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77766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壳体、第二消音弯管、第三消音弯管;所述壳体外轮廓采用薄壁圆柱拉伸设计;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与挡板连接;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一消音横管;所述第一消音横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挡板;所述第一消音横管的一端为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上设有气阀;所述第一消音横管的另一端为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消音弯管由两个竖直段与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比于直管而言,通过第二消音弯管与第一消音弯管外部进行连接,可以改变气体的流向,通过第二消音弯管以及第三消音弯管增加气流的流程,在壳体内部噪音被消音棉等削减,从而使得汽车尾音相对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消音鼓
,具体为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
技术介绍
汽车排气装置是汽车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发动机产生的废气排出,同时消除废气排除时产生的噪音,其消除噪音主要是通过在导气管上设置消音鼓。汽车消音鼓是安装在汽车的排气通道上的降低噪声的装置,其主要用于消除汽车产生的噪音,同时排除气流,另外,消音鼓与尾咀连接后还是汽车外观的一部分。但是,现有技术中,汽车消音鼓多采用直排消音管,通过消音管管壁上的通过和管壁外的消音棉进行消音,一方面由于直排消音管的消音阻力小,消音效果不明显,噪音大,另一方面消音管中的排气流量也得不到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包括壳体、第二消音弯管、第三消音弯管;所述壳体外轮廓采用薄壁圆柱拉伸设计;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与挡板连接;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第一消音横管;所述第一消音横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挡板;所述第一消音横管的一端为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上设有气阀;所述第一消音横管的另一端为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消音弯管由两个竖直段与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所述第二消音弯管的一个竖直段与进气口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消音弯管的水平段贯穿挡板后与第二消音弯管的竖直段连接;所述第三消音弯管设于第二消音弯管一侧的壳体内;所述第三消音弯管由一个竖直段和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所述第三消音弯管的竖直段设于壳体内;所述第三消音弯管的水平段的一端贯穿挡板;所述第三消音弯管的水平段的一端设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与第一出气口位于壳体的同一侧。优选的,所述气阀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驱动并采用无线遥感进行控制。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一消音横管、第二消音弯管以及第三消音弯管的外壁上紧密贴合有钢丝网;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一消音横管、第二消音弯管以及第三消音弯管上皆交叉排列设有消音孔。优选的,所述钢丝网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优选的,所述第二消音弯管以及第三消音弯管位于壳体内部的竖直段的下端皆封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消音鼓通过采用气阀的设计,可以通过无线进行遥控,进而控制第一消音横管内气体的排放量,从而控制汽车尾音的大小。对比于直管而言,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消音弯管与第一消音弯管外部进行连接,可以改变气体的流向,通过第二消音弯管以及第三消音弯管增加气流的流程,在壳体内部噪音被消音棉等削减,从而使得汽车尾音相对减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中:1、壳体;2、第二消音弯管;3、第三消音弯管;4、挡板;5、第一消音横管;6、进气口;7、气阀;8、第一出气口;9、第二出气口;10、钢丝网;11、消音孔;12、消音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包括壳体1、第二消音弯管2、第三消音弯管3;所述壳体1外轮廓采用薄壁圆柱拉伸设计;所述壳体1的两端分别与挡板4连接;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第一消音横管5;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两端分别贯穿挡板4;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一端为进气口6;所述进气口6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5上设有气阀7;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另一端为第一出气口8;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由两个竖直段与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的一个竖直段与进气口6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5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的水平段贯穿挡板4后与第二消音弯管2的竖直段连接;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设于第二消音弯管2一侧的壳体1内;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由一个竖直段和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的竖直段设于壳体1内;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的水平段的一端贯穿挡板4;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的水平段的一端设有第二出气口9;所述第二出气口9与第一出气口8位于壳体1的同一侧;所述气阀7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驱动并采用无线遥感进行控制;所述壳体1内部的第一消音横管5、第二消音弯管2以及第三消音弯管3的外壁上紧密贴合有钢丝网10;所述壳体1内部的第一消音横管5、第二消音弯管2以及第三消音弯管3上皆交叉排列设有消音孔11;所述钢丝网10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填充有消音棉12;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以及第三消音弯管3位于壳体1内部的竖直段的下端皆封闭。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由进气口6通入尾气,当气阀7没有完全闭合时,气流有两种流通途径,分别为由第一消音横管5流出从第一出气口8排出尾气,流动过程的尾音由第一消音横管5上的消音孔11向壳体1内的消音棉12扩散,另一部分气流会依次沿着第二消音弯管2到达壳体1内部,再通过扩散到壳体1内的气流沿着第三消音弯管3流动,最后由第二排气口9排出,大大减弱了尾音。通过无线操控气阀7的开合程度可以方便的控制尾音的大小。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二消音弯管(2)、第三消音弯管(3);所述壳体(1)外轮廓采用薄壁圆柱拉伸设计;所述壳体(1)的两端分别与挡板(4)连接;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第一消音横管(5);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两端分别贯穿挡板(4);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一端为进气口(6);所述进气口(6)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5)上设有气阀(7);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另一端为第一出气口(8);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由两个竖直段与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的一个竖直段与进气口(6)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5)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的水平段贯穿挡板(4)后与第二消音弯管(2)的竖直段连接;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设于第二消音弯管(2)一侧的壳体(1)内;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由一个竖直段和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的竖直段设于壳体(1)内;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的水平段的一端贯穿挡板(4);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的水平段的一端设有第二出气口(9);所述第二出气口(9)与第一出气口(8)位于壳体(1)的同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单进双出阀门控制消音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二消音弯管(2)、第三消音弯管(3);所述壳体(1)外轮廓采用薄壁圆柱拉伸设计;所述壳体(1)的两端分别与挡板(4)连接;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第一消音横管(5);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两端分别贯穿挡板(4);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一端为进气口(6);所述进气口(6)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5)上设有气阀(7);所述第一消音横管(5)的另一端为第一出气口(8);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由两个竖直段与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的一个竖直段与进气口(6)一侧的第一消音横管(5)焊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消音弯管(2)的水平段贯穿挡板(4)后与第二消音弯管(2)的竖直段连接;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设于第二消音弯管(2)一侧的壳体(1)内;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由一个竖直段和一个水平段焊接而成;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的竖直段设于壳体(1)内;所述第三消音弯管(3)的水平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金华袁旭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华创风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