运放N4D输出端,所述芯片引脚3连接第三电容C59,所述第三电容C59另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13另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59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运放N4B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R48、第五电阻R58,所述第四电阻R48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五电阻R58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运放N4B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17,所述第六电阻R17另一端连接+5.2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运放N4A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R50、第四电容C30,所述第七电阻R50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电容C30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运放N4A输入“+”端连接第八电阻R55、第九电阻R46、第五电容C11,所述第八电阻R55另一端连接电池接口,所述第九电阻R46另一端、第五电容C11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运放N4D输入“-”端连接第十电阻R47、第十一电阻R86,所述第十电阻R47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十一电阻R86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运放N4D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9,所述第十二电阻R19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运放N4D第一电源引脚连接电压输出端VIO、第六电容C14,所述第六电容C14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N4D第二电源引脚接地;所述芯片引脚5连接第十三电阻R72、外部触发按键,所述第十三电阻R72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芯片引脚6连接第十四电阻R61、第十五电阻R62、第一三极管V16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V16集电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84、第二三极管V7,所述第一三极管V16发射机和所述第十五电阻R62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V7发射机、所述第十四电阻R61另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R84另一端均连接电池接口,所述第二三极管V7集电极连接第十七电阻R29、第十八电阻R74,所述第十八电阻R74另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30、第一MOS管V25G级,所述第十九电阻R30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R29另一端连接第二MOS管V26D级、第三MOS管V27G级、第一MOS管V25S级、第二十电阻R79,所述第二十电阻R79另一端、所述第三MOS管V27S级均接地,所述第一MOS管V25D级连接第四MOS管V21G级、第二十一电阻R64、第五MOS管V22G级,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64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V21S级、第五MOS管V22S级,所述第四MOS管V21D级连接电压输入端VIN,所述第五MOS管V22D级连接第六MOS管V23D级、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六MOS管V23S级连接第七电容C33、第二十二电阻R63、电池接口,所述第七电容C33另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63另一端、所述第六MOS管V23G级均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49,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49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V27D级;所述第二MOS管V26G级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73、第二十五电阻R78、第二十六电阻R88、第四运放N4C输出端,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73另一端连接+5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78另一端和第二MOS管V26S级均接地;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88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87、第二十八电阻R77、所述第四运放输入“+”端,所述第二十七电阻R87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入端VIO,所述第二十八电阻R77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运放输入“-”端连接第二十九电阻R71、第三十电阻R67、第八电容C32,所述第三十电阻R67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40、稳压二极管V30负极,所述第八电容V22另一端、第二十九电阻R71另一端、稳压二极管V30正极均接地,所述第三十一电阻R40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芯片引脚7连接第九电容C60,所述第九电容C60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4并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电源管理电路通过设置供电方式切换条件,使供电电源安全的在不同供电方式中进行切换,在开关机时选择正确的供电方式,提高了供电质量与供电安全。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电源管理电路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电源管理电路开机和强制关机时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电源管理电路正常关机时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技术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图,包括电源管理芯片LTC2951,所述芯片引脚1连接第一电阻R28、第二电阻R60、第一电容C31、电池接口,所述第一电容C31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28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2、外部开关机按键,所述第二电阻R60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8、第二电容C13、第三电阻R59、第一运放N4B输出端、第二运放N4A输出端、第三运放N4D输出端,所述芯片引脚3连接第三电容C59,所述第三电容C59另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13另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59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运放N4B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R48、第五电阻R58,所述第四电阻R48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五电阻R58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运放N4B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17,所述第六电阻R17另一端连接+5.2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运放N4A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R50、第四电容C30,所述第七电阻R50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电容C30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运放N4A输入“+”端连接第八电阻R55、第九电阻R46、第五电容C11,所述第八电阻R55另一端连接电池接口,所述第九电阻R46另一端、第五电容C11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运放N4D输入“-”端连接第十电阻R47、第十一电阻R86,所述第十电阻R47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十一电阻R86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运放N4D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9,所述第十二电阻R19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运放N4D第一电源引脚连接电压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管理芯片LTC2951,所述芯片引脚1连接第一电阻(R28)、第二电阻(R60)、第一电容(C31)、电池接口,所述第一电容(C31)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28)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2、外部开关机按键,所述第二电阻(R60)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8、第二电容(C13)、第三电阻(R59)、第一运放(N4B)输出端、第二运放(N4A)输出端、第三运放(N