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及使用该车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0153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0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车架及使用该车架的车辆,车架包括位于驾驶员座椅支架后端吸能结构,吸能结构包括与前端车架固定连接的传力结构和固定连接在传力结构后端的吸能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车架用于解决在独立悬架全承载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座椅后部车架严重变形威胁驾驶员及导游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碰撞安全性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车架及使用该车架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正面碰撞过程中,保护驾驶员及乘客的安全是车辆被动安全设计的目标,非独立悬架全承载客车具有连接前桥与车架的推力杆和推力杆支座等结构,因此为提高正面碰撞安全性,可采用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在车架最前端安装吸能器,并增加车架前部的纵向刚度,保证车架最前端吸能器压溃变形时,驾驶员座椅后部的车架不会发生较大的折弯变形。但是当车辆悬架采用独立悬架全承载方式时,前桥的导向可通过悬架的上下摆臂实现,因此不需要连接前桥与车架的推力杆和推力杆支座等结构,这时驾驶员座椅支架后部的车架纵向刚度较弱,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座椅支架后部的车架会严重变形,这种车架严重威胁驾驶员及导游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用于解决在独立悬架全承载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座椅后部车架严重变形威胁驾驶员及导游安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车架的车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车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架,包括前桥上部车架以及连接在前桥上部车架的驾驶员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员座椅支架通过吸能架与前桥上部车架连接,吸能架包括与前端的驾驶员座椅支架固定连接的传力结构和固定连接在传力结构后端的吸能结构。此种车用吸能结构具有很好地纵向传力刚度,且吸能结构安装在纵向传力加强结构的后部,当发生正面碰撞时吸能结构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且其前部的车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形,即驾驶员座椅支架后部的车架不会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有效保证驾驶员及导游的安全。所述传力结构包括由传力横梁和传力纵梁相互连接构成的传力桁架,所述吸能结构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与传力桁架直接或间接连接,后端与前桥上部车架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吸能盒的侧壁上设有垂直于前后方向延伸的诱导槽。传力结构采用桁架形式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宽来承接到足够多的冲击力并将其分散在桁架的各个纵向构件上,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车架纵向刚度,还有助于车辆轻量化,提高车辆性能;在吸能盒侧壁上开设诱导槽有利于受到正面撞击时吸能盒快速溃缩变形。所述吸能盒有两个且均为前后延伸的U型槽结构,其中一个吸能盒的开口朝左,另一个吸能盒的开口朝右,诱导槽设于U型槽结构的槽底上,所述吸能盒通过前后延伸的U型加强板与前侧的传力桁架连接,所述U型加强板有两个且与吸能盒一一对应,U型加强板的后端与吸能盒的前端口对接。使用U型加强板作为连接传力桁架与吸能结构的中间件,其目的在于将传力桁架承接到的冲击力集中到吸能装置前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冲击能量,同时也有助于车辆的轻量化。所述U型加强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直角梯形,其中长底边一端与传力桁架相连,短底边一端与吸能盒相连接。采用此种结构不仅有助于加强传力桁架的纵向刚度,同时也可以为其后部的吸能装置收集更多的冲击能量。所述吸能架还包括与前桥上部车架连接的吸能横梁和吸能纵梁,吸能横梁和吸能纵梁共同围成开口朝前的U型框架,两个U型槽结构的吸能盒分别连接在U型框架内的左右两侧位置,传力桁架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左右两对连接梁与U型框架的左右两侧架体连接,吸能盒的U型槽结构的槽壁边缘连接在吸能纵梁的内侧壁上。采用此种U型框架作为吸能盒的底座,从而能提供强有力的纵向支撑力,保证吸能盒溃缩而产生纵向移动。一对连接梁中,位于上部的连接梁水平布置,位于下部的连接梁后端的水平高度小于前端高度。采用此种布置形式有助于增大吸能装置的吸能区域,同时使吸能受力更加均匀稳定,达到更好的吸能效果。本专利技术车辆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包括车架,车架包括前桥上部的车架以及连接在前桥上部车架的驾驶员座椅支架,所述驾驶员座椅支架通过吸能架与前桥上部车架连接,吸能架包括与前端的驾驶员座椅支架固定连接的传力结构和固定连接在传力结构后端的吸能结构。此种车用吸能结构具有很好地纵向传力刚度,且吸能结构安装在纵向传力加强结构的后部,当发生正面碰撞时吸能结构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且其前部的车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形,即驾驶员座椅支架后部的车架不会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有效保证驾驶员及导游的安全。