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41458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包括旋钮主体、柔性灯纤以及发光单元,所述旋钮主体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柱体,所述柱体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柔性灯纤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柔性灯纤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并正对设于所述旋钮主体的外部的发光单元,该装置实现旋钮的可发光,解决了旋钮内部无法安装发光单元而导致旋钮无法发光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配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
技术介绍
调节旋钮在车上是十分常见的,座椅调节旋钮,多媒体调节旋钮等等,夜间行车或者车内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使用调节旋钮就十分不方便。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可以发光的调节旋钮来指引使用者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正常使用调节旋钮。由于调节旋钮尺寸的限制,一般难以在调节旋钮内部安装LED,所以现有技术是在整个调节旋钮外围的面板上设计一圈发光单元包围住调节旋钮。但是这种设计的问题在于,由于旋钮有厚度以及其空间的限制,这样的发光设计在一定的角度下容易被遮挡,影响了使用效果,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旋钮本身可发光的发光调节旋钮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解决旋钮本身空间限制,使旋钮可发光的的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钮主体、柔性灯纤以及发光单元,所述旋钮主体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柱体,所述柱体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柔性灯纤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柔性灯纤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并正对设于所述旋钮主体的外部的发光单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可发光调节旋钮装置在旋钮主体上设置有第一通道,柔性灯纤部分设置于第一通道内,发光单元设置于旋钮主体的外部并与柔性灯纤的第一端部正对,发光单元发出的光通过柔性灯纤的第一端部进入柔性灯纤,经过柔性灯纤的导光,光从柔性灯纤的第二端部射出,实现了旋钮的可发光,这样在狭小的旋钮内部,通过利用柔性灯纤的柔软可塑性,实现旋钮的可发光,解决了旋钮内部无法安装发光单元而导致旋钮无法发光的问题。优选地,还包括具有通孔的固定座,所述发光单元固定设在所述固定座的一端,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与所述柱体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通孔的一端朝向所述发光单元,所述通孔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柔性灯纤的第一端部。优选地,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柔性灯纤的第一端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汇聚于所述柔性灯纤的第一端部的透镜,所述透镜固定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优选地,所述旋钮主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形状相适配的装饰板,所述装饰板覆盖在所述第一表面之上,所述装饰板上设有可透光的背光区域。优选地,还包括喇叭状的导光体,柔性灯纤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导光体的较小的一端的开口连接,所述导光体的较大的另一端的开口正对所述背光区域。优选地,所述柔性灯纤部分盘绕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优选地,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柔性灯纤的灯纤定位槽。优选地,所述发光单元为LED。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示例性结构爆炸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示例性结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示例性结构爆炸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示例性光学结构图;其中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00——旋钮主体,101——装饰板,1011——背光区域,102——第一开口,103——灯纤定位槽,104——柱体,105——第一表面,200——柔性灯纤,300——透镜,400——发光单元,500——导光体,600——固定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示例性结构爆炸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包括旋钮主体100、柔性灯纤200、固定座600以及发光单元400。其中旋钮主体100包括第一表面105以及与第一表面105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105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02,第二表面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柱体104,柱体104在远离第二表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102与第二开口之间通过第一通道连通。发光单元400固定设置在固定座600的一端,固定座600的另一端与第一通道连接,固定座600的两端通过一通孔连通。柔性灯纤200(以下有详细介绍)部分设置在第一通道内,其第一端部位于第一通道内并正对固定设置在固定座600的一端的发光单元400。固定座600的通孔的一端朝向发光单元400,另一端朝向柔性灯纤200的第一端部。上述所说的正对指的是发光单元400至少部分位于柔性灯纤200的轴线上,即发光单元400发出的光能够通过固定座600的通孔进入第一通道内并从柔性灯纤200的第一端部进入柔性灯纤200内部。旋钮主体100还包括与第一表面105形状相适配的装饰板101,装饰板101覆盖在第一表面105之上,并且在装饰板101上设置有可透光的背光区域1011。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示例性光学结构图,如图4所示,图中带箭头的直线代表光线,箭头的方向表示光线的方向。柔性灯纤200的第一端部与发光单元400之间设置有透镜300,透镜300可以将发光单元400发出的光尽可能的汇聚于柔性灯纤200的第一端部,提高了发光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钮主体(100)、柔性灯纤(200)以及发光单元(400),所述旋钮主体(100)包括第一表面(105)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05)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105)设置有第一开口(102),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柱体(104),所述柱体(104)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102)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柔性灯纤(200)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柔性灯纤(200)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并正对设于所述旋钮主体(100)的外部的发光单元(4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钮主体(100)、柔性灯纤(200)以及发光单元(400),所述旋钮主体(100)包括第一表面(105)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05)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105)设置有第一开口(102),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柱体(104),所述柱体(104)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102)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通过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柔性灯纤(200)部分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柔性灯纤(200)的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并正对设于所述旋钮主体(100)的外部的发光单元(4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通孔的固定座(600),所述发光单元(400)固定设在所述固定座(600)的一端,所述固定座(600)的另一端与所述柱体(104)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通孔的一端朝向所述发光单元(400),所述通孔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柔性灯纤(200)的第一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发光的调节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400)与所述柔性灯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汉军李进军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