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94952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7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级进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本模具包括用于压紧料带的卸料板,卸料板与上模座间以上模弹性组件连接彼此;在固定凹模板的正上方还设置有浮动凹模板,浮动凹模板与固定凹模板间以下模弹性组件连接彼此;浮动凹模板上铅垂向的开设有让位孔,固定凹模板上延伸有凸台部,浮动凹模板上沿料带加工方向依次布置切口孔及第一道拉深孔,模具的第二道拉深孔至最后一道拉深孔均设置于凸台部的上表面处,模具的脱料孔位于浮动凹模板上且位置布置于模具的最后一道拉深工序之后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模具体型小、使用方便以及生产稳定性高的优点,产品的成品品质可得到有效保证。

Floating type material deep drawing progressive di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progressive dies, in particular to a floating type material deep drawing progressive die. The mould comprises a material belt used for pressing the stripper plate, stripper plate and the upper die seat above the mold elastic component is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just above the fixed concave tem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loating concave concave template template, floating and fixed between the concave template below dies elastic component is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floating on the concave tem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vertical lead seat hole fixed on the concave template extension with a boss, floating on the concave template along the strip processing direction are arranged and the first incision hole on the surface of the die hole is pulled, the second dollar hole to the last hole are arranged on the convex daora Department, after the mold stripping holes located on the concave template and floating located in mould the last drawing process a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size,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high production stability, and the product quality can be effectively guarant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级进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
技术介绍
拉深,也称拉延、拉伸、压延等,是指利用模具,将冲裁后得到的一定形状平板毛坯冲压成各种开口空心零件,再将开口空心毛坯减小直径、增大高度直至切断脱料的一种机械加工工艺。现有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通常包括由上模板、上模垫板、凸模固定板及卸料板构成的上模组件和由固定凹模板、下模垫板以及下模板构成的下模组件。使用时,连续的料带按步进方式从模具的前端进入模具,逐级进行加工,直至在模具的后端出料。料带每步进一次,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一次,相应地模具的各个工位工作一次,最终完成切口、拉深、切断等工作。上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所有与凸模配合的凹模都安装在同一平面高度的凹模板上,一旦所需加工的产品成型高度增高,那么在有限的步进数值下,每相邻步进工序处的凸模高度差必然增大。