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料斗以及破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32658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料斗以及破碎机,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不便操作的技术问题。该进料斗包括设置有出料口以及溢料口的受料仓,溢料口设置在受料仓仓壁或仓底且位于出料口的周围,溢料口设置有开度控制装置,开度控制装置能控制溢料口的导通面积的大小。该破碎机包括破碎腔以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进料斗,破碎腔的进料口位于受料仓的出料口以及溢料口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提高进料斗溢流作业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进料斗以及设置该进料斗的破碎机。
技术介绍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是石料和矿用加工领域的常用设备,广泛应用于金属和非金属矿石、高速公路、水利水电以及人工制砂等行业,主要破碎工艺分为“石打石”和“石打铁”两种,为了实现两种破碎工艺的灵活转换,进料斗的设计需要同时具有旁路溢料和中心给料功能并能实现进料量的比例调节。目前,为满足“石打石”和“石打铁”这两种工艺,给料斗大多采用圆柱体式或正多面体受料仓,受料仓周圈增加有溢料口(或称:溢料窗口)并带有调节装置,要达到预计的溢料效果,需要增加物料流,使物料堆满受料仓底部,但这种方式会产生大量存料,溢料效果不好,破碎不彻底,也增大了机体惯性和振动。现有的技术方案的进料斗一般有圆柱体式和正多面体式两种,为了实现溢料调节,大多是将进料斗分成进料斗内腔体和进料斗外腔体两部分,在内腔体上开设溢料口,并设置若干个溢料调节板,每个溢料调节板对应一个溢料口。在溢料调节板外围开设有卡槽或定位孔,在进料斗溢料口外边缘也开设相应的卡槽或定位孔,通过更换卡槽或螺栓孔的位置来实现溢料口大小的调节。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要实现物料的溢流,必须先将进料斗堆积大量物料,在进行溢料调节时,须先停机,操作人员进入进料斗内,清理料斗内堆积的物料,再逐个移动更换溢料调节板的卡槽或定位孔,对溢料口进行调节。溢料窗口调节过程繁琐,费时费力;必须按照预定的卡槽或定位孔调节位置,使溢料窗口大小调节精确度不高,且由于料斗内堆料,给操作人员带来不便;必须先停机后调节,降低生产效率;进料斗由内外腔组成,整体结构复杂,重量大,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进料斗以及设置该进料斗的破碎机,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不便操作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不受料斗内存有量的影响、实现下料的无极调节、中心给料与溢料可以同步调节、可以满足多种工艺需求等)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进料斗,包括设置有出料口以及溢料口的受料仓,其中:所述溢料口设置在所述受料仓仓壁或仓底且位于所述出料口的周围,所述溢料口设置有开度控制装置,所述开度控制装置能控制所述溢料口的导通面积的大小。作为本技术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溢料口设置在所述受料仓的仓底。作为本技术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开度控制装置包括溢流调节板以及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溢流调节板相连接且能带动所述溢流调节板在打开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与关闭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之间移动。作为本技术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溢料口为扇形孔,所述溢流调节板为设有漏料口的环形板,所述驱动机构能带动所述溢流调节板在所述漏料口与所述溢料口相重合以打开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以及所述漏料口与所述溢料口相错开以关闭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之间转动。作为本技术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驱动机构为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缸筒其中之一与所述受料仓相连接,其中另一与所述溢流调节板相连接。作为本技术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受料仓包括筒体以及底板,其中:所述底板与所述筒体固定连接,且所述出料口以及所述溢料口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沿所述筒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出所述筒体的部分上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连接通孔与所述溢流调节板相连接。作为本技术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底板与所述筒体之间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减重孔和/或吊装孔。作为本技术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溢流调节板与所述受料仓之间设置有导轨机构,所述溢流调节板能沿所述导轨机构在关闭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与打开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之间滑动。作为本技术前文或后文提供的任一技术方案或任一优化后技术方案的优化,所述溢料口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受料仓的仓底的中心,所述溢料口均匀分布在所述受料仓的仓底。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破碎机,包括破碎腔以及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进料斗,其中:所述破碎腔的进料口位于所述受料仓的所述出料口以及所述溢料口的下方。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受料仓上的溢料口设置有开度控制装置,开度控制装置能控制溢料口的导通面积的大小,由此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开度控制装置控制溢料口的导通面积的大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提供的溢料口的开度的大小控制起来更省时省力,控制难度更小,更便捷,所以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不便操作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优选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实现物料料斗底面分流,不受料斗内物料存有量的影响,不存料,操作省时省力;2、实现无极调节,分流口大小调节准确,配合中心料流调节装置,可精确的控制中心给料和旁路溢料的比例,破碎效果好;3、可在破碎机工作中进行同步调节,无需停机,提高生产效率;4、进料斗整体结构简单,重量小,生产成本低;5、可同时满足“石打石”和“石打铁”两种破碎工艺需求。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斗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斗未装配驱动机构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料斗采用的溢流调节板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受料仓;10、筒体;101、油缸连接座;11、底板;110、溢料口;111、出料口;112、连接通孔;12、加强板;2、溢流调节板;21、漏料口;22、安装座;23、连接点;3、驱动机构;4、导料装置;5、中心料流调节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3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技术的内容以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技术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可以将本技术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新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方便操作、不受料斗内存有量的影响、实现下料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料斗,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出料口以及溢料口的受料仓,其中:所述溢料口设置在所述受料仓仓壁或仓底且位于所述出料口的周围,所述溢料口设置有开度控制装置,所述开度控制装置能控制所述溢料口的导通面积的大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料斗,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有出料口以及溢料口的受料仓,其中:所述溢料口设置在所述受料仓仓壁或仓底且位于所述出料口的周围,所述溢料口设置有开度控制装置,所述开度控制装置能控制所述溢料口的导通面积的大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料口设置在所述受料仓的仓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度控制装置包括溢流调节板以及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溢流调节板相连接且能带动所述溢流调节板在打开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与关闭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之间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料口为扇形孔,所述溢流调节板为设有漏料口的环形板,所述驱动机构能带动所述溢流调节板在所述漏料口与所述溢料口相重合以打开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以及所述漏料口与所述溢料口相错开以关闭所述溢料口的位置之间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料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缸筒其中之一与所述受料仓相连接,其中另一与所述溢流调节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占瑞杨海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