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鼻中隔保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53003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鼻中隔保持器,包括第一叶片(2)、与第一叶片(2)相对应的第二叶片(1)、设置在第一叶片(2)尾部的锁定螺杆(4)、设置在第二叶片(1)尾部的定位柱(3)、与第二叶片(1)一体成型的加压台(6)和用于锁紧锁定螺杆(4)的锁定螺母(5),加压台(6)位于第二叶片(1)的底端内侧;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的尾部分别设有供定位柱(3)和锁定螺杆(4)插入的定位孔和锁紧孔;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的中部均向外侧突出构成鼻小梁保护区(7);第一叶片(2)的内表面与第二叶片(1)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为0.5°~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满足在进行可靠鼻腔止血的同时创造良好的通气效果、降低患者鼻腔内异物感以及能有效对鼻中隔黎氏区进行止血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鼻腔外科手术后用于加压止血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鼻中隔保持器
技术介绍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可发生在儿童、成年人和老人等各个年龄阶段。由于鼻中隔前下方黎氏区的血管丰富,因此大约有80%的鼻腔出血发生该部位。目前,在家庭中发生鼻腔出血的主要处理方法是采用棉球等填塞物对鼻腔进行填塞止血,而在手术过程中造成的鼻腔出血则需要采用膨胀海绵等进行填塞止血。但无论是棉球或是膨胀海绵,都不可避免的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并且由于体积巨大的填塞物留置在鼻腔中,会造成患者出现头疼、恶心和食欲不振等问题,延缓了患者手术后的痊愈时间。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该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临床医生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其中一个思路就是在现有的止血棉或膨胀海绵中建立一个可以通气的管道。专利1:公开日为2013-04-24,公开号为103054619A,专利名称为一种鼻腔止血器,专利2:公开日为2014-12-24,公开号为104224267A,专利名称为一种鼻腔止血器,就是这一思路的代表性专利。然而,此类专利虽然创建了一个可用于通气的管道,改善了患者的呼吸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鼻腔内还是会有很强烈的异物填塞感,造成患者的不适。基于以上所述的不足之处,专利3:公开日为2006-07-26,公开号为2798858,专利名称为一种鼻中隔偏曲术后止血定位器,专利4:公开日为2015-07-08,公开号为104758026A,专利名称为一次性鼻中隔出血止血夹。这两种方案都比较好的解决了患者的呼吸和鼻腔内异物残留的问题。上述两种方案虽较好的解决了膨胀止血海绵所带来的异物感和呼吸不顺的问题,但是却忽视了鼻腔出血主要集中在鼻中隔黎氏区这一临床客观事实。张正强,单智慧,解美犁.鼻内窥镜下鼻出血临床治疗方法探讨[J].农垦医学,2014,01:47-48,回顾性分析了256例鼻出血的病例,并得出了鼻中隔出血所占比例最高这一结论。从临床情况来看,鼻中隔,特别是黎氏区的出血比例是非常高的。专利3从结构上看实质上属于绕枢轴转动的形式,当止血定位器头部夹闭后,其靠近黎氏区的尾部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缝隙,而如果强行将靠近黎氏区的尾部也进行加压夹闭,势必会造成头部区域的压力过大,导致鼻粘膜损伤。专利4同样存在这样的结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鼻腔外科手术后用于加压止血的装置,能够满足在进行可靠鼻腔止血的同时创造良好的通气效果、降低患者鼻腔内异物感以及能有效对鼻中隔黎氏区进行止血的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的一种鼻中隔保持器,包括第一叶片、与第一叶片相对应的第二叶片、设置在第一叶片尾部的锁定螺杆、设置在第二叶片尾部的定位柱、与第二叶片一体成型的加压台和用于锁紧锁定螺杆的锁定螺母,所述加压台位于第二叶片的底端内侧(在第二叶片上增加加压台,利用杠杆原理,促进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能在适当的锁紧力作用下可靠夹闭);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尾部分别设有供定位柱和锁定螺杆插入的定位孔和锁紧孔;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中部均向外侧突出构成鼻小梁保护区(防止在加压止血过程中鼻小梁因器械的压力导致损伤);第一叶片的内表面与第二叶片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为0.5°~3°。为了保证锁定后黎氏区能可靠止血的同时又不至于出现头端压力过大,损伤鼻粘膜的情况,两个叶片之间的夹角是十分必要的。上述锁定螺杆可与第一叶片一体成型。上述定位柱可与第二叶片一体成型。上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头部均设有多个交错分布的液体排出孔。术后止血过程中,患者鼻腔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粘液、血液,设计多个孔用于排出各种液体。上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均为片状结构。