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82552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7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包括池体,池体安装有布水单元、三相分离单元和导流板,三相分离单元将池体分隔成沉淀区和反应区,布水单元设有出水管道,该出水管道从池体的上方延伸至反应区底部,出水管道包括弯折管和直管,三相分离单元连接有排气管,导流板安装于反应区,池体的底部设有斜坡,该斜坡形成污泥区,还包括回流单元,该回流单元的进水端延伸至沉淀区,出水端与布水单元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时通过出水管道点对点布水、三相分离单元增强内循环、池底设置斜坡,能有效解决布水不均,配水系统要求压力大、底部污泥容易板结、泥水混合不均等问题,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厌氧处理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污水处理中用来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的方法之中,较多使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或改良后的一些厌氧反应器,其中包括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反应器(EGSB)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等。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回流污泥与进水接触不均、污泥负荷低造成进水系统配水压力大、回流管易堵塞以及底部污泥容易板结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有效提高污泥与进水之间的循环,使泥水混合更充分,降低进水系统的配水压力以及解决回流管堵塞和底部污泥板结的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安装有布水单元、三相分离单元和导流板,所述三相分离单元将池体分隔成沉淀区和反应区,所述布水单元设有出水管道,该出水管道从池体的上方延伸至反应区底部,所述出水管道包括弯折管和直管,所述三相分离单元连接有排气管,所述导流板安装于反应区,所述池体的底部设有斜坡,该斜坡形成污泥区,还包括回流单元,该回流单元的进水端延伸至沉淀区,出水端与布水单元连通。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池体的出水口设置有集水槽。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弯折管的出水口向上,所述直管的出水口向下。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布水单元还包括用于控制布水单元进水量的控制水泵。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池体设有用于阻挡沼气气泡进入沉淀区的阻挡部。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污泥区连通有排泥管。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回流单元包括回流管和回流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布水单元采用不同的出水管道,使水流出水的方向不同,使泥水混合更充分,并有效促进内循环,同时降低布水单元的配水压力,无须大阻力配水,减轻泥水提升要求;池底增加斜坡,使污泥与进水能充分接触,不产生污泥板结合死角;池体内安装有导流板,创造了内循环条件,增强了反应区内泥水混合的效果;通过回流单元,将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池底,保证了反应区内的污泥浓度。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如附图1所示,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包括池体1,池体1安装有布水单元2、三相分离单元3和导流板4,三相分离单元3将池体1分隔成沉淀区11和反应区12,布水单元2设有出水管道,该出水管道从池体1的上方延伸至反应区12底部,出水管道包括弯折管21和直管22,三相分离单元3连接有排气管33,导流板4安装于反应区12,池体1的底部设有斜坡13,该斜坡13形成污泥区16,还包括回流单元5,该回流单元5的进水端延伸至沉淀区11,出水端与布水单元2连通。本技术的布水单元2采用不同的出水管道,使水流出水的方向不同,使泥水混合更充分,并有效促进内循环,同时降低布水单元2的配水压力,无须大阻力配水,减轻泥水提升要求;池底增加斜坡13,使污泥与进水能充分接触,不产生污泥板结合死角;池体1内安装有导流板4,创造了内循环条件,增强了反应区12内泥水混合的效果;通过回流单元5,将沉淀区11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池底,保证了反应区12内的污泥浓度。池体1的出水口设置有集水槽14,将沉淀区11的清液通过溢流的方式出水,能有效隔绝污水中的污泥和悬浮物流出。弯折管21的出水口向上,直管22的出水口向下,一部分进水采用下流式进液,另一部分采用上流式进液,能有效改善泥水混合不均,且能有效推动反应区12内的水力方向,为内循环提供良好的动力。布水单元2还包括用于控制布水单元2进水量的控制水泵23,可以控制污水在反应区12的停留时间,污泥区1616的污泥与进水充分混合接触,达到讲解有机物的目的,同时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池体1设有用于阻挡沼气气泡进入沉淀区11的阻挡部15,防止沼气气泡进入到沉淀区11,经过三相分离单元3分离后的液相进入沉淀区11从集水槽14排出,气体通过排气管33排出,污泥重新滑落到反应区12,经过三相分离单元3和导流板4的阻挡,在水力条件下在反应区12与污泥区16实现内循环。污泥区16连通有排泥管,便于将污泥区16排出。回流单元5包括回流管51和回流泵52,通过回流泵52,可实现沉淀区11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池底,保证了反应区12内的污泥浓度,且回流泵52增加了污泥回流的动力,解决回流管51容易堵塞的问题。本装置的工作流程为:1、污水通过池体1上部的出水管道实现进水从池体1的底部形成点对点布水,通过池底的斜坡13,实现均匀布水和泥水混合,底部污泥可通过排泥管6排出;2、通过控制水泵23控制布水单元2的进水量可以控制污水在污泥床的停留时间,污泥区16的污泥与进水充分混合接触,达到降解有机物的目的,同时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3、进水由下往上进液中产生的气体会混合着水和污泥通过导流板4继续上流至三相分离单元3,颗粒污泥会于三相分离单元3表面被分离,分离后污泥自动滑落至反应区12,未被分离的絮状污泥跟随着污水进入沉淀区11,气体通过排气管33排出;4、进入沉淀区11的细颗粒污泥经沉淀区11的自然沉降实现分离,被分离后的颗粒污泥顺着三相分离单元3的斜壁滑落回至反应区12,分离后的液相进入集水槽14从排水口排出;5、于沉淀区11侧壁处设置回流管51,通过回流泵52可实现沉淀区11的泥水混合液回流至布水单元2,与进水混合进液。6、经过三相分离单元3分离后的液相,通过三相分离单元3和导流板4阻挡,在水力条件下在反应区12与污泥区16实现内循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安装有布水单元(2)、三相分离单元(3)和导流板(4),所述三相分离单元(3)将池体(1)分隔成沉淀区(11)和反应区(12),所述布水单元(2)设有出水管道,该出水管道从池体(1)的上方延伸至反应区(12)底部,所述出水管道包括弯折管(21)和直管(22),所述三相分离单元(3)连接有排气管(33),所述导流板(4)安装于反应区(12),所述池体(1)的底部设有斜坡(13),该斜坡(13)形成污泥区(16),还包括回流单元(5),该回流单元(5)的进水端延伸至沉淀区(11),出水端与布水单元(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安装有布水单元(2)、三相分离单元(3)和导流板(4),所述三相分离单元(3)将池体(1)分隔成沉淀区(11)和反应区(12),所述布水单元(2)设有出水管道,该出水管道从池体(1)的上方延伸至反应区(12)底部,所述出水管道包括弯折管(21)和直管(22),所述三相分离单元(3)连接有排气管(33),所述导流板(4)安装于反应区(12),所述池体(1)的底部设有斜坡(13),该斜坡(13)形成污泥区(16),还包括回流单元(5),该回流单元(5)的进水端延伸至沉淀区(11),出水端与布水单元(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华王刚钟天安黄泽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泛科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