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59180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2 09:19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其包括前侧构件基部,其中前侧连接部的外侧侧壁部的后端部和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凸缘部通过第一弯曲壁部连接,所述前侧连接部与前侧构件主体部接合,所述后侧第一连接部与车门槛接合。此外,前侧连接部的内侧侧壁部的后端部和接合至通道的后侧第二连接部的前端部通过第二弯曲壁部连接。第一弯曲壁部的弯曲处的最小曲率半径设定成大于第二弯曲壁部的弯曲处的最小曲率半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分散和传递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输入至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的技术是已知的(例如,参见国际公开第2011/148747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3-136362号)。在一些情况下,从应对使得汽车与诸如障碍物等的碰撞物体以在车辆横向上两者之间的重叠量小的状态(小重叠碰撞)等而进行前面碰撞的碰撞的角度,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处的前侧构件主体在朝车身前侧延伸的同时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倾斜。然而,在这种结构中,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产生了大的弯矩,并容易使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支撑部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弯曲。进一步地,如果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支撑部弯曲,则传递碰撞载荷的效率会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在该车辆框架结构处,即使在前侧构件主体部在朝车身前侧延伸的同时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倾斜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通过防止或抑制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支撑部的弯曲来较好地传递碰撞载荷。第一方案为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包括:前侧构件主体部,其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处,随着朝车身前侧延伸而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倾斜;以及前侧构件基部,其沿着前围板朝车身后下侧延伸,并形成为使得在车身横向方向上前侧构件基部的后端侧比前侧构件基部的前端侧宽的形状,前侧构件基部与前围板接合并由单个构件构成,且前侧构件基部的车身横向方向中间部与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接合,前侧构件基部包括:前侧连接部,其以覆盖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与所述外周表面接合;后侧第一连接部,其与车门槛的前端部接合;后侧第二连接部,其与通道的前端部接合;第一弯曲壁部,其将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处的侧壁部的后端部与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连接,第一弯曲壁部弯曲成以便倾斜地朝车身后侧和车身横向方向内侧凹进;以及第二弯曲壁部,其将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内侧处的侧壁部的后端部与后侧第二连接部的前端部连接,第二弯曲壁部弯曲成以便倾斜地朝车身后侧和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凹进,并且前侧构件基部构造成使得第一弯曲壁部的弯曲处的最小曲率半径R1和第二弯曲壁部的弯曲处的最小曲率半径R2的关系满足R1>R2。根据上述结构,前侧构件主体部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处,在朝车身前侧延伸的同时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倾斜。因此,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碰撞载荷输入至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前端部的情况下,施加了试图使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前端部侧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移位的载荷。前侧构件基部的前侧连接部以覆盖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与该外周表面接合。前侧构件基部接合至前围板并朝车身后下侧沿前围板延伸,并且是在车身横向方向上其后端侧比其前端侧宽的形状。因此,相比于(例如)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支撑部设定为在车身仰视图中的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呈直线形式的情况,前侧构件基部关于试图使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前端部侧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移位的载荷的支撑刚性高。此外,前侧构件基部的车身横向方向中间部与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接合,且后侧第一连接部与车门槛的前端部接合,且后侧第二连接部与通道的前端部接合。由此,输入至前侧构件主体部的碰撞载荷经由前侧构件基部传递并分别分散至地板下加强件、车门槛和通道。因此,减少了施加至前侧构件基部的前侧连接部的载荷的负担。此外,因为前侧构件基部由单个构件构成,所以在通过前侧构件基部来确保支撑刚性方面是有益的,另外,从前侧构件主体部向前侧构件基部传递的碰撞载荷可以直接地(没有通过另一构件)传递至地板下加强件、车门槛和通道。而且,在前侧构件基部处,其第一弯曲壁部将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处的侧壁部的后端部与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连接,且弯曲成便于倾斜地朝车身后侧和车身横向方向内侧凹进。第二弯曲壁部将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内侧处的侧壁部的后端部与后侧第二连接部的前端部连接,且弯曲成便于倾斜地朝车身后侧和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凹进。因此,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碰撞载荷从前侧构件主体部向前侧构件基部传递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一部分通过作为载荷传递路径的第一弯曲壁部平顺地传递至车门槛,且碰撞载荷的另一部分通过作为载荷传递路径的第二弯曲壁部平顺地传递至通道。此处,第一弯曲壁部的弯曲形状处的最小曲率半径R1设定为大于第二弯曲壁部的弯曲形状处的最小曲率半径。因此,在前侧构件基部处,关于试图使前侧构件基部朝第一弯曲壁部侧(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弯曲的载荷的弯曲刚性高于关于试图使前侧构件基部朝第二弯曲壁侧(车身横向方向内侧)弯曲的载荷的弯曲刚性。