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长胜专利>正文

一种胡蜂捕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338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7 09:10
一种胡蜂捕捉器,属于带引诱昆虫装置的捕捉或杀灭昆虫的固定式装置。该胡蜂捕捉器包括诱蜂装置(5)和集蜂装置(4),集蜂装置(4)安装在诱蜂装置(5)的顶部,诱蜂装置(5)内具有放置蜂群诱饵的容置腔,诱蜂装置(5)上设有进蜂孔(6),诱蜂装置(5)与集蜂装置(4)之间设有单向通蜂孔(7),集蜂装置(4)的上部开设有多个滤蜂孔(3),滤蜂孔(3)的孔径小于单向通蜂孔(7)的孔径;该胡蜂捕捉器,捕捉效率高、成本低、设置灵活,同时克服了人工捕杀胡蜂带来的高成本、捕杀效果差、容易误伤蜜蜂及敷药法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造成环境污染的不足,有效地保护了蜜蜂群体,降低了蜂农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蜂农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胡蜂捕捉器,属于带引诱昆虫装置的捕捉或杀灭昆虫的固定式装置。
技术介绍
胡蜂在我国南方各省为夏、秋季蜜蜂的凶恶敌害。沿海地区8~9月危害严重,山区在9~l0月最为猖獗。蜜蜂越夏度秋后,损失外勤蜂可达20%~30%。胡蜂常在蜂箱附近飞翔盘旋,猎捕飞行中或在巢门前的蜜蜂,也常侵入蜂巢盗食蜂蜜,如果不注意防治,蜜蜂群就有毁灭或飞逃的危险,给蜂农的生产和经济收益带来重大损害。危害蜜蜂群的胡蜂种类包括金环胡蜂、墨胸胡蜂、黑盾胡蜂、基胡蜂、黑尾胡蜂、黄腰胡蜂,现有技术对于胡蜂的捕捉多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或是在胡蜂成虫背部敷药(如毁巢灵),放其归巢,污染其全巢,进而杀灭胡蜂的方法。上述人工捕杀胡蜂的方法,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而且人工误伤蜜蜂的现象时有发生,捕捉胡蜂的效果较差且不经济;而采用敷药法进行胡蜂猎杀,胡蜂体必有农药残留,大批量尸体处理时,会污染社会生活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捕杀方式灵活、高效、成本低、捕杀效果好的胡蜂捕捉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胡蜂捕捉器,包括诱蜂装置和集蜂装置,集蜂装置安装在诱蜂装置的顶部,诱蜂装置内具有放置蜂群诱饵的容置腔,诱蜂装置上设有进蜂孔,诱蜂装置与集蜂装置之间设有单向通蜂孔,集蜂装置的上部开设有多个滤蜂孔,滤蜂孔的孔径小于单向通蜂孔的孔径。优选的,该胡蜂捕捉器还包括固定连接在诱蜂装置内底部中心位置且穿过单向通蜂孔的立杆。优选的,所述诱蜂装置的内壁安装有与进蜂孔连通的进蜂管,进蜂管的长度为1mm~3mm。优选的,所述集蜂装置的顶部设置有滤蜂盖,所述滤蜂盖的顶部开设有滤蜂孔。优选的,所述集蜂装置和诱蜂装置的外壳材质为透明塑料且内壁光滑。优选的,所述集蜂装置和诱蜂装置的外壳壁厚均为1mm~3mm。优选的,所述滤蜂孔以滤蜂盖的把手为中心环形排列,滤蜂孔的孔径为4mm~6mm。优选的,所述集蜂装置和诱蜂装置为圆柱形装置。优选的,所述单向通蜂孔为上细下粗的喇叭孔,单向通蜂孔的上细出口孔径为6mm~13mm,下粗入口孔径为14mm~16mm。优选的,多个所述进蜂孔沿诱蜂装置的外壁周圈对称排列,进蜂孔的孔径为8mm~12mm。