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可穿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9764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以及,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层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电性结合;并且,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彼此电性隔离,至少一导线从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之间的电性隔离部上通过而形成跳线结构,并将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电连接。所述功能器件可以包括电源管理模块、一种以上传感元件、控制及无线通讯模块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柔性可穿戴装置采用印刷电子技术制备,具有薄、柔、小等特点,大大提高了人体佩戴的舒适性,同时集成了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相关信息的实时监测和传输。

Flexible wearable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lexible wearable device includes: a flexible substrate having a first surface and a back surface layer and the first phase to the second surface; and functional circuit layer includes a conductive circuit layer and functional devices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surface, the functional device and the conductive circuit layer electronic combination; and at least two electrical functional parts of the functional circuit layer is electrically isolated from at least one wire between the at least two electrical functional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isolation part formed by the jumper structure, and the at least two electrical functional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 The functional device can include a power management module, a sensing element, a control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etc..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le wearable device using printe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prepar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hin, soft, greatly improving the human comfort, and integration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transmission can realize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the human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超薄柔性可穿戴装置,属于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电子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出现了一些能实时监测人体生理信息,例如运动量和脉搏的智能手环等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较之传统设备,具有便携、使用方便等特点,但是其通常不能与人体曲线很好的贴合,使用舒适性差。以现有的可穿戴式体温计为例,其大多存在前述的缺陷。例如,CN204581243U公开了一种体温检测器,其通过将体温传感器和电路集成在一外壳内,精简了整个电路系统的尺寸,但由于整个检测仪为硬质材料,厚度仍较厚,影响了佩戴的舒适性。又例如,CN105046299A公开了一种基于NFC技术的可穿戴智能体温检测系统,该温度标签采用无源标签制备,适合穿戴,但由于该标签需要近场阅读器进行供电和温度数据读取,因此不适用于腋窝等处的温度测量,并且不方便进行连续的温度检测。因而,提供一种柔性、穿戴舒适、超薄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其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以及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层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电性结合;并且,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彼此电性隔离,至少一导线从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之间的电性隔离部上通过而形成跳线结构,并将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电连接。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基底层与功能电路层的厚度小于1.5mm。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基底层的厚度小于100μm,优选小于60μm,尤其优选小于30μm。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功能电路层的尺寸小于3cm*3cm。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通过无线方式与外部设备配合,所述无线方式包括蓝牙、Zigbee、wifi、GPRS中的任意一种。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功能器件的厚度小于1.5mm,其中分立器件的尺寸小于7mm*7mm。在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小于2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包括:提供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具有超薄、柔性和尺寸小等特点,能与人体很好的贴合,舒适性好,可靠性高,并能实时、准确的监测人体相关信息,且易于制备,适于规模化生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案中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案中一种导电线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另一种导电线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案中一种功能器件与导电线路的集成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案中一种多层结构的导电线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以及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层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电性结合;并且,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彼此电性隔离,至少一导线从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之间的电性隔离部上通过而形成跳线结构,并将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电连接。其中,通过采用前述的“跳线结构”,可以在较少增加所述功能电路层厚度、尺寸等的情况下,使所述功能电路层内可包含更多的功能器件,而实现扩展的功能。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整体厚度小于2mm。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因其柔性和超薄的特点,贴于人体不会影响舒适性,且能很好的适应人体曲线而较为牢靠的贴合于人体上,并较少会出现因刮擦而从人体上意外脱落等问题。所述的“设置于”可以多种方式实现,例如:所述功能电路层可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所述功能电路层也可粘附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所述功能电路层还可通过业界已知的其它合适方式附着于所述第一表面,此处不再详细描述。进一步的,所述电性功能部为所述导电线路层中的导电线路或所述功能器件。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电线路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导电线路,其中至少一层导电线路表面设置有绝缘层,至少一导线从所述绝缘层上通过而形成跳线结构,从而电性连接所述的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电线路层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导电线路、第二导电线路和第三导电线路,所述第二导电线路设于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三导电线路之间,且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上覆设有绝缘层,至少一导线从所述绝缘层上通过并将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三导电线路电连接。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电线路层具有设定图案化结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电线路层为透明导电线路层,其可由碳纳米管膜、石墨烯膜、ITO等形成。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电线路层为金属导电线路层,例如可以由银线等形成。在本技术的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可以通过印刷、物理/化学沉积等方式使功能电路层形成所述第一表面,以减小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整体厚度,并简化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制程。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导电线路可通过采用银浆等印刷图形化技术制备,其可直接形成于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也可形成有凹槽,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导电线路可以部分或整体设于所述凹槽内,此种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所述柔性可穿戴装置的厚度。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线路可采用印刷技术制备,包括丝网印刷、喷墨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转移印刷、气溶胶印刷及混合印刷等,且不限于此,而由此形成的图形化导电线路可直接分布在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或局部或整体设于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形成的凹槽内,且导电线路表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利于功能器件集成。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线路也可通过压印技术制备形成于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表面的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功能器件与导电线路之间可通过业界已知的多种合适方式结合。例如,在本技术的一些较佳实施方案中,可采用低温焊接技术实现功能器件与导电线路的集成而形成所述功能电路层。其中,所述的低温焊接温度优选低于160℃,以减少对功能器件与导电线路的损伤等,并保证两者的良好电性接触及结合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柔性可穿戴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以及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层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电性结合;并且,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彼此电性隔离,至少一导线从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之间的电性隔离部上通过而形成跳线结构,并将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的柔性基底层;以及功能电路层,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线路层和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电性结合;并且,所述功能电路层中的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彼此电性隔离,至少一导线从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之间的电性隔离部上通过而形成跳线结构,并将该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性功能部为所述导电线路层中的导电线路或所述功能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层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导电线路,其中至少一层导电线路表面设置有绝缘层,至少一导线从所述绝缘层上通过而形成跳线结构,从而电性连接所述的至少两个电性功能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层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导电线路、第二导电线路和第三导电线路,所述第二导电线路设于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三导电线路之间,且所述第二导电线路上覆设有绝缘层,至少一导线从所述绝缘层上通过并将所述第一导电线路和第三导电线路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层具有设定图案化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层为透明导电线路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层为金属导电线路层。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层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凹槽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层与功能电路层的总体厚度小于1.5m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唯兵崔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纳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