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01000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0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识别装置,包括发射器、感测机构和接收器,所述发射器的信号发射端通过导线与待测线缆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所述感测机构包括呈环状且内部中空的外罩,且所述外罩内设有呈环状的铁芯,所述铁芯上环绕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的两端从所述外罩的环形边界一侧伸出并与所述接收器的两个输入端通过导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从所述外罩的环形边界内穿过所述感测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电缆识别装置,可以比较方便的在线缆线槽中快速识别出所要识别的线缆,简单快捷,无需在待识别线缆两端加压,安全性较高,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体积小,携带方便,非常适合发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线缆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电缆识别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的发展,大量不同用途的电缆放置在同一径路电缆槽中,电缆线路安全日益重要。因此在测试出电缆故障后,如何在电缆槽中快速识别出所要识别的电缆并及时修复日益重要。以往现有技术是向所要识别的电缆加电压,这样不仅检测的安全性不高,而且检测的效率非常低。而采用专门的电缆识别仪器又额外增加了检测设备的成本。基于此,目前亟需一种方便,快速,又不增加工作成本的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缆识别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缆识别装置,包括发射器、感测机构和接收器,所述发射器的信号发射端通过导线与待测线缆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所述感测机构包括呈环状且内部中空的外罩,且所述外罩内设有呈环状的铁芯,所述铁芯上环绕缠绕有线圈,所述线圈的两端从所述外罩的环形边界一侧伸出并与所述接收器的两个输入端通过导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从所述外罩的环形边界内穿过所述感测机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电缆识别装置,可以比较方便的在线缆线槽中快速识别出所要识别的线缆,简单快捷,无需在待识别线缆两端加压,安全性较高,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体积小,携带方便,非常适合发面积推广使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外罩上远离所述线圈伸出一侧设有开口;所述铁芯包括均呈U型的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的U型两端处对接形成环状结构,且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上靠近所述开口一端与所述开口对齐,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上远离所述开口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着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一一对应缠绕,且所述第一线圈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通过罩内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从所述外罩上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伸出。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整个感测机构的一侧可以彼此分开,方便将待测线缆伸入到所述感测机构的环形边界内进行检测,无需将待测线缆断开即可比较方便的将其穿入所述感测机构,非常高效。进一步:所述罩内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电连接,另一端依次沿着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线圈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罩内导线在所述外罩内环形布设且不经过所述开口处。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这种布线方式可以使得所述感测机构的开口处一侧张开时不会受到罩内导线的束缚,整个所述罩内导线均设置在外罩内,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外部损坏。进一步:所述罩内导线通过线卡固定在所述外罩内壁上。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所述罩内导线更加稳定的设置在所述外罩内,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松动,增加导线连接的稳定性,增加整个识别装置的性能。进一步: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上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转轴可以减小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上靠近所述开口一端彼此分离时的阻力,减少摩擦,延长其使用寿命。进一步:所述外罩为弹性材料。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弹性材料可以增加所述外罩的伸缩性能,使得用户通过所述手柄将所述感测机构上设有开口一侧分开时后,松手时所述感测机构的开口处可以自动闭合,形成环形的闭合结构。进一步:所述外罩上远离所述开口一侧间隔设有两个将所述外罩上开口处两边的部分彼此向外分开的手柄,且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靠近所述开口一端随着所述开口处两侧向外分开而彼此分离。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手柄可以比较方便用户在使用是将所述外罩上设有所述开口一侧沿着所述开口处彼此向外分开,并将待测线缆从所述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彼此分离的一端之间伸入,非常省力,操作方便。进一步:所述手柄为中空结构,且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靠近所述手柄的一端穿过所述手柄并伸出。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所述手柄对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靠近所述手柄的一端进行有效保护,并且使得外观更加美观。进一步:所述手柄为绝缘材料。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绝缘材料可以增加用户的使用安全性,并且可以避免人体对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中的电流信号的干扰,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电缆识别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发射器,2、感测机构,3、接收器,4、待测线缆,5、外罩,6、铁芯,7、线圈,8、手柄;61、第一铁芯,62、第二铁芯,71、第一线圈,72、第二线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电缆识别装置结构示意图,包括发射器1、感测机构2和接收器3,所述发射器1的信号发射端通过导线与待测线缆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4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所述感测机构2包括呈环状且内部中空的外罩5,且所述外罩5内设有呈环状的铁芯6,所述铁芯6上环绕缠绕有线圈7,所述线圈7的两端从所述外罩5的环形边界一侧伸出并与所述接收器3的两个输入端通过导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4从所述外罩5的环形边界内穿过所述感测机构2。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罩5上远离所述线圈7伸出一侧设有开口;所述铁芯6包括均呈U型的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所述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的U型两端处对接形成环状结构,且所述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上靠近所述开口一端与所述开口对齐,所述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上远离所述开口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线圈7包括第一线圈71和第二线圈72,所述第一线圈71和第二线圈72沿着所述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一一对应缠绕,且所述第一线圈71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72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通过罩内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7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72的另一端分别从所述外罩5上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伸出。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整个感测机构2的一侧可以彼此分开,方便将待测线缆伸入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器(1)、感测机构(2)和接收器(3),所述发射器(1)的信号发射端通过导线与待测线缆(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4)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所述感测机构(2)包括呈环状且内部中空的外罩(5),且所述外罩(5)内设有呈环状的铁芯(6),所述铁芯(6)上环绕缠绕有线圈(7),所述线圈(7)的两端从所述外罩(5)的环形边界一侧伸出并与所述接收器(3)的两个输入端通过导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4)从所述外罩(5)的环形边界内穿过所述感测机构(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器(1)、感测机构(2)
和接收器(3),所述发射器(1)的信号发射端通过导线与待测线缆(4)
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4)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地;
所述感测机构(2)包括呈环状且内部中空的外罩(5),且所述外罩(5)
内设有呈环状的铁芯(6),所述铁芯(6)上环绕缠绕有线圈(7),所述
线圈(7)的两端从所述外罩(5)的环形边界一侧伸出并与所述接收器(3)
的两个输入端通过导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待测线缆(4)从所述外罩(5)
的环形边界内穿过所述感测机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缆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5)
上远离所述线圈(7)伸出一侧设有开口;
所述铁芯(6)包括均呈U型的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所述
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的U型两端处对接形成环状结构,且所述
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上靠近所述开口一端与所述开口对齐,所
述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上远离所述开口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线圈(7)包括第一线圈(71)和第二线圈(72),所述第一线圈(71)
和第二线圈(72)沿着所述第一铁芯(61)和第二铁芯(62)一一对应缠绕,
且所述第一线圈(71)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72)上靠近
所述开口的一端通过罩内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71)的另一端与所述
第二线圈(72)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荣德础刘新苏雁翔万兵苏筱敏孙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讯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