所述传力结构包括由传力横梁和传力纵梁相互连接构成的传力桁架,所述吸能结构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与传力桁架直接或间接连接,后端与前桥上部车架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吸能盒的侧壁上设有垂直于前后方向延伸的诱导槽。传力结构采用桁架形式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宽来承接到足够多的冲击力并将其分散在桁架的各个纵向构件上,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车架纵向刚度,还有助于车辆轻量化,提高车辆性能;在吸能盒侧壁上开设诱导槽有利于受到正面撞击时吸能盒快速溃缩变形。所述吸能盒有两个且均为前后延伸的U型槽结构,其中一个吸能盒的开口朝左,另一个吸能盒的开口朝右,诱导槽设于U型槽结构的槽底上,所述吸能盒通过前后延伸的U型加强板与前侧的传力桁架连接,所述U型加强板有两个且与吸能盒一一对应,U型加强板的后端与吸能盒的前端口对接。使用U型加强板作为连接传力桁架与吸能结构的中间件,其目的在于将传力桁架承接到的冲击力集中到吸能装置前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冲击能量,同时也有助于车辆的轻量化。所述U型加强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直角梯形,其中长底边一端与传力桁架相连,短底边一端与吸能盒相连接。采用此种结构不仅有助于加强传力桁架的纵向刚度,同时也可以为其后部的吸能装置收集更多的冲击能量。所述吸能架还包括与前桥上部车架连接的吸能横梁和吸能纵梁,吸能横梁和吸能纵梁共同围成开口朝前的U型框架,两个U型槽结构的吸能盒分别连接在U型框架内的左右两侧位置,传力桁架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左右两对连接梁与U型框架的左右两侧架体连接,吸能盒的U型槽结构的槽壁边缘连接在吸能纵梁的内侧壁上。采用此种U型框架作为吸能盒的底座,从而能提供强有力的纵向支撑力,保证吸能盒溃缩而产生纵向移动。一对连接梁中,位于上部的连接梁水平布置,位于下部的连接梁后端的水平高度小于前端高度。采用此种布置形式有助于增大吸能装置的吸能区域,同时使吸能受力更加均匀稳定,达到更好的吸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车辆前部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吸能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第二传力结构的U型加强版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吸能盒的U型吸能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车辆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车辆的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车架,车架包括前部车架50,前部车架包括前桥上部的车架51以及连接在前桥上部车架的驾驶员座椅支架52,所述驾驶员座椅支架52通过吸能架21与前桥上部车架51连接,吸能架21包括与前端的驾驶员座椅支架52固定连接的传力结构和固定连接在传力结构后端的吸能结构。传力结构包括传力桁架22和第二传力结构14以及吸能结构15,传力桁架22承接来自正面撞击的前部车架所受到的大部分冲击力,然后传递给第二传力结构14,第二传力结构把来自传力桁架22的冲击力集中传递给吸能结构15,这样既吸收了来自正面的冲击力又保证了驾驶员座椅后部的车架不会发生较大的折弯变形。在传力桁架22中,传力纵梁1分为两层并水平布置,每一层4个间隔布置且左右对称,在传力纵梁1前端横向之间焊接传力横梁2实现固定连接,上下两层传力纵梁1竖向之间通过焊接型材23实现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架及使用该车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架,包括前桥上部车架以及连接在前桥上部车架的驾驶员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员座椅支架通过吸能架与前桥上部车架连接,吸能架包括与前端的驾驶员座椅支架固定连接的传力结构和固定连接在传力结构后端的吸能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包括前桥上部车架以及连接在前桥上部车架的驾驶员座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员座椅支架通过吸能架与前桥上部车架连接,吸能架包括与前端的驾驶员座椅支架固定连接的传力结构和固定连接在传力结构后端的吸能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包括由传力横梁和传力纵梁相互连接构成的传力桁架,所述吸能结构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前端与传力桁架直接或间接连接,后端与前桥上部车架直接或间接连接,所述吸能盒的侧壁上设有垂直于前后方向延伸的诱导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有两个且均为前后延伸的U型槽结构,其中一个吸能盒的开口朝左,另一个吸能盒的开口朝右,所述吸能盒通过前后延伸的U型加强板与前侧的传力桁架连接,所述U型加强板有两个且与吸能盒一一对应,U型加强板的后端口与吸能盒的前端口对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加强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直角梯形,其中梯形长底边的一端与传力桁架相连,短底边的一端与吸能盒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架还包括与前桥上部车架连接的吸能横梁、吸能纵梁以及吸能竖梁,吸能横梁、吸能纵梁以及吸能竖梁共同围成开口朝前的U型框架,两个U型槽结构的吸能盒分别连接在U型框架内的左右两侧位置,传力桁架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左右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茂孙明英司俊德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