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尘式垃圾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10008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0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吸尘能力强、效率高、耗能低的吸尘式垃圾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吸尘式垃圾桶,在底部设置一“V”形凹槽,其“V”形的开口处为吸尘口,吸风通道的吸风口设在该“V”形凹槽的夹角处。“V”形结构凹槽可使凹槽与地面共同围合成的吸尘腔体达到最小化,越至吸风口,空间越小,其吸力越强,吸收效果越好;吸风通道的吸风口设置在位于V”形凹槽的夹角处,使位于吸尘口处吸力分布均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如上改进,达到结构简单、吸尘能力强、效率高、整体耗能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吸尘能力强、效率高、耗能低的吸尘式垃圾桶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在进行打扫时,通常先采用扫帚将地面上的纸屑或灰尘等垃圾聚拢起来,然后扫入簸箕中,再将簸箕内的垃圾倒入垃圾桶中。这种打扫方式需要人们不断地弯腰,对腰椎不好的中老年人是一种负担。中国技术CN204606761U中揭示了一种智能自吸式垃圾桶,包括桶体,在桶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盛放垃圾的内胆(即內桶),在桶体的下部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接垃圾吸入管,垃圾吸入管的进口设置在桶体的底部,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接垃圾输送管,垃圾输送管的出口连通内胆。可将垃圾直接扫至垃圾桶的底部,垃圾桶即可将垃圾吸入。在现有技术中,垃圾桶底部的设计如图1所示,为提高垃圾桶的吸尘量,将吸尘口10’的设置较大,这样就可以一次性容纳较多的垃圾,而垃圾桶底部凹陷的吸尘腔体20’的内侧壁呈曲线设置,同样加大了吸尘腔体20’的容量,连通內桶的吸风通道的吸风口30’,则是以根据内部结构来确定吸风口30’的位置,并不是根据吸力的合理分布来确定吸风口30’的位置,如图中所示的吸风口30’的位置。大容量的吸尘口10’及吸尘腔体20’,可以容纳较多的垃圾,提高吸尘效率,这种结构是设计者的一种惯性思维。但,吸风口30’位置导致吸力不合理分布,再加上大容量的吸尘口10’及吸尘腔体20’,容易出现吸力不足,反而降低了吸尘效率,为补足这点缺陷,则需要加大吸力来满足,导致耗能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针对垃圾桶的吸尘部位的改进,减小吸尘腔体的容量、合理布局吸尘口的大小及吸风口位置,达到吸力分布均匀、吸力强、效率高、耗能低的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吸尘式垃圾桶,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具有内腔体的內桶、吸风通道、电源模块及抽风泵,所述电源模块为抽风泵提供电源,所述外壳底部的中间位置凹陷设置一凹槽,该凹槽由内向外延伸至外壳的外侧壁形成吸尘口,该凹槽与地面共同围合成一具有吸尘口的吸尘腔体,所述在凹槽内开设一吸风口,该吸风口连接位于外壳内部的吸风通道,该吸风通道连接內桶的内腔体,抽风泵的抽风端连接內桶的内腔体,所述抽风泵通过吸风通道将吸尘口的垃圾吸入至內桶内,所述该凹槽为一“V”形凹槽,其“V”形的开口处为吸尘口,所述吸风通道的吸风口设在该“V”形凹槽的夹角处。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为一圆柱形桶状结构,所述吸尘口占外壳的外侧壁投影圆周的八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范围。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该“V”形凹槽的夹角呈倒角设置。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一密封条,所述密封条沿外壳底部的“V”形凹槽的外边缘贴附设置。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红外感应模块、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为红外感应模块、控制模块提供电源,所述红外感应模块的感应端设置在外壳的吸尘口处,其输出端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抽风泵的电源输入端,抽风泵使吸风通道产生空气吸力。