该胡蜂捕捉器的捕捉原理:胡蜂和蜜蜂被放置在容置腔内的蜂群诱饵所吸引,并通过诱蜂装置上的进蜂孔,进入到诱蜂装置内,利用蜂群密闭空间内“趋上飞行”的特性,胡蜂和蜜蜂向上经过单向通蜂孔进入到集蜂装置内,此时体积稍小的蜜蜂经滤蜂孔飞出,而体积较大的胡蜂被留在集蜂装置内,上述即完成胡蜂的捕捉过程。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胡蜂捕捉器的上述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该胡蜂捕捉器,捕捉效率高、成本低、设置灵活,同时克服了人工捕杀胡蜂带来的高成本、捕杀效果差、容易误伤蜜蜂及敷药法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造成环境污染的不足,有效地保护了蜜蜂群体,降低了蜂农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蜂农的经济效益。2、设置固定连接在诱蜂装置内底部中心位置且穿过单向通蜂孔的立杆,可以辅助引导胡蜂或蜜蜂进入集蜂装置,提高捕捉效率。3、设置滤蜂盖、集蜂装置和诱蜂装置的外壳材质采用透明塑料且内壁光滑,便于观察蜂群状态,可有效引导蜂群沿立杆进入集蜂装置,提高捕捉效率;同时设置滤蜂盖、集蜂装置和诱蜂装置的外壳壁厚设置为1mm~3mm,成本低、装置结构稳定。4、设置滤蜂孔以滤蜂盖的把手为中心环形排列,滤蜂孔的孔径为4mm~6mm,便于蜜蜂寻找出口、迅速逃出,同时抑制胡蜂的逃出几率。5、设置集蜂装置和诱蜂装置为圆柱形装置,同时还可加装滤蜂盖,确保该胡蜂捕捉器具备足够大的容纳蜂群的空间。6、设置单向通蜂孔为上细下粗的喇叭孔,单向通蜂孔的上细出口孔径为6mm~13mm,下粗入口孔径为14mm~16mm,确保胡蜂只能进入集蜂装置而不能返回诱蜂装置。7、设置进蜂孔沿诱蜂装置的外壁周圈对称排列,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胡蜂或蜜蜂可从不同方向同时进入诱蜂装置,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捕捉数量;同时设置进蜂管的长度为1mm~3mm,进蜂孔的孔径为8mm~12mm,利用蜂群密闭空间内“趋上飞行”的特性,确保蜂群只能通过进蜂孔,进入诱蜂装置而很少能返回飞出诱蜂装置。附图说明图1胡蜂捕捉器外观示意图。图2胡蜂捕捉器纵切面示意图。图3无立杆胡蜂捕捉器纵切面示意图。图4单圆环滤蜂孔排列的胡蜂捕捉器外观示意图。图5不含进蜂管的胡蜂捕捉器纵切面示意图。其中:1、把手2、滤蜂盖3、滤蜂孔4、集蜂装置5、诱蜂装置6、进蜂孔7、单向通蜂孔8、立杆9、进蜂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该胡蜂捕捉器,包括与把手1固定连接的滤蜂盖2,滤蜂盖2顶部开设的多个滤蜂孔3,插接在滤蜂盖2下部的集蜂装置4,集蜂装置4底部中心位置开设的单向通蜂孔7,插接在集蜂装置4下部的诱蜂装置5,诱蜂装置5外壁周圈开设的多个进蜂孔6和固定连接在诱蜂装置5内底部中心位置且穿过单向通蜂孔7的立杆8;立杆8可以辅助引导胡蜂或蜜蜂进入集蜂装置4,提高捕捉效率,立杆8在实际使用时采用“木梯形”结构设计或使用表面粗糙的木杆,便于胡蜂或蜜蜂攀爬;胡蜂捕捉器也可省去滤蜂盖2,直接在集蜂装置4的顶部开设多个滤蜂孔3,装置成本更低,诱蜂装置5内具有放置蜂群诱饵的容置腔,单向通蜂孔7也可开设在诱蜂装置5的顶部。滤蜂盖2、集蜂装置4和诱蜂装置5的外壳材质采用PC透明塑料,绿色环保、不易破碎、经济耐用且内壁光滑,可有效引导蜂群沿立杆进入集蜂装置4,提高捕捉效率;滤蜂盖2、集蜂装置4和诱蜂装置5的外壳壁的厚度在1mm~3mm之间,最佳厚度为2mm,成本低、装置结构稳定。滤蜂孔3以把手1为中心环形排列,滤蜂孔3的孔径为4mm~6mm,最佳孔径为5mm,便于蜜蜂寻找出口、迅速逃出,实际使用时,能最大程度的抑制胡蜂的逃出几率。