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32642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技术方案为:红外中转系统包括底壳、外罩和信号处理系统电路,由电源供电,外罩罩设在底壳上,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安装在底壳上,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包括信号处理装置、红外通信模块、网络处理器和射频通信装置,网络处理器与网络天线连接,网络处理器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信号处理装置还与射频通信装置连接,射频通信装置通过滤波电路与射频通信天线连接,其特征在于:红外通信模块包括红外发生电路、红外底座、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通过红外发生电路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信号控制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
技术介绍
红外传输控制是常用的一种控制方式,比如是对电视机、空调和播放器都是需要红外线传输的遥控器进行遥控,但是这样的设备遥控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将网络传输的控制信号转换为红外遥控信号,对受控设备进行控制。因为已有的家电中很大部分已经具有了红外遥控功能,因此只要转换出的红外遥控信号,与具有红外遥控功能的受控设备匹配,即可实现控制。因此开发一种红外信号增强中转发射系统即可不必对受控设备进行改造。从而大大降低了改造难度,降低了整体成本。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202965749,由上海科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申请,现已被全部无效的专利《红外中转智能家居系统》公开了一种红外中转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系统包括一控制终端和一通信中转系统;通信中转系统包括一网络通信模块和一红外通信模块,以及一信号处理系统;网络通信模块和红外通信模块分别连接信号处理系统。此技术方案必须通过红外进行控制,但是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新设备,控制方式往往是射频控制,单独红外控制无法实现,因此,此无效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此技术方案必须通过红外进行控制,但是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新设备,控制方式往往是射频控制,单独红外控制无法实现,因此,此无效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提供了一种具有射频信号接收发射功能的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所述红外中转系统包括底壳、外罩和信号处理系统电路,由电源供电,所述外罩罩设在所述底壳上,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安装在底壳上,所述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包括信号处理装置、红外通信模块、网络处理器和射频通信装置,所述网络处理器与网络天线连接,所述网络处理器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信号处理装置还与射频通信装置连接,射频通信装置通过滤波电路与射频通信天线连接,红外通信模块包括红外发生电路、红外底座、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均固定在红外底座上,所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通过红外发生电路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本技术增加了射频模块解决了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新设备,控制方式往往是射频控制,单独红外控制无法实现,采用射频控制的方式,简单的达到相应的控制效果,而且本技术设立了双频率的射频接收发射装置,射频范围广,适应性好。作为优选,所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与底壳垂直,所述外围发射光源绕设在中心红外发射光源的外侧,所述任意相邻外围发射光源之间的间距均相等。作为优选,所述信号处理装置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与红外发生电路连接的输出端为输出PWM信号的输入输出信号口。作为优选,所述红外发生电路包括电阻R49、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50、三极管Q5、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容C97、电阻R2、电阻R8、电阻R5、电阻R9、电阻R3、电阻R10、电阻R6、电阻R11,所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为红外二极管D6、外围发射光源包括红外二极管D1、红外二极管D2、红外二极管D3、红外二极管D4、红外二极管D5和红外二极管D7,电阻R49的第一端与电源连接,电阻R49的第二端与所述单片机输出PWM信号的输入输出信号口连接,电阻R49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48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7与电源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0与电阻R49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容C97与电源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6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红外二极管D1和红外二极管D3与电源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红外二极管D4和红外二极管D5与电源连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红外二极管D2和红外二极管D7与电源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红外二极管D6与电源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作为优选,所述外围发射光源与中心红外发射光源之间的夹角大小范围为50°至70°之间。本技术的实质性效果是:本技术增加了射频模块解决了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新设备,控制方式往往是射频控制,单独红外控制无法实现,采用射频控制的方式,简单的达到相应的控制效果,而且本技术设立了双频率的射频接收发射装置,射频范围广,适应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红外发生电路的一种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实施例:一种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参见附图1),所述红外中转系统包括底壳、外罩和信号处理系统电路,由电源供电,所述外罩罩设在所述底壳上,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安装在底壳上,所述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包括信号处理装置、红外通信模块、网络处理器和射频通信装置,所述网络处理器与网络天线连接,所述网络处理器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信号处理装置还与射频通信装置连接,射频通信装置通过滤波电路与射频通信天线连接,红外通信模块包括红外发生电路、红外底座、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均固定在红外底座上,所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通过红外发生电路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所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与底壳垂直,所述外围发射光源绕设在中心红外发射光源的外侧,所述任意相邻外围发射光源之间的间距均相等。所述信号处理装置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与红外发生电路连接的输出端为输出PWM信号的输入输出信号口。所述红外发生电路包括电阻R49、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50、三极管Q5、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容C97、电阻R2、电阻R8、电阻R5、电阻R9、电阻R3、电阻R10、电阻R6、电阻R11,所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为红外二极管D6、外围发射光源包括红外二极管D1、红外二极管D2、红外二极管D3、红外二极管D4、红外二极管D5和红外二极管D7,电阻R49的第一端与电源连接,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所述红外中转系统包括底壳、外罩和信号处理系统电路,由电源供电,所述外罩罩设在所述底壳上,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安装在底壳上,所述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包括信号处理装置、红外通信模块、网络处理器和射频通信装置,所述网络处理器与网络天线连接,所述网络处理器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信号处理装置还与射频通信装置连接,射频通信装置通过滤波电路与射频通信天线连接,其特征在于:红外通信模块包括红外发生电路、红外底座、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均固定在红外底座上,所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通过红外发生电路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所述红外中转系统包括底壳、外罩
和信号处理系统电路,由电源供电,所述外罩罩设在所述底壳上,信号处
理系统电路安装在底壳上,所述信号处理系统电路包括信号处理装置、红
外通信模块、网络处理器和射频通信装置,所述网络处理器与网络天线连
接,所述网络处理器与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信号处理装置还与射频通信
装置连接,射频通信装置通过滤波电路与射频通信天线连接,其特征在于:
红外通信模块包括红外发生电路、红外底座、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
外围发射光源,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均固定在红外底
座上,所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和若干个外围发射光源通过红外发生电路与
信号处理装置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
述中心红外发射光源与底壳垂直,所述外围发射光源绕设在中心红外发射
光源的外侧,所述任意相邻外围发射光源之间的间距均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
述信号处理装置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与红外发生电路连接的输出端为输
出PWM信号的输入输出信号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
述红外发生电路包括电阻R49、电阻R47、电阻R48、电阻R50、三极管Q5、
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三极管Q4、电容C97、电阻R2、电阻
R8、电阻R5、电阻R9、电阻R3、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博刘宗孺李志为王小刚杨通辉马金林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古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