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V”形结构凹槽可使凹槽与地面共同围合成的吸尘腔体达到最小化,越至吸风口,空间越小,其吸力越强,吸收效果越好;吸风通道的吸风口设置在位于V”形凹槽的夹角处,使位于吸尘口处吸力分布均匀;本技术通过如上改进,达到结构简单、吸尘能力强、效率高、整体耗能低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吸尘式垃圾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吸尘式垃圾桶的立体示意图一;图3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吸尘式垃圾桶的立体示意图二;图4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吸尘式垃圾桶的工作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照图2、图3、图4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吸尘式垃圾桶,包括:圆柱形桶状的外壳10,设置在该外壳10内的具有内腔体的內桶(未示出)、吸风通道(未示出)、电源模块90、红外感应模块60、控制模块70及抽风泵80;外壳10的底部的中间位置凹陷设置一“V”形凹槽30,“V”形凹槽30与圆弧形的吸尘口20组成一扇形的结构,吸尘口20占外壳10的外侧壁投影圆周的六分之一。该凹槽30与地面共同围合成一具有吸尘口20的吸尘腔体,该“V”形凹槽30的夹角呈倒角设置。沿外壳10底部的“V”形凹槽30的外边缘贴附设置一密封条50,在凹槽30的夹角处开设一吸风口40,吸风口40连接位于外壳10内部的吸风通道,该吸风通道连接內桶的内腔体。电源模块90分别为红外感应模块60、控制模块70及抽风泵80提供电源,红外感应模块60的感应端设置在外壳10底部的吸尘口20的两端,其输出端连接控制模块70的输入端,控制模块70的控制端连接抽风泵80的电源输入端,抽风泵80的抽风端连接內桶的内腔体。本实施例中,“V”形凹槽30与圆弧形的吸尘口20组成一扇形的结构,吸风口40设置在“V”形凹槽30的夹角处,使吸风口40至吸尘口20的边缘的距离均相同,均匀分布吸尘口20处的吸力,而“V”形的结构,可使凹槽30与地面共同围合成的吸尘腔体达到最小化,越至吸风口40,空间越小,其吸力越强,吸收效果越好。本实施例中,吸尘口20占外壳10的外侧壁投影圆周的六分之一,通过适当的吸尘口20的大小,避免因吸尘口20太大导致吸力不足,也避免因吸尘口20太小导致无法容纳垃圾。在其他实施例中,吸尘口20的大小可设置占外壳10的外侧壁投影圆周的八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范围内。本实施例中,“V”形凹槽30的夹角呈倒角设置,倒角设置可将夹角处多余的尖角去除,进一步缩小吸尘腔体,同时,相较于“V”形夹角,倒角曲面状的侧壁不会卡住垃圾。本实施例中,沿外壳10底部的“V”形凹槽30的外边缘贴附设置一密封条50,将垃圾桶放至地面上时,外壳10的底部与地面之间通过密封条50密封,避免地面或外壳10的底部的凹凸面导致漏风,影响吸力。其工作原理如下:位于吸尘口20处的红外感应模块60感应到垃圾,并将信号输出至控制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尘式垃圾桶,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具有内腔体的內桶、吸风通道、电源模块及抽风泵,所述电源模块为抽风泵提供电源,所述外壳底部的中间位置凹陷设置一凹槽,该凹槽由内向外延伸至外壳的外侧壁形成吸尘口,该凹槽与地面共同围合成一具有吸尘口的吸尘腔体,在所述凹槽内开设一吸风口,该吸风口连接位于外壳内部的吸风通道,该吸风通道连接內桶的内腔体,抽风泵的抽风端连接內桶的内腔体,所述抽风泵通过吸风通道将吸尘口的垃圾吸入至內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凹槽为一“V”形凹槽,其“V”形的开口处为吸尘口,所述吸风通道的吸风口设在该“V”形凹槽的夹角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尘式垃圾桶,包括:外壳,设置在该外壳内的具有内腔体的內桶、吸风通道、电源模块及抽风泵,所述电源模块为抽风泵提供电源,所述外壳底部的中间位置凹陷设置一凹槽,该凹槽由内向外延伸至外壳的外侧壁形成吸尘口,该凹槽与地面共同围合成一具有吸尘口的吸尘腔体,在所述凹槽内开设一吸风口,该吸风口连接位于外壳内部的吸风通道,该吸风通道连接內桶的内腔体,抽风泵的抽风端连接內桶的内腔体,所述抽风泵通过吸风通道将吸尘口的垃圾吸入至內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凹槽为一“V”形凹槽,其“V”形的开口处为吸尘口,所述吸风通道的吸风口设在该“V”形凹槽的夹角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式垃圾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博锋刘锦雄黄军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唯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