随着卸料板的下压,常出现后续的拉深凸模还未穿入料带上的拉深部位时,卸料板就已经将料带紧紧的拍击和压紧在固定凹模板的模面处,这种现象在第一道拉深和第二道拉深工序间表现的最为明显。又因第二道拉深孔径必然小于第一道拉深孔径,在第二道拉深凸模尚未穿入料带上的拉深部位的状况下,该已经被第一道拉深凸模冲压过的拉深部位因外径大于第二道拉深孔径,进而被卸料板直接拍平在固定凹模板模面处,显然产品的成品品质也就无从谈起了。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有,但也仅限于沿料带行进方向大幅度的增加相邻两个工序的间距,从而降低相邻两个拉深凸模顶部连线与固定凹模板模面的夹角角度,进而一定程度上延缓上述状况的发生。然而,相邻工序间间距或者说无意义的空步数目的增加,往往导致模具体型的庞大化,进而使得模具制造成本增加,使用起来也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靠的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其可在确保对于料带的可靠拉深性的同时,还具备模具体型小、使用方便以及生产稳定性高的优点,产品的成品品质可得到有效保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以及驱使两模座间产生铅垂向的相近及远离动作的导向柱;上模座包括层叠布置的上模板、上模垫板及凸模固定板,各步进工序所包含的凸模均固定于凸模固定板上且均由该固定板铅垂向下延伸;本模具还包括用于压紧料带的卸料板,卸料板板面水平布置,且卸料板上布置供上述凸模穿行的穿孔;卸料板与上模座间以可使卸料板相对上模座作铅垂向作铅垂向弹性浮动动作的上模弹性组件连接彼此;下模座包括层叠布置的下模板、下模垫板以及固定凹模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凹模板的正上方还设置有浮动凹模板,浮动凹模板与固定凹模板间以可使浮动凹模板相对固定凹模板作铅垂向弹性浮动动作的下模弹性组件连接彼此;浮动凹模板上铅垂向的开设有让位孔,固定凹模板上铅垂向的沿该让位孔而向上延伸有凸台部,浮动凹模板上沿料带加工方向依次布置切口孔及第一道拉深孔,模具的第二道拉深孔至最后一道拉深孔均设置于凸台部的上表面处,模具的脱料孔位于浮动凹模板上且位置布置于模具的最后一道拉深工序之后处;下模弹性组件的弹力不小于上模弹性组件的弹力、切口凸模的冲裁力及第一道拉深凸模拉深力之和;模具为开模状态时,浮动凹模板的模面与凸台部的上表面高度差不小于产品的成型高度;模具为合模状态时,浮动凹模板的模面与凸台部的上表面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处。上模弹性组件包括上模压簧,上模压簧的顶端面固定于上模板内,导力销同轴固定于上模压簧底端面处,导力销贯穿上模垫板与凸模固定板以连接卸料板;下模弹性组件包括下模压簧以及位于下模压簧顶端面处并与下模压簧固定的浮动销,下模压簧的底端面固定于下模板上,浮动销的顶端铅垂向的贯穿下模垫板和固定凹模板并与浮动凹模板间构成固定配合。所述导力销与浮动销外形均呈螺钉状,导力销与浮动销的螺帽部分分别与上模垫板的上端面以及下模垫板的下端面间构成单向止口限位配合。卸料板包括卸料主板以及层叠于卸料主板上的卸料垫板,上模弹性组件的导力销固定于卸料垫板上;浮动凹模板包括浮动主板以及层叠于浮动主板下的浮动垫板,下模弹性组件的浮动销顶端面固定于浮动垫板处。由上模垫板处铅垂向下延伸有合模导柱,与合模导柱配合的配合孔铅垂贯穿凸模固定板、卸料板、浮动凹模板、固定凹模板、下模垫板以及下模板;在卸料板、浮动凹模板及固定凹模板上均设置用于与合模导柱间构成光滑面配合的轴套。固定凹模板、下模垫板以及下模板上同轴贯穿布置贯穿孔,该贯穿孔孔径大于脱料孔孔径且彼此同轴。下模座上设置用于与料带上的导正孔配合以定位料带的弹性导正钉,弹性导正钉沿料带行进方向间隔均布且成对的分置于料带两侧处,弹性导正钉的弹力方向铅垂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与目前拉深级进模动辄采用增加水平向尺寸的方式来改善模具性能的传统工艺不同,本技术立足于缩减模具的体型和改进模具的实际使用性,通过在下模座处增设浮动凹模板,进而实现模具在尽可能小的体型下的使用便捷性和工作可靠性需求。浮动凹模板上开设让位孔,让位孔与固定凹模板处凸台部间构成配合;换言之,原有全部安装在固定凹模板处的工序孔,除了第二道拉深孔直到最后一道拉深孔之间(包括第二道拉深孔和最后一道拉深孔)外,其他的诸如切口孔、第一道拉深孔以及脱料孔均布置在浮动凹模板处。通过上述结构,也就直接避免了在第一道拉深工序完成后并步进给料时,因卸料板首先下落并接触强行将料带紧紧抵在固定凹模板上,而导致的第一道拉深部件被强制拍平状况。每次卸料板下行时,卸料板首先碰触浮动凹模板,此时因浮动凹模板处贯穿孔与凸台部的原始的高度差,第一道拉深部件所在的料带段“悬空”在凸台部正上方,自然也就不存在上述的拍击问题。综上,本技术改变了传统带料拉深级进模的固有结构,通过将不同工位的拉深孔布置在不同的凹模板上,模具半闭合时可利用高度差而自然避免了对于料带的破坏状况,模具合模完毕时则又始终保持了料带的平直性,其送料及冲压过程稳定可靠,尤其适用于目前的高速冲压环境中。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上模弹性组件和下模弹性组件可以是弹性胶质垫等具备弹力的垫层,也可以如本技术所述的采用压簧结构来实现。