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液晶面板技术

技术编号:15191836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0 0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缓冲层、栅极、扫描线、源极及信号线,扫描线、栅极设置在缓冲层上,所述栅极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在缓冲层上形成有栅极绝缘层以及漏极,所述栅极绝缘层上位于源极之上开有导通孔;在栅极绝缘层上形成像素电极以及在扫描线靠近信号线的两端形成有连接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三道光掩膜工艺以及还提供了一种液晶面板,包括所述的薄膜晶体管。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通过三道光掩膜工艺制备薄膜晶体管,并且对薄膜晶体管的结构进行优化,从而能够运用于量产,而且光掩膜工艺数的减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特别是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液晶面板
技术介绍
在液晶面板工业中,采用环形栅极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W/L(沟道宽度与长度的比值),从而提高开态电流和充电率。并且环形栅极结构由于其电场是闭口对称设计,所以非常有利于减少半导体的应力(Stress)效应。因此,开发环形栅极结构对于提高TFT器件的特性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然而,若需要将环形栅极设计运用于量产,降低生产成本,则需要采用更少的Mask数。如能能够降低生产并用于量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液晶面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形成有缓冲层、栅极、扫描线、源极及信号线,所述信号线与扫描线交叉设置,所述信号线和扫描线交叉围绕形成像素显示区域,栅极以及源极位于像素显示区域内,扫描线、栅极设置在缓冲层上,所述栅极与扫描线电连接,源极与信号线电连接,所述栅极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在缓冲层上形成有栅极绝缘层以及漏极,漏极与信号线电连接,所述栅极绝缘层上位于源极之上开有导通孔,漏极设于导通孔内并且与源极电连接;在栅极绝缘层上形成像素电极以及在扫描线靠近信号线的两端形成有连接结构,实现扫描线与扫描线之间电连接,像素电极的一端与漏极电连接;所述像素电极设置在位于漏极之上,连接结构覆盖在位于扫描线的两端以及栅极绝缘层上位于扫描线之间的位置处。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线、源极设置在缓冲层中,并且与缓冲层设置在同一层上。进一步地,所述漏极、栅极、扫描线与栅极绝缘层设置在同一层上。进一步地,所述漏极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圆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三道光掩膜工艺;第一道光掩膜工艺在基板上形成信号线、扫描线、缓冲层、源极、环形的栅极;第二道光掩膜工艺形成漏极;第三道光掩膜工艺形成一端与漏极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连接扫描线靠近信号线两端的连接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道光掩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S101,在基板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形成缓冲层;步骤二S102,对缓冲层采用黄光工艺进行光刻形成光阻图案,具体为采用具有半曝光区域、全曝光区域以及遮挡区域的掩膜版对缓冲区的不同位置进行光刻,形成光阻;步骤三S103,通过干刻工艺,刻蚀掉不被光阻保护的缓冲层,并进行灰化工艺去除半曝光区域的光阻;步骤四S104,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在光阻以及未覆盖缓冲层的基板上覆盖一层金属层;步骤五S105,通过剥离工艺,剥离光阻以及光阻上的金属层形成信号线、源极、扫描线以及栅极。进一步地,所述栅极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源极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圆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道光掩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S201,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在扫描线、信号线、栅极以及源极上覆盖一层栅极绝缘层;步骤二S202,通过黄光工艺在栅极绝缘层上形成光阻,在光阻上位于扫面线以及源极上开有导通孔;步骤三S203,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光阻以及导通孔内形成半导体有源层;步骤四S303,采用剥离工艺剥离栅极绝缘层上的光阻以及半导体有源层,在导通孔内留有半导体绝缘层,形成漏极,漏极与源极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道光掩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S301,通过黄光工艺,在栅极绝缘层以及源极上方的漏极上形成具有图案的光阻;步骤二S302,通过干刻工艺刻蚀掉扫描线上方的漏极后,进行灰化工艺,去除剩余在位于源极上方的漏极上的光阻;步骤三S303,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在光阻、扫描线以及漏极上方形成像素电极;步骤四S304,采用剥离工艺,将光阻上的像素电极以及光阻剥离,最终形成薄膜晶体管。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液晶面板,包括所述的薄膜晶体管。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通过三道光掩膜工艺制备薄膜晶体管,并且对薄膜晶体管的结构进行优化,从而能够运用于量产,而且光掩膜工艺数的减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道光掩膜工艺中在基板上形成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道光掩膜工艺中进行半曝、全曝工艺后形成的光阻图案。