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34495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括摆片的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在利用摆片的内表面对从室内单元主体吹出的风进行引导的情况下,在摆片外表面发生结露的情况也少。该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收纳热交换器(30)和风机(20)的室内单元(10);和设置于室内单元(10)的吹出口(37)的摆片(60),其中,摆片(60)包括: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引导至被调节室的第1引导部件(70);和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引导至被调节室并且将其引导至第1引导部件(70)的外表面(70A)的第2引导部件(80),第2引导部件(80)在第1引导部件(70)的外表面(70A)方向上与第1引导部件(70)隔开间隔(S1)地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设置于室内单元的风吹出口处的摆片(flap)。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单元,在风吹出口处设置有引导所吹出的风的摆片。在这种摆片中包括:接收从室内单元主体吹出的风并进行引导的摆片的内表面;和其相反侧的外表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40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存在以下的问题:在利用摆片的内表面对从室内单元主体吹出的风进行引导的情况下,在摆片的外表面发生结露。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摆片的空气调节装置,其即使在利用摆片的内表面对从室内单元主体吹出的风进行引导的情况下,在摆片的外表面产生结露也少。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收纳热交换器和风机的室内单元;和设置于上述室内单元的吹出口的摆片,其中上述摆片包括: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引导至被调节室的第1引导部件;和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引导至被调节室并且将其引导至上述第1引导部件的外表面的第2引导部件,上述第2引导部件在上述第1引导部件的外表面方向上与上述第1引导部件隔开间隔地设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引导部件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上述第1引导部件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上述第1引导部件和上述第2引导部件,以上述第1引导部件的长边方向的左右端与上述第2引导部件的长边方向的左右端大致一致的方式重叠地设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1引导部件包括基部和从上述基部弯折的引导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引导部件与上述基部重叠地设置,上述第2引导部件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与上述基部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2引导部件与上述基部大致平行地设置,上述引导部的弯折角度是从上述基部向上述第1引导部件的内表面方向的大致30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包括摆片的空气调节装置,其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从第2引导部件引导至第1引导部件的外表面,由该第2引导部件引导的空气调节后的空气沿着第1引导部件的外表面流动,所以摆片的内表面与外表面的温差变小,即使在利用摆片的内表面对从室内单元主体吹出的风进行引导的情况下,在摆片的外表面产生结露也少。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单元的侧部截面图。图2是室内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从被调节室侧所看到的室内单元的装饰板的平面图。图4是打开摆片状态的装饰板的立体图。图5是摆片的立体图。图6是图3的A-A截面图,(A)是关闭摆片的状态下的图,(B)是将摆片打开30度的状态下的图,(C)是将摆片打开60度的状态下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0室内单元14空气调节机主体20风机30热交换器33装饰板37吹出口39轴支承部件40板主体42角板60摆片61转动轴70第1引导部件70A外表面70B内表面71基部73弯折部74凸部75引导部77中央支承部件80第2引导部件80A外表面80B内表面90连接部件S1间隔S2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单元10的侧部截面图。图2是室内单元10的立体图。图3是从被调节室一侧看室内单元10的装饰板33的平面图。图4是将摆片打开60度的状态下的装饰板33的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上下、内外,以将装饰板33安装于空气调节机主体14的状态下的室内单元10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所吹出的空间作为被调节室。室内单元10设置于房屋的顶棚11与设在该顶棚11下方的天花板12之间的顶棚空间13中。该室内单元10包括:空气调节机主体14;和覆盖空气调节机主体14下侧开口的装饰板33。在空气调节机主体14的外侧角部安装有悬挂件18。空气调节机主体14是利用与悬挂件18连结的起吊螺栓15以从顶棚11悬挂的状态设置的。在该空气调节机主体14的内侧,发泡苯乙烯制成的隔热部件16以与空气调节机主体14的侧板17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防止侧板17的结露。在空气调节机主体14的上板的下表面安装有风扇电动机21,在该风扇电动机21中,利用风扇电动机21的驱动而旋转驱动的旋转轴22向下方延伸地设置。在该旋转轴22的下端部分安装有离心风扇23,由该风扇电动机21与离心风扇23构成风机20。离心风扇23包括形成为环状板状的主板24。在主板24的中心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倒圆锥台形状的电动机收纳部25。在电动机收纳部25收纳有风扇电动机21,风扇电动机21的旋转轴22向下方延伸且与电动机收纳部25的底面连结。而且,通过旋转驱动风扇电动机21,借助旋转轴22使离心风扇23旋转动作。在主板24的下方设置有罩(shroud)26,罩26形成周面为弧形的环状。在主板24与罩26的内周面之间,沿着周方向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多个翼(片)27一体地形成。在罩26的下方配置有孔(orifice)28,孔28形成周面为弧形的环状。在风机20与隔热部件16之间,以围绕风机20侧面的方式,配置有俯视时大致弯折形成为四边形的热交换器30。热交换器30在供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在供暖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热交换器30进行被吸入到空气调节机主体14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在供冷运转时,能够冷却空调室内的空气,在供暖运转时,能够加热室内的空气。在热交换器30的下侧,以与热交换器30的下表面对应的方式配置有排水盘31。该排水盘31用于接收在热交换器30中产生的排泄水。在排水盘31的中央部分形成风机20的吸入口32。如图1和图2所示,在空气调节机主体14的下表面,以覆盖空气调节机主体14的下侧开口的方式,安装有大致为四边形的装饰板33。在装饰板33的板主体40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与排水盘31的吸入口32连通的板主体40的吸入口34。在板主体40的吸入口34部分,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覆盖板主体40的吸入口34的吸入栅格35。在吸入栅格35的空气调节机主体14侧设置有用于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等的过滤器36。在板主体40的吸入口34的外侧且沿着板主体40的各边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送出到被调节室的吹出口37。该吹出口37形成为大致矩形。如图6所示,在吹出口37形成有外端部37A和内端部37B。外端部37A以随着从吹出口37的上方向下方去向外侧弯曲的方式形成。内端部37B以随着向吹出口37的外侧去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形成。在吹出口37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角板42。另外,在该朝着四个方向的吹出口37中,如图2至图4所示,分别设置有变更吹出方向的摆片60。被调节室内的空气被风机20从吸入口34吸入,通过过滤器36后,通过热交换器30进行热交换,空气调节后的空气从吹出口37被送到被调节室。图5是摆片60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图3的A-A截面图,(A)是关闭摆片60的状态下的图,(B)是将摆片60打开30度的状态下的图,(C)是将摆片60打开60度的状态下的图。另外,此处所说的打开摆片60的状态下的角度是指,以转动轴61的中心为基准的水平面与第1引导部件70的引导部75的内表面所成的角度。如图3所示,摆片60构成为大致矩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热交换器和风机的室内单元;和设置于所述室内单元的吹出口的摆片,其中所述摆片包括: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引导至被调节室的第1引导部件;和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引导至被调节室并且将其引导至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外表面的第2引导部件,所述第2引导部件在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外表面方向上与所述第1引导部件隔开间隔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25 JP 2015-188270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纳热交换器和风机的室内单元;和设置于所述室内单元的吹出口的摆片,其中所述摆片包括: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引导至被调节室的第1引导部件;和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引导至被调节室并且将其引导至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外表面的第2引导部件,所述第2引导部件在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外表面方向上与所述第1引导部件隔开间隔地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引导部件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茂木康弘二之宫浩三斋藤真由美内田阳一大滨靖程扶滋仓康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