下模压簧的弹力应当大于或等于上模压簧的弹力、切口凸模的冲裁力及第一道拉深凸模拉深力之和,从而只有在卸料板下行且切口凸模切口以及第一道拉深凸模拉深完毕,卸料板完全抵靠在浮动凹模板上后,浮动凹模板才能因卸料板施力而下行并最终平齐凸台部,进而剩余的拉深凸模才能执行拉深操作。3)、导力销与浮动销的螺钉结构,有助于使上模压簧及下模压簧始终处于预紧力状态,进而确保卸料板与浮动凹模板在开模状态下的位置恒定性。导力销通过螺帽部位也使得卸料板能够自然的挂在上模座处,从而保证卸料板与模具整体的连接性。4)、卸料垫板和浮动垫板的布置,保证了上模弹性组件及下模弹性组件与相应板体的配合可靠性。合模导柱的设置,则进一步的提升了卸料板下行时相对下模座的对中准确性,以避免卸料板因安装偏斜等状况而导致下行时受力不均,进而产生卸料板处凸模和切口凸模发生冲裁偏斜状况,以提升模具的工作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处于开模状态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处于闭合过程中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处于合模状态下的结构剖视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以及驱使两模座间产生铅垂向的相近及远离动作的导向柱;上模座包括层叠布置的上模板(10)、上模垫板(20)及凸模固定板(30),各步进工序所包含的凸模均固定于凸模固定板(30)上且均由该固定板铅垂向下延伸;本模具还包括用于压紧料带的卸料板(40),卸料板(40)板面水平布置,且卸料板(40)上布置供上述凸模穿行的穿孔;卸料板(40)与上模座间以可使卸料板(40)相对上模座作铅垂向作铅垂向弹性浮动动作的上模弹性组件连接彼此;下模座包括层叠布置的下模板(50)、下模垫板(60)以及固定凹模板(7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凹模板(70)的正上方还设置有浮动凹模板(80),浮动凹模板(80)与固定凹模板(70)间以可使浮动凹模板(80)相对固定凹模板(70)作铅垂向弹性浮动动作的下模弹性组件连接彼此;浮动凹模板(80)上铅垂向的开设有让位孔(81),固定凹模板(70)上铅垂向的沿该让位孔(81)而向上延伸有凸台部(71),浮动凹模板(80)上沿料带加工方向依次布置切口孔(a)及第一道拉深孔(b),模具的第二道拉深孔(c)至最后一道拉深孔均设置于凸台部(71)的上表面处,模具的脱料孔(d)位于浮动凹模板(80)上且位置布置于模具的最后一道拉深工序之后处;下模弹性组件的弹力不小于上模弹性组件的弹力、切口凸模(a1)的冲裁力及第一道拉深凸模(b1)拉深力之和;模具为开模状态时,浮动凹模板(80)的模面与凸台部(71)的上表面高度差不小于产品的成型高度;模具为合模状态时,浮动凹模板(80)的模面与凸台部(7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包括上模座、下模座以及驱使两模座间产生铅垂向的相近及远离动作的导向柱;上模座包括层叠布置的上模板(10)、上模垫板(20)及凸模固定板(30),各步进工序所包含的凸模均固定于凸模固定板(30)上且均由该固定板铅垂向下延伸;本模具还包括用于压紧料带的卸料板(40),卸料板(40)板面水平布置,且卸料板(40)上布置供上述凸模穿行的穿孔;卸料板(40)与上模座间以可使卸料板(40)相对上模座作铅垂向作铅垂向弹性浮动动作的上模弹性组件连接彼此;下模座包括层叠布置的下模板(50)、下模垫板(60)以及固定凹模板(7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凹模板(70)的正上方还设置有浮动凹模板(80),浮动凹模板(80)与固定凹模板(70)间以可使浮动凹模板(80)相对固定凹模板(70)作铅垂向弹性浮动动作的下模弹性组件连接彼此;浮动凹模板(80)上铅垂向的开设有让位孔(81),固定凹模板(70)上铅垂向的沿该让位孔(81)而向上延伸有凸台部(71),浮动凹模板(80)上沿料带加工方向依次布置切口孔(a)及第一道拉深孔(b),模具的第二道拉深孔(c)至最后一道拉深孔均设置于凸台部(71)的上表面处,模具的脱料孔(d)位于浮动凹模板(80)上且位置布置于模具的最后一道拉深工序之后处;下模弹性组件的弹力不小于上模弹性组件的弹力、切口凸模(a1)的冲裁力及第一道拉深凸模(b1)拉深力之和;模具为开模状态时,浮动凹模板(80)的模面与凸台部(71)的上表面高度差不小于产品的成型高度;模具为合模状态时,浮动凹模板(80)的模面与凸台部(7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动式带料拉深级进模,其特征在于:上模弹性组件包括上模压簧(91),上模压簧(91)的顶端面固定于上模板(10)内,导力销(92)同轴固定于上模压簧(91)底端面处,导力销(92)贯穿上模垫板(20)与凸模固定板(30)以连接卸料板(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挺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市晶赛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