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单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0925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0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单体,能够抑制从歧管排出的水被配置于膜电极接合体与隔板之间的多孔体吸收,而提高排水性。该燃料电池单体(1)具备:多孔体流路(20c),与膜电极接合体(10m)的阴极侧相向地配置;及隔板(30),夹持膜电极接合体和多孔体流路,并具有供从多孔体流路排出的阴极废气流通的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32b),多孔体流路具有伸出部位(201),当在隔板的厚度方向上观察时,该伸出部位从膜电极接合体侧向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内伸出,该伸出部位在隔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比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膜电极接合体侧的一边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单体
技术介绍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具有在离子透过性的电解质膜的两面依次层叠有催化剂层及气体扩散层而成的膜电极接合体,通过组合多个以气体流路层和隔板来夹持该膜电极接合体而成的燃料电池单体而形成燃料电池组。在阳极(负极)供给含有氢的燃料气体,通过下式(1)所示的电化学反应而从燃料气体生成质子。生成的质子通过电解质膜向阴极(正极)移动。在另一阴极(正极)供给含有氧的氧化剂气体,与从阳极(负极)移动过来的质子发生反应而通过下式(2)所示的电化学反应生成水(以下,也称作生成水)。利用在该一对电极构造体的电解质膜侧的表面产生的电化学反应而从电极获取电能。阳极反应:H2→2H++2e-…(1)阴极反应:2H++2e-+(1/2)O2→H2O…(2)在上述燃料电池单体中,作为流路形成部件,存在配置多孔体的情况,该流路形成部件在膜电极接合体与隔板之间形成用于使发电用的反应气体沿气体扩散层的表面流动的气体流路。并且,关于这样的燃料电池单体,提出有各种技术。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单体中,向形成于燃料电池单体的歧管(贯通孔)内伸出地配置多孔体。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70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另外,通过上述电化学反应在阴极生成水,该水通过形成于燃料电池单体的歧管而排出。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单体中,由于多孔体以向该歧管内伸出的状态配置,因此存在通过歧管而排出的水再次被多孔体吸收的隐患。若水被向歧管内伸出的多孔体吸收,则有可能存在排水性甚至发电性能降低的隐患。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歧管排出的水被配置于膜电极接合体与隔板之间的多孔体吸收而提高排水性的燃料电池单体。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燃料电池单体的特征在于,该燃料电池单体具备:膜电极接合体,在电解质膜的两面层叠有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多孔体流路,与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阴极侧相向地配置,形成用于使氧化气体在上述阴极电极流动的气体流路;及一对隔板,夹持上述膜电极接合体和上述多孔体流路,上述隔板具有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该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贯通上述隔板的厚度方向地形成于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外侧,供从上述多孔体流路排出的阴极废气流通,上述多孔体流路具有伸出部位,当在上述厚度方向上观察时,该伸出部位从上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上述膜电极接合体侧向上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内伸出,该伸出部位在上述隔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上述膜电极接合体侧的一边短。在本专利技术的燃料电池单体中,多孔体流路具有伸出部位,当在隔板的厚度方向上观察时,该伸出部位从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膜电极接合体侧向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内伸出,该伸出部位在隔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比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膜电极接合体侧的一边短。由于如此形成未从多孔体流路向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内伸出的部分,因此从多孔体流路排出的水易于在未伸出的部分流动,能够抑制排出的水再次被多孔体流路吸收。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燃料电池单体的排水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燃料电池单体中,优选的是,上述隔板具有沿上述隔板的长边并排设置的多个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向上述多个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中的、配置于上述隔板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侧的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内伸出的上述伸出部位在上述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上述膜电极接合体侧的一边短。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燃料电池单体中,优选的是,上述伸出部位在上述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上述膜电极接合体侧的一边短1mm以上。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燃料电池单体中,优选的是,上述伸出部位从上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上述膜电极接合体侧的一边向上述膜电极接合体的外侧方向突出1mm以上。专利技术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歧管排出的水被配置于膜电极接合体与隔板之间的多孔体吸收而能够提高排水性的燃料电池单体。