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线束、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以及线束结构体技术

技术编号:15123420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01:57
在导线压接部(7)上沿轴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作为线状卡定部的凹部(13a、13b、13c)。凹部(13a、13b、13c)是在压接部(5)的内表面呈凹状连续的槽。在上模具(30a)的与导线压接部(7)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直线部,在其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锥部。即,上模具(30a)形成为中央部向压接方向突出的倒梯形。因此,在直线部与锥部之间的交界处形成有模具角部(32)。在与上模具(30a)的直线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13a),在与模具角部(32)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凹部(13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用于该线束的端子、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以及线束结构体。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被连接于包覆导线的端子,采用了由压接部和端子主体构成的端子。在这样的端子的压接部的压接面上,作为将导线的一部分卡定的部件,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列被称为锯齿(凹部)的卡定部。通过在压接时锯齿咬入到从包覆导线的包覆件露出的导线,从而防止导线从压接部脱落(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0917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为了使线束轻量化,有时采用铝制的导线。在导线是铝制的情况下,通过在压接部设置锯齿,从而不仅可防止导线脱落,还可得到破坏铝的氧化覆膜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用于压接这样的压接部的模具,有的将对导线部强压接的部位作为直线部,在其前后方向的两侧形成有锥部。利用锥部可防止从对导线强压接的部位起在两侧形成急剧的形状变化部。但是,在压接模具的直线部与锥部之间的交界部的角部处被压接的部位,由于应力集中而容易发生裂缝。特别是设置锯齿的部位,由于端子的厚壁变薄,因此容易成为裂缝的起点。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压接部的裂缝的端子等。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第一专利技术是一种端子,其由端子主体和筒状的压接部构成,与包覆导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部具有:将包覆部压接的包覆压接部;以及将从所述包覆部露出的导线压接的导线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的除了供所述包覆导线插入的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被密封,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部,所述凹部包括:主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上形成有多列,形成于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以及副凹部,其形成于所述主凹部的两侧,所述主凹部形成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大致整周范围,所述副凹部的形成范围短于所述主凹部,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上方未形成所述副凹部。此外,也可以这样:所述凹部是将多个小凹部沿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周向并列设置而构成的。也可以这样:所述小凹部具备:第一小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周向上被设置在与压接方向对应的大致上下部;第二小凹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与压接方向大致垂直的大致两侧部;以及第三小凹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小凹部与所述第二小凹部之间,所述第一小凹部的周向长度短于所述第三小凹部的周向长度,所述第二小凹部的周向长度长于所述第三小凹部的周向长度。根据第一专利技术,在导线主要被压接的部位形成主凹部,在其前后方向的两侧设置副凹部。此时,由于副凹部的周向的长度短,因此,在前述的模具的直线部与锥部的交界部被压接的部位未形成副凹部。因此,在压接时应力集中的部位不存在厚壁薄的部位,可抑制裂缝的发生。此外,凹部还可并列设置多个小凹部。通过这样,构成导线的金属在各个小凹部流动而可更牢固地防止导线脱落。此外,通过利用压接部的周向位置改变小凹部的周向长度,从而可作为考虑了压接部压接时的变形方向的形态。例如,对于在压接时拉伸方向的变形沿周向进行的部位,可预先缩短周向长度,对于在压接时压缩方向的变形沿周向进行的部位,可预先增长周向长度,从而能够使压接后的周向长度大致均等。第二专利技术是一种线束,其是将包覆导线和端子连接而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由端子主体和筒状的压接部构成,所述压接部具有:将包覆部压接的包覆压接部;以及将从所述包覆部露出的导线压接的导线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的除了供所述包覆导线插入的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被密封,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部,所述凹部包括:主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上形成有多列,形成于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以及副凹部,其形成于所述主凹部的两侧,所述主凹部形成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大致整周范围,所述副凹部的形成范围短于所述主凹部,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上方未形成所述副凹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的直线部的压缩率高,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所述直线部的两侧形成有锥部,所述主凹部位于所述直线部,所述副凹部位于所述直线部与所述锥部之间的交界部。所述导线由铝系材料构成根据第二专利技术,不会在压接时前述的模具的直线部与锥部的交界处的应力集中部形成薄壁部,可得到可靠性优异的线束。