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道光掩膜工艺中通过干刻工艺以及灰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道光掩膜工艺中覆盖金属层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道光掩膜工艺中形成扫描线、数据线、栅极以及源极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时本专利技术第一道光掩膜工艺后基板的平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道光掩膜工艺中形成栅极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道光掩膜工艺中在扫描线的连接处以及源极上开孔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道光掩膜工艺中形成半导体有源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二道光掩膜工艺中进行剥离工艺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二道光掩膜工艺后基板的平面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三道光掩膜工艺中黄光工艺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道光掩膜工艺中进行干刻以及灰化工艺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三道光掩膜工艺中形成整面像素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第三道光掩膜工艺中进行剥离工艺后的最终形成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第三道光掩膜工艺后形成薄膜晶体管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薄膜晶体管包括基板1,所述基板1上通过第一道光掩膜(MASK)工艺形成有缓冲层2、栅极6、扫描线5、源极4及信号线3,所述信号线3与扫描线5交叉设置,所述信号线3和扫描线5交叉围绕形成像素显示区域,所述信号线3、源极4设置在缓冲层2中,并且与缓冲层2设置在同一层上,栅极6以及源极4位于像素显示区域内,扫描线5、栅极6设置在缓冲层2上,所述栅极6与扫描线5电连接,源极4与信号线3电连接,所述栅极6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在缓冲层2上通过第二道光掩膜工艺形成有栅极绝缘层7以及半导体有源层(漏极)8,漏极8与信号线3电连接,所述栅极绝缘层7上位于源极4之上开有导通孔9,漏极8设于导通孔9内并且与源极4电连接;所述漏极8、栅极6、扫描线5与栅极绝缘层7设置在同一层上;在栅极绝缘层7上通过第三道光掩膜工艺形成像素电极11以及在扫描线5靠近信号线3的两端形成有连接结构10(图16所示),实现扫描线5与扫描线5之间电连接,像素电极11的一端与漏极8电连接;所述像素电极11设置在位于漏极8之上,连接结构10覆盖在位于扫描线5的两端以及栅极绝缘层7上位于扫描线5之间的位置处。所述漏极8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圆形。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液晶面板,包括上述薄膜晶体管,由于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16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三道光掩膜(MASK)工艺;第一道光掩膜工艺在基板上形成信号线3、扫描线5、缓冲层2、源极4、环形的栅极6;第二道光掩膜工艺形成半导体有缘层(漏极)8;第三道光掩膜工艺形成一端与半导体有源层8连接的像素电极11以及连接扫描线5靠近信号线两端的连接结构10。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原来的五道光掩膜工艺减少为三道,实现具有电场对称性的环形栅极薄膜晶体管(TFT)结构,极大的简化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道光掩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S101,如图1所示,在基板1上通过现有技术的化学气相沉积形成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液晶面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膜晶体管包括基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上形成有缓冲层(2)、栅极(6)、扫描线(5)、源极(4)及信号线(3),所述信号线(3)与扫描线(5)交叉设置,所述信号线(3)和扫描线(5)交叉围绕形成像素显示区域,栅极(6)以及源极(4)位于像素显示区域内,扫描线(5)、栅极(6)设置在缓冲层(2)上,所述栅极(6)与扫描线(5)电连接,源极(4)与信号线(3)电连接,所述栅极(6)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在缓冲层(2)上形成有栅极绝缘层(7)以及漏极(8),漏极(8)与信号线(3)电连接,所述栅极绝缘层(7)上位于源极(4)之上开有导通孔(9),漏极(8)设于导通孔(9)内并且与源极(4)电连接;在栅极绝缘层(7)上形成像素电极(11)以及在扫描线(5)靠近信号线(3)的两端形成有连接结构(10),实现扫描线(5)与扫描线(5)之间电连接,像素电极(11)的一端与漏极(8)电连接;所述像素电极(11)设置在位于漏极(8)之上,连接结构(10)覆盖在位于扫描线(5)的两端以及栅极绝缘层(7)上位于扫描线(5)之间的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晶体管包括基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上形成有缓冲层(2)、栅极(6)、扫描线(5)、源极(4)及信号线(3),所述信号线(3)与扫描线(5)交叉设置,所述信号线(3)和扫描线(5)交叉围绕形成像素显示区域,栅极(6)以及源极(4)位于像素显示区域内,扫描线(5)、栅极(6)设置在缓冲层(2)上,所述栅极(6)与扫描线(5)电连接,源极(4)与信号线(3)电连接,所述栅极(6)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环形;在缓冲层(2)上形成有栅极绝缘层(7)以及漏极(8),漏极(8)与信号线(3)电连接,所述栅极绝缘层(7)上位于源极(4)之上开有导通孔(9),漏极(8)设于导通孔(9)内并且与源极(4)电连接;在栅极绝缘层(7)上形成像素电极(11)以及在扫描线(5)靠近信号线(3)的两端形成有连接结构(10),实现扫描线(5)与扫描线(5)之间电连接,像素电极(11)的一端与漏极(8)电连接;所述像素电极(11)设置在位于漏极(8)之上,连接结构(10)覆盖在位于扫描线(5)的两端以及栅极绝缘层(7)上位于扫描线(5)之间的位置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3)、源极(4)设置在缓冲层(2)中,并且与缓冲层(2)设置在同一层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极(8)、栅极(6)、扫描线(5)与栅极绝缘层(7)设置在同一层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极(8)在基板上的投影形状为圆形。5.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三道光掩膜工艺;第一道光掩膜工艺在基板上形成信号线(3)、扫描线(5)、缓冲层(2)、源极(4)、环形的栅极(6);第二道光掩膜工艺形成漏极(8);第三道光掩膜工艺形成一端与漏极(8)连接的像素电极(11)以及连接扫描线(5)靠近信号线两端的连接结构(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光掩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S101,在基板(1)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形成缓冲层(2);步骤二S102,对缓冲层(2)采用黄光工艺进行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