集蜂装置4和诱蜂装置5为圆柱形装置,实际中配合滤蜂盖2使用,在同样尺寸情况下,可容纳蜂群的空间容量最大。单向通蜂孔7为上细下粗的喇叭孔,单向通蜂孔7的上细出口孔径为6mm~13mm,下粗入口孔径为14mm~16mm,实际使用时,单向通蜂孔7的上细出口最佳孔径为12mm,下粗入口最佳孔径为15mm,胡蜂只能进入集蜂装置4而不能返回诱蜂装置5。进蜂孔6沿诱蜂装置5的外壁周圈对称排列,在单位时间内,胡蜂或蜜蜂可从不同方向同时进入诱蜂装置5,实际配合进蜂管9使用时,可减少胡蜂的逃逸率,进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捕捉数量;进蜂管9的长度为1mm~3mm,最佳长度应该为1.5mm,进蜂孔6的孔径为8mm~12mm,最佳孔径为10mm,实际使用时,利用蜂群在密闭空间内“趋上飞行”的特性,蜂群只能通过进蜂孔6和进蜂管9进入诱蜂装置5而很少能返回、飞出诱蜂装置5。实际使用时,通常选用蜂蜜或带有胡蜂引诱剂的搅拌混合糖水作为蜂群诱饵,放入诱蜂装置5内的容置腔中。诱蜂装置5的底座可设置为“圆盘”形,在实际使用时放置灵活、稳定,防止蜂群激烈碰撞胡蜂捕捉器的内壁时,发生侧翻、倾倒等情况。实施例2:参照图3,该胡蜂捕捉器取消了立杆8,单向通蜂孔7的上细出口孔径为6mm,下粗入口孔径为16mm,胡蜂和蜜蜂进入集蜂装置4的数量减少,滤蜂孔3的蜜蜂飞出率略有降低。实施例3:参照图4,该胡蜂捕捉器在滤蜂盖2顶部只开设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胡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诱蜂装置(5)和集蜂装置(4),集蜂装置(4)安装在诱蜂装置(5)的顶部,诱蜂装置(5)内具有放置蜂群诱饵的容置腔,诱蜂装置(5)上设有进蜂孔(6),诱蜂装置(5)与集蜂装置(4)之间设有单向通蜂孔(7),集蜂装置(4)的上部开设有多个滤蜂孔(3),滤蜂孔(3)的孔径小于单向通蜂孔(7)的孔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胡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诱蜂装置(5)和集蜂装置(4),集蜂装置(4)安装在诱蜂装置(5)的顶部,诱蜂装置(5)内具有放置蜂群诱饵的容置腔,诱蜂装置(5)上设有进蜂孔(6),诱蜂装置(5)与集蜂装置(4)之间设有单向通蜂孔(7),集蜂装置(4)的上部开设有多个滤蜂孔(3),滤蜂孔(3)的孔径小于单向通蜂孔(7)的孔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胡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在诱蜂装置(5)内底部中心位置且穿过单向通蜂孔(7)的立杆(8)。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胡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蜂装置(5)的内壁安装有与进蜂孔(6)连通的进蜂管(9),进蜂管(9)的长度为1mm~3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胡蜂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蜂装置(4)的顶部设置有滤蜂盖(2),所述滤蜂盖(2)的顶部开设有滤蜂孔(3)。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长胜
申请(专利权)人:张长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