第三专利技术是一种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由端子主体和筒状的压接部构成,所述压接部具有:将包覆部压接的包覆压接部;以及将从所述包覆部露出的导线压接的导线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的除了供所述包覆导线插入的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被密封,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部,所述凹部包括:主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上形成有多列,形成于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以及副凹部,其形成于所述主凹部的两侧,所述主凹部形成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大致整周范围,所述副凹部的形成范围短于所述主凹部,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上方未形成所述副凹部,将所述包覆导线插入到所述压接部中,在利用模具压接所述导线压接部时,所述模具在与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直线部,在与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所述直线部的两侧对应的部位形成有锥部,所述模具利用所述直线部对配置有所述主凹部的部位进行压缩,并利用所述直线部与所述锥部之间的交界部对配置有所述副凹部的部位进行压缩。根据第三专利技术,可得到可抑制压接时端子发生裂缝的端子与包覆导线的连接方法。第四专利技术是一种多根线束被捆扎而成的线束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将多根线束捆扎而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是将包覆导线与端子连接而成的,所述端子由端子主体和筒状的压接部构成,所述压接部具有:将包覆部压接的包覆压接部;以及将从所述包覆部露出的导线压接的导线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的除了供所述包覆导线插入的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被密封,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部,所述凹部包括:主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上形成有多列,形成于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以及副凹部,其形成于所述主凹部的两侧,所述主凹部形成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大致整周范围,所述副凹部的形成范围短于所述主凹部,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上方未形成所述副凹部。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将多根线束捆扎起来使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可抑制压接部的裂缝的端子等。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将端子1的一部分展开的状态的图。图2是端子1的剖视图。图3是端子1的剖视图,并且是图2的A部分放大图。图4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其由端子主体和筒状的压接部构成,与包覆导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部具有:将包覆部压接的包覆压接部;以及将从所述包覆部露出的导线压接的导线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的除了供所述包覆导线插入的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被密封,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部,所述凹部包括:主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上形成有多列,形成于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以及副凹部,其形成于所述主凹部的两侧,所述主凹部形成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大致整周范围,所述副凹部的形成范围短于所述主凹部,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上方未形成所述副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0.15 JP 2013-214719;2014.01.14 JP 2014-004321.一种端子,其由端子主体和筒状的压接部构成,与包覆导线连接,其特征在
于,
所述压接部具有:将包覆部压接的包覆压接部;以及将从所述包覆部露出的导线
压接的导线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的除了供所述包覆导线插入的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被
密封,
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部,
所述凹部包括:主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上形成有多列,形成于所述
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以及副凹部,其形成于所述主凹部的两侧,
所述主凹部形成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大致整周范围,
所述副凹部的形成范围短于所述主凹部,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上方未形成所述副
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将多个小凹部沿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周向并列设置而构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凹部具备:第一小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周向上被设置在与压接方
向对应的大致上下部;第二小凹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与压接方向大致垂
直的两侧部;以及第三小凹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小凹部与所述第二小凹部之间,
所述第一小凹部的周向长度短于所述第三小凹部的周向长度,
所述第二小凹部的周向长度长于所述第三小凹部的周向长度。
4.一种线束,其是将包覆导线和端子连接而成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由端子主体和筒状的压接部构成,
所述压接部具有:将包覆部压接的包覆压接部;以及将从所述包覆部露出的导线
压接的导线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的除了供所述包覆导线插入的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被
密封,
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凹部,
所述凹部包括:主凹部,其在所述导线压接部的轴向上形成有多列,形成于所述
导线压接部的轴向的大致中央;以及副凹部,其形成于所述主凹部的两侧,
所述主凹部形成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大致整周范围,
所述副凹部的形成范围短于所述主凹部,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上方未形成所述副
凹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外池翔川村幸大木原泰折户博阿部久太郎青井恒夫山中浩司川村知生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AS株式会社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