因此,在前面碰撞时,可以有效地抑制前侧构件基部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弯曲。第二方案为:在上述第一方案中,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可以与在车门槛的最前端处的面向车身前侧的前端面接合,并且第一弯曲壁部可沿在车身仰视图中具有第一虚拟直线和第二虚拟直线的相应的切线的圆弧弯曲,所述第一虚拟直线经过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处的侧表面并在侧表面的延伸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虚拟直线经过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面并在车身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圆弧经过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处的侧表面的后端并经过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面的车身横向方向内侧端。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弯曲壁部的曲率半径R1可以设定得大,同时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处的侧壁部的后端部与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通过第一弯曲壁部和缓地连接。因此,在很好地确保了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从前侧构件基部传递载荷到车门槛的能力的同时,可以很好地确保关于试图使前侧构件基部朝第一弯曲壁部侧(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弯曲的载荷的弯曲刚性。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车辆框架结构,即使在前侧构件主体部以在朝车身前侧延伸的同时倾斜地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布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通过防止或抑制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支撑部的弯曲而很好地传递碰撞载荷。附图说明将基于以下附图来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为图示出关于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仰视图;图2为图示出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在从车身横向方向外侧(车身左侧)观看时的状态的侧视图;以及图3为图示出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在从车身的斜前侧观看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使用图1至图3来描述关于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应注意的是,在这些附图中适当地图示出的箭头“前”(FR)表示车身前侧,箭头“上”(UP)表示车身上侧且箭头“内”(IN)表示车身横向方向内侧。进一步地,当下文仅采用纵向方向、竖直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来给出描述时,除非另有表示,它们表示的是车身纵向方向的纵向、车身竖向方向的竖向以及在面向车辆前进方向时的左和右。图1以仰视图图示出了应用有关于本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10的汽车(车辆)12的车身左侧的一部分。应注意的是,图1省略了车身右侧的图示,但是车辆框架结构10构成为基本左右对称。进一步地,图2图示出了从车身左侧(车身横向方向外侧)来观看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10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图示出了从车身的斜前侧来观看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10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应注意的是,在图3中,为了使附图易于理解,省略了车身右侧处的前侧构件40等的图示。如图1所示,在汽车12处,动力单元室14和位于动力单元室14的车辆后侧处的厢(车厢)16通过前围板(车身乘客舱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包括:前侧构件主体部,其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处,随着朝车身前侧延伸而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倾斜;以及前侧构件基部,其沿着前围板朝车身后下侧延伸,并形成为使得在车身横向方向上所述前侧构件基部的后端侧比所述前侧构件基部的前端侧宽的形状,所述前侧构件基部与所述前围板接合并由单个构件构成,且所述前侧构件基部的车身横向方向中间部与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接合,所述前侧构件基部包括:前侧连接部,其以覆盖所述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与所述外周表面接合;后侧第一连接部,其与车门槛的前端部接合;后侧第二连接部,其与通道的前端部接合;第一弯曲壁部,其将所述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处的侧壁部的后端部与所述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连接,所述第一弯曲壁部弯曲成以便倾斜地朝车身后侧和车身横向方向内侧凹进;以及第二弯曲壁部,其将所述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内侧处的侧壁部的后端部与所述后侧第二连接部的前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弯曲壁部弯曲成以便倾斜地朝所述车身后侧和所述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凹进,并且所述前侧构件基部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弯曲壁部的弯曲处的最小曲率半径R1和所述第二弯曲壁部的弯曲处的最小曲率半径R2的关系满足R1>R2。...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01 JP 2015-1958081.一种车辆框架结构,包括:前侧构件主体部,其布置在车身前部的侧部处,随着朝车身前侧延伸而朝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倾斜;以及前侧构件基部,其沿着前围板朝车身后下侧延伸,并形成为使得在车身横向方向上所述前侧构件基部的后端侧比所述前侧构件基部的前端侧宽的形状,所述前侧构件基部与所述前围板接合并由单个构件构成,且所述前侧构件基部的车身横向方向中间部与地板下加强件的前端部接合,所述前侧构件基部包括:前侧连接部,其以覆盖所述前侧构件主体部的后端部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与所述外周表面接合;后侧第一连接部,其与车门槛的前端部接合;后侧第二连接部,其与通道的前端部接合;第一弯曲壁部,其将所述前侧连接部的车身横向方向外侧处的侧壁部的后端部与所述后侧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连接,所述第一弯曲壁部弯曲成以便倾斜地朝车身后侧和车身横向方向内侧凹进;以及第二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隆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