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的滤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57895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2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的滤波器,所述滤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左侧盖板、右侧盖板、上盖板、下盖板、后盖板和前盖板构成一封闭容置空间,所述封闭容置空间被垂直于所述下盖板的共同谐振腔壁分隔成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共同谐振腔壁上开设有耦合窗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通过电容加载缩减滤波器的高度,改变现有调频滤波器频率不可调的尴尬局面,兼顾美观和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通信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的滤波器
技术介绍
滤波器是无线通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件,可利用它来对频率进行有效的滤波。滤波器的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实际运用中对滤波器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按照其频率响应特性的不同,滤波器主要分为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及带阻滤波器等类型。在广播电视发射天馈线系统中,滤波器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为了对发射机产生的带外信号进行抑制,规范输出信号的频谱,一般在发射机的输出端和天线之间加接输出带通滤波器。FM滤波器是构成广播发射多工器的关键器件,泛应用于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能使不同频道的多部发射机用同一副宽频带天线同时互不干扰地发送各自节目的技术设备。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正在迅速发展,很多电台、电视台都在增加FM节目覆盖,并且在现代机房建设中设备体积与美观也是考虑的关键因素,因而该滤波器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在满足功率要求情况下滤波器必然是向着尺寸小、插损小、集成性高、优良的频率选择性、寄生频带更远等方向发展,而将滤波器体积变小同时级联摆放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提高机房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增加机房的美观性,搬移也更加便利。因而电容加载调频滤波器相对于其他小功率滤波器具有更明显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可以代表FM滤波器的以后发展潮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小功率、小尺寸、全频道可调的调频滤波器,为了减少滤波器整体尺寸,谐振棒采用电容加载的装置,此装置可以减少滤波器的整体高度,并且可以增加调节的灵敏度,减少调节装置的腔外高度,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所述滤波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左侧盖板、右侧盖板、上盖板、下盖板、后盖板和前盖板构成一封闭容置空间,所述封闭容置空间被垂直于所述下盖板的共同谐振腔壁分隔成左腔体和右腔体,所述共同谐振腔壁上开设有耦合窗口;其中,所述左腔体内设置有垂直于所述上盖板的第一谐振棒上半部和垂直于所述下盖板的第一谐振棒下半部,所述第一谐振棒上半部的上端内穿设有第一调节杆,所述第一谐振棒上半部的下端内穿设有第一电容加载机构,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加载机构的上端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一电容加载机构的下端穿设在所述第一谐振棒下半部的上端内,并通过所述第一调节杆来调节和控制所述第一电容加载机构伸进所述第一谐振棒下半部的长度,以通过控制所述左腔体的电容加载量达到控制所述左腔体谐振频率的目的;所述左腔体内所述下盖板上垂直地设置有所述第一端口装置;所述右腔体内设置有垂直于所述上盖板的第二谐振棒上半部和垂直于所述下盖板的第二谐振棒下半部,所述第二谐振棒上半部的上端内穿设有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二谐振棒上半部的下端内穿设有第二电容加载机构,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电容加载机构的上端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二电容加载机构的下端穿设在所述第二谐振棒下半部的上端内,并通过所述第二调节杆来调节和控制所述第二电容加载机构伸进所述第二谐振棒下半部的长度,以通过控制所述右腔体的电容加载量达到控制所述右腔体谐振频率的目的;所述右腔体内下盖板上垂直地设置有第二端口装置。作为对本技术的所述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所述耦合窗口为空气窗口。作为对本技术的所述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共同谐振腔壁和所述壳体均由铝制成,所述第一谐振棒上半部、所述第一谐振棒下半部、所述第一电容加载机构和所述第一端口装置均由紫铜制成,所述第一调节杆由不锈钢制成。作为对本技术的所述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耦合窗口的形状及大小与滤波器的带宽相匹配。作为对本技术的所述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所述耦合窗口的形状为长方形。作为对本技术的所述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所述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的高度仅为原滤波器高度的58%。由此可见,本技术所述的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的FM滤波器,在谐振棒结构上采用了电容加载设计,并且加载量可控可调,可以满足FM频段全频段可调的要求,同时在高度上也比原有FM滤波器降低了42%,降低量是根据安装空间、调节灵敏度以及可承受功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所确定的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的FM滤波器的电容加载等效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的FM滤波器;图3为本技术的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的FM滤波器。