上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均采用的是塑料。器械本身的重量非常轻,不会影响患者术后佩戴过程的正常饮食和洗漱。本技术能够实现可靠的鼻腔止血,特别是鼻中隔黎氏区的止血;能很好的建立患者在进行加压止血后的呼吸通道,并且能在此基础上为医生创造一个相对宽裕的术后鼻腔给药通道;降低异物感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锁定螺母可调节加紧力的大小,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自由调节止血器夹紧的松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鼻中隔保持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装配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内表面之间的夹角示意图;图中各标号:第二叶片1、第一叶片2、定位柱3、锁定螺杆4、锁定螺母5、加压台6、鼻小梁保护区7、液体排出孔8。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的一种鼻中隔保持器包括第一叶片2、第二叶片1、加压台6、定位柱3,锁定螺杆4和锁定螺母5。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为长形薄片状结构,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头部均有若干交错分布的小孔。锁定螺杆4安装于第一叶片2的尾部,根据成型工艺不同,锁定螺杆4也可与第一叶片2一体成型。定位柱3安装于第二叶片1的尾部,根据成型工艺不同,定位柱3也可与第二叶片1一体成型。加压台6与第二叶片1一体成型。将第一叶片2上的锁定螺杆4和第二叶片1上的定位柱3分别插入对侧叶片相对应的孔内,将锁定螺母5旋入锁定螺杆4,继续旋转,直至两个叶片夹闭。本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现有鼻腔止血装置中对于黎氏区止血不良以及鼻腔异物感过大的问题,同时能很好的建立患者在进行加压止血后的呼吸通道,并且能在此基础上为医生创造一个相对宽裕的术后鼻腔给药通道。为了避免枢轴运动所带来的弊端,本技术通过旋转已装配在锁定螺杆4上的锁定螺母5,带动第一叶片2逐渐向第二叶片1水平运动,最终实现夹闭。当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逐渐贴合后,进一步拧紧锁定螺母5,第一叶片2在加压台6的作用下会更加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加压止血效果。与现有止血器(夹)所不同的是,本技术的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的内表面之间有一定的夹角α(目前设定为0.5°~3°之间)。为了保证锁定后黎氏区能可靠止血的同时又不至于出现头端压力过大,损伤鼻粘膜的情况,两个叶片之间的夹角是十分必要的(参见图3)。此外,为了保护鼻小梁,本技术还特别设置了鼻小梁保护区7,防止在加压止血过程中鼻小梁因器械的压力导致损伤。本技术同时考虑到了术后止血过程中,患者鼻腔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粘液、血液等需要方便的排出,因此在叶片表面设计了若干个液体排出孔8,用于排出各种液体。本技术采用的是PC塑料、PP塑料或者PEEK塑料,由于叶片较长,有可能出现当锁定螺母5完全锁紧后,叶片头部的压力仍然不够的现象。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第二叶片1上增加加压台6,利用杠杆原理,促进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能在适当的锁紧力作用下可靠夹闭。通过螺杆——螺母结构的配合,实现了叶片之间的水平移动,最终达到了对鼻中隔黎氏区可靠止血的目的。同时由于本技术采用的是PC塑料,器械本身的重量非常轻,不会影响患者术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鼻中隔保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叶片(2)、与第一叶片(2)相对应的第二叶片(1)、设置在第一叶片(2)尾部的锁定螺杆(4)、设置在第二叶片(1)尾部的定位柱(3)、与第二叶片(1)一体成型的加压台(6)和用于锁紧锁定螺杆(4)的锁定螺母(5),所述加压台(6)位于第二叶片(1)的底端内侧;所述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的尾部分别设有供定位柱(3)和锁定螺杆(4)插入的定位孔和锁紧孔;所述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的中部均向外侧突出构成鼻小梁保护区(7);所述第一叶片(2)的内表面与第二叶片(1)的内表面之间的夹角为0.5°~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中隔保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叶片(2)、与第
一叶片(2)相对应的第二叶片(1)、设置在第一叶片(2)尾部的锁
定螺杆(4)、设置在第二叶片(1)尾部的定位柱(3)、与第二叶片
(1)一体成型的加压台(6)和用于锁紧锁定螺杆(4)的锁定螺母
(5),所述加压台(6)位于第二叶片(1)的底端内侧;
所述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的尾部分别设有供定位柱(3)
和锁定螺杆(4)插入的定位孔和锁紧孔;
所述第一叶片(2)和第二叶片(1)的中部均向外侧突出构成鼻
小梁保护区(7);
所述第一叶片(2)的内表面与第二叶片(1)的内表面之间的夹
角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卫华马兆鑫宁泽源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英维瑞特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