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5415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0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插入组件,插入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和端子组件,端子组件包括上排导电端子、金属屏蔽片和下排导电端子,上排导电端子包括上接地端子,下排导电端子包括下接地端子;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的前端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和/或,上接地端子向外延伸出第一接地部,下接地端子向外延伸出第二接地部,金属屏蔽片向外延伸出屏蔽部,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和屏蔽部相对应,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与屏蔽部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与金属屏蔽片之间形成固定连接,连接牢靠,改善了电连接器在高速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谐振点问题和电磁干扰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速传输资料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号传输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连接器高频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一代的USB3.1标准对传输速度要求高达20Gbps,甚至是40Gbps。为了满足高速传输要求,连接器的结构必须有新的突破才能保证信号传输的可靠与稳定性。在高频连接器行业,例如USB连接器、HDMI连接器、DisplayPort连接器等高速连接器行业,随着对传输速度的更高的要求,谐振点的问题更加突出。为了解决高速传输下的谐振点问题,连接器各大厂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CN204243365U公开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端子座及设置在端子座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均包括与对接连接器进行对接的接触部,所述导电端子中包括若干接地端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前端均为接触部的自由端,后端为焊接脚,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焊接脚用于插设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接地端形成电连接,上、下排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自由端相互电连接而使得位于上排的所述接地端子与下排对应列的所述接地端子形成电性并联。上述方案是通过上、下排对应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的自由端相互电连接,能一定的解决谐振点问题,但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仅仅连接上下两排端子的接地端子,并未连接舌片中心的屏蔽金属片,而且这需要通过焊接、机械连接等方式来实现连接,连接工艺复杂、r>实施成本较高,连接不牢靠,量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大规模量产且可以改善在传输高速信号时产生的谐振点的电连接器。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插入组件,所述插入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和与绝缘本体一体成型的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上排导电端子、金属屏蔽片和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上接地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下接地端子;所述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的前端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接地端子向外延伸出第一接地部,所述下接地端子向外延伸出第二接地部,所述金属屏蔽片向外延伸出屏蔽部,所述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和屏蔽部相对应,所述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与屏蔽部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的前端通过加压机构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通过加压机构与屏蔽部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导电端子包括水平向前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对接部、水平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及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间的主体部,所述对接部的前端为自由端。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接地端子的自由端和下接地端子的自由端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接地端子的主体部向外延伸出第一接地部,所述下接地端子的主体部向外延伸出第二接地部,所述金属屏蔽片向外延伸出屏蔽部,所述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和屏蔽部相对应;所述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与屏蔽部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对应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和金属屏蔽片的连接之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绝缘本体上对应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和屏蔽部的连接之处设有第二通孔。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对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和金属屏蔽片的连接之处进行加压处理,所述加压机构的压力为10-99公斤力;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对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和屏蔽部的连接之处进行加压处理,所述加压机构的压力为10-99公斤力。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接地部向下弯折,所述第二接地部向上弯折,所述屏蔽部为平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接地部的向下弯折处与屏蔽部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二接地部的向上弯折处与屏蔽部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填充有绝缘本体。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凸起,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凸起相适配的通孔。实施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在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的前端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和/或,上接地端子向外延伸出第一接地部,下接地端子向外延伸出第二接地部,金属屏蔽片向外延伸出屏蔽部,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和屏蔽部相对应,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与屏蔽部固定连接。因此,本技术改善了接地端子和金属屏蔽片的接触,通过金属屏蔽片来改善接地端子的接地问题,从而有效改善了电连接器在高速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谐振点问题和电磁干扰问题。而且,本技术通过加压机构对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和金属屏蔽片的连接之处,和/或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和屏蔽部的连接之处施以强压,使得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与金属屏蔽片之间形成固定连接,连接牢靠,且可以简化连接工艺、实施成本较低,量产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插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A部的放大图;图5是图3所示插入组件的分解图;图6是图5所示第一插入组件的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第一插入组件的进一步分解图;图8是端子组件的示意图;图9是端子组件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10是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的自由端与金属屏蔽片连接之处的示意图;图11是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与屏蔽部连接之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7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和插入组件2,所述插入组件2包括绝缘本体3和与绝缘本体3一体成型的端子组件4,所述端子组件4包括上排导电端子5、金属屏蔽片6和下排导电端子7,所述上排导电端子5、金属屏蔽片6和下排导电端子7依次叠加,所述上排导电端子5包括上接地端子51,所述下排导电端子7包括下接地端子71。本技术将上接地端子51、下接地端子52和金属屏蔽片6之间形成固定连接,改善了接地端子和金属屏蔽片的接触,通过金属屏蔽片来改善接地端子的接地问题,从而有效改善了电连接器在高速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谐振点问题和电磁干扰问题。具体的,如图8、9和10所示,所述上接地端子51、下接地端子71的前端与金属屏蔽片6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上接地端子51、下接地端子71的前端通过加压机构与金属屏蔽片6固定连接和/或,如图8、9和11所示,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插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和与绝缘本体一体成型的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上排导电端子、金属屏蔽片和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上接地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下接地端子;所述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的前端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插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和与
绝缘本体一体成型的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上排导电端子、金属屏蔽片和下排导电
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上接地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下接地端子;
所述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的前端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地端子向外延伸出第一接地
部,所述下接地端子向外延伸出第二接地部,所述金属屏蔽片向外延伸出屏蔽部,所述第一
接地部、第二接地部和屏蔽部相对应,所述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与屏蔽部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地端子、下接地端子的前端通
过加压机构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接地部、第二接地部通过加压机构与屏蔽部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导电端子包括水平向前延伸
超出绝缘本体的对接部、水平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焊接部、及位于对接部和焊接部之
间的主体部,所述对接部的前端为自由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地端子的自由端和下接地端子
的自由端与金属屏蔽片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岳峰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森和业丰纸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