4D)输出端,所述芯片引脚3连接第三电容(C59),所述第三电容(C59)另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13)另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59)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运放(N4B)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R48)、第五电阻(R58),所述第四电阻(R48)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五电阻(R58)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运放(N4B)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17),所述第六电阻(R17)另一端连接+5.2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运放(N4A)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R50)、第四电容(C30),所述第七电阻(R50)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电容(C30)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运放(N4A)输入“+”端连接第八电阻(R55)、第九电阻(R46)、第五电容(C11),所述第八电阻(R55)另一端连接电池接口,所述第九电阻(R46)另一端、第五电容(C11)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运放(N4D)输入“‑”端连接第十电阻(R47)、第十一电阻(R86),所述第十电阻(R47)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十一电阻(R86)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运放(N4D)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9),所述第十二电阻(R19)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运放(N4D)第一电源引脚连接电压输出端(VIO)、第六电容(C14),所述第六电容(C14)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N4D)第二电源引脚接地;所述芯片引脚5连接第十三电阻(R72)、外部触发按键,所述第十三电阻(R72)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芯片引脚6连接第十四电阻(R61)、第十五电阻(R62)、第一三极管(V16)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V16)集电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84)、第二三极管(V7),所述第一三极管(V16)发射机和所述第十五电阻(R62)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V7)发射机、所述第十四电阻(R61)另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R84)另一端均连接电池接口,所述第二三极管(V7)集电极连接第十七电阻(R29)、第十八电阻(R74),所述第十八电阻(R74)另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30)、第一MOS管(V25)G级,所述第十九电阻(R30)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R29)另一端连接第二MOS管(V26)D级、第三MOS管(V27)G级、第一MOS管(V25)S级、第二十电阻(R79),所述第二十电阻(R79)另一端、所述第三MOS管(V27)S级均接地,所述第一MOS管(V25)D级连接第四MOS管(V21)G级、第二十一电阻(R64)、第五MOS管(V22)G级,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64)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V21)S级、第五MOS管(V22)S级,所述第四MOS管(V21)D级连接电压输入端(VIN),所述第五MOS管(V22)D级连接第六MOS管(V23)D级、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六MOS管(V23)S级连接第七电容(C33)、第二十二电阻(R63)、电池接口,所述第七电容(C33)另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63)另一端、所述第六MOS管(V23)G级均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49),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49)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V27)D级;所述第二MOS管(V26)G级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73)、第二十五电阻(R78)、第二十六电阻(R88)、第四运放(N4C)输出端,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73)另一端连接+5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78)另一端和第二MOS管(V26)S级均接地;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88)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87)、第二十八电阻(R77)、所述第四运放输入“+”端,所述第二十七电阻(R87)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入端(VIO),所述第二十八电阻(R77)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运放输入“‑”端连接第二十九电阻(R71)、第三十电阻(R67)、第八电容(C32),所述第三十电阻(R67)另一端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40)、稳压二极管(V30)负极,所述第八电容(V22)另一端、第二十九电阻(R71)另一端、稳压二极管(V30)正极均接地,所述第三十一电阻(R40)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芯片引脚7连接第九电容(C60),所述第九电容(C60)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4并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管理芯片LTC2951,所述芯片引脚1连接第一电阻(R28)、第二电阻(R60)、第一电容(C31)、电池接口,所述第一电容(C31)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28)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2、外部开关机按键,所述第二电阻(R60)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引脚8、第二电容(C13)、第三电阻(R59)、第一运放(N4B)输出端、第二运放(N4A)输出端、第三运放(N4D)输出端,所述芯片引脚3连接第三电容(C59),所述第三电容(C59)另一端、所述第二电容(C13)另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59)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运放(N4B)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R48)、第五电阻(R58),所述第四电阻(R48)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五电阻(R58)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运放(N4B)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17),所述第六电阻(R17)另一端连接+5.2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运放(N4A)输入“-”端连接第七电阻(R50)、第四电容(C30),所述第七电阻(R50)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第四电容(C30)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运放(N4A)输入“+”端连接第八电阻(R55)、第九电阻(R46)、第五电容(C11),所述第八电阻(R55)另一端连接电池接口,所述第九电阻(R46)另一端、第五电容(C11)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运放(N4D)输入“-”端连接第十电阻(R47)、第十一电阻(R86),所述第十电阻(R47)另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IO),所述第十一电阻(R86)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运放(N4D)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9),所述第十二电阻(R19)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运放(N4D)第一电源引脚连接电压输出端(VIO)、第六电容(C14),所述第六电容(C14)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N4D)第二电源引脚接地;所述芯片引脚5连接第十三电阻(R72)、外部触发按键,所述第十三电阻(R72)另一端连接+3.4V电压输入端;所述芯片引脚6连接第十四电阻(R61)、第十五电阻(R62)、第一三极管(V16)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V16)集电极连接第十六电阻(R84)、第二三极管(V7),所述第一三极管(V16)发射机和所述第十五电阻(R62)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V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蒋承武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前锋电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