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壳体1、左腔体2、右腔体3、左侧盖板11、右侧盖板12、上盖板13、下盖板14、后盖板15、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第一调节杆24、第一端口装置25、第二谐振棒上半部31、第二谐振棒下半部32、第二电容加载机构33、第二调节杆34、第二端口装置35、共同谐振腔壁4、耦合窗口4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审查员能够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技术。首先,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的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的FM滤波器的电容加载等效电路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原理:电容加载装置实际意义上也是金属柱子加载。根据电容加载理论的分析,如果将并联电容加载在半波长波导谐振器中,则谐振腔的长度将缩短而谐振频率不变。谐振棒的加载装置可以等效为并联电容,随着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进入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的尺寸和第二电容加载机构33进入第二谐振棒下半部32的尺寸越来越长,加载电容会越来越大,由电路基本原理易知其谐振频率会越来越低。由滤波器基本理论,相应的谐振长度对应相应的频率,而相应的谐振棒对应相应的腔体整体高度,所以相应的我们所需频段的腔体高度会随其加载量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加载量的增加,会提高滤波器整体的插入损耗,降低其可承受的最大功率,并且提高其调节灵敏性,同时灵敏性过高也会增加日常发射台调节的操作难度,所以加载量、插入损耗、可承受功率、调节灵敏性、安装空间几方面都是在滤波器初期设计时都需综合考虑。其次,请参考图2和3。图2和3为按照本技术的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的FM滤波器。如图2和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滤波器,所述滤波器包括壳体1,壳体1由左侧盖板11、右侧盖板12、上盖板13、下盖板14、后盖板15和前盖板(未示出)构成一封闭容置空间,所述封闭容置空间被垂直于下盖板14的共同谐振腔壁4分隔成左腔体2和右腔体3,共同谐振腔壁4和壳体1均由铝制成,共同谐振腔壁4上开设有耦合窗口41,耦合窗口41的形状及大小与滤波器的带宽相匹配;其中,左腔体2内设置有垂直于上盖板13的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和垂直于下盖板14的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的上端内穿设有第一调节杆24,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壳体(1),壳体(1)由左侧盖板(11)、右侧盖板(12)、上盖板(13)、下盖板(14)、后盖板(15)和前盖板构成一封闭容置空间,所述封闭容置空间被垂直于下盖板(14)的共同谐振腔壁(4)分隔成左腔体(2)和右腔体(3),共同谐振腔壁(4)上开设有耦合窗口(41);其中,左腔体(2)内设置有垂直于上盖板(13)的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和垂直于下盖板(14)的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的上端内穿设有第一调节杆(24),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的下端内穿设有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第一调节杆(24)的下端与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的上端固定为一体;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的下端穿设在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的上端内,并通过第一调节杆(24)来调节和控制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伸进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的长度,以通过控制左腔体(2)的电容加载量达到控制左腔体(2)谐振频率的目的;左腔体(2)内下盖板(14)上垂直地设置有第一端口装置(25);右腔体(3)内设置有垂直于上盖板(13)的第二谐振棒上半部(31)和垂直于下盖板(14)的第二谐振棒下半部(32),第二谐振棒上半部(31)的上端内穿设有第二调节杆(34),第二谐振棒上半部(31)的下端内穿设有第二电容加载机构(33),第二调节杆(34)的下端与第二电容加载机构(33)的上端固定为一体;第二电容加载 机构(33)的下端穿设在第二谐振棒下半部(32)的上端内,并通过第二调节杆(34)来调节和控制第二电容加载机构(33)伸进第二谐振棒下半部(32)的长度,以通过控制右腔体(3)的电容加载量达到控制右腔体(3)谐振频率的目的;右腔体(3)内下盖板(14)上垂直地设置有第二端口装置(3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加载全频道可调FM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壳体(1),壳体(1)由左侧盖板(11)、右侧盖板(12)、上盖板(13)、下盖板(14)、后盖板(15)和前盖板构成一封闭容置空间,所述封闭容置空间被垂直于下盖板(14)的共同谐振腔壁(4)分隔成左腔体(2)和右腔体(3),共同谐振腔壁(4)上开设有耦合窗口(41);其中,
左腔体(2)内设置有垂直于上盖板(13)的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和垂直于下盖板(14)的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的上端内穿设有第一调节杆(24),第一谐振棒上半部(21)的下端内穿设有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第一调节杆(24)的下端与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的上端固定为一体;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的下端穿设在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的上端内,并通过第一调节杆(24)来调节和控制第一电容加载机构(23)伸进第一谐振棒下半部(22)的长度,以通过控制左腔体(2)的电容加载量达到控制左腔体(2)谐振频率的目的;左腔体(2)内下盖板(14)上垂直地设置有第一端口装置(25);
右腔体(3)内设置有垂直于上盖板(13)的第二谐振棒上半部(31)和垂直于下盖板(14)的第二谐振棒下半部(32),第二谐振棒上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昭居继龙郭庆新刘雪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飞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