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单体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圆W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单体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的,但是能够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法进行变更,能够利用除本实施方式以外的其他实施方式。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的全部变更包含在权利要求中。首先,参照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单体1。图1是表示燃料电池单体1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圆W的放大图。图3(A)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B)是图1的B-B剖视图。此外,以图1~图3所示的燃料电池单体1为基本单位,通过层叠多个而形成燃料电池组(省略图示)。层叠而成的燃料电池单体1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在燃料极(阳极)侧供给氢等燃料气体,在氧极(阴极)侧供给氧、空气等氧化剂气体,通过电化学反应来进行发电。如图1~图3所示,燃料电池单体1具备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10、多孔体流路20a、20c、隔板30a、30c、密封板40及密封材料50。以下,通称隔板30a、30c,也称作隔板30。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10是通过在膜电极接合体10m的两面接合气体扩散层10a、10c而形成的。膜电极接合体10m是通过在电解质膜的两面接合电极(阳极及阴极)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解质膜,使用了Nafion(注册商标)。作为电解质膜,也可以使用具有质子传导性的其他固体高分子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气体扩散层10a、10c,使用了碳纤维布。作为气体扩散层10a、10c,也可以使用碳纤维纸等具有导电性及气体透过性的其他部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10,将阳极侧的气体扩散层10a的大小设为比阴极侧的气体扩散层10c的大小大,但是能够适当地选择气体扩散层10a、10c的大小。如图3所示,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10配置于燃料电池单体1的中央部。多孔体流路20a层叠于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10的阳极侧的气体扩散层10a的表面。多孔体流路20a由多孔体构成,形成用于使作为燃料气体的氢沿阳极侧的气体扩散层10a的表面流动的气体流路。另外,多孔体流路20c层叠于膜电极气体扩散层接合体10的阴极侧的气体扩散层10c的表面。多孔体流路20c与多孔体流路20a相同,由多孔体构成,并形成用于使作为氧化剂气体的空气沿阴极侧的气体扩散层10c的表面流动的气体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孔体流路20a、20c,例如使用膨胀合金等多孔体,但是也可以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其他多孔体。隔板30a层叠于多孔体流路20a的表面。另外,隔板30c层叠于多孔体流路20c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隔板30,使用了金属板。作为隔板30,也可以使用气体不透过且具有导电性的其他部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隔板30的短边的方向(在图1及图2中为上下方向)称作“隔板30的短边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燃料电池单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单体具备:膜电极接合体,在电解质膜的两面层叠有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多孔体流路,与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阴极侧相向地配置,形成用于使氧化气体在所述阴极电极流动的气体流路;及一对隔板,夹持所述膜电极接合体和所述多孔体流路,所述隔板具有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所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贯通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地形成于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外侧,供从所述多孔体流路排出的阴极废气流通,所述多孔体流路具有伸出部位,当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观察时,所述伸出部位从所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所述膜电极接合体侧向所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内伸出,该伸出部位在所述隔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所述膜电极接合体侧的一边短。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05 JP 2014-2251641.一种燃料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单体具备:
膜电极接合体,在电解质膜的两面层叠有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
多孔体流路,与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阴极侧相向地配置,形成用
于使氧化气体在所述阴极电极流动的气体流路;及
一对隔板,夹持所述膜电极接合体和所述多孔体流路,
所述隔板具有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所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
孔贯通所述隔板的厚度方向地形成于所述膜电极接合体的外侧,供从
所述多孔体流路排出的阴极废气流通,
所述多孔体流路具有伸出部位,当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观察时,所
述伸出部位从所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的所述膜电极接合体侧向所
述阴极废气排出用贯通孔内伸出,该伸出部位在所述隔板的长边方向
上的长度比所述阴极废气排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祐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