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24407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其关键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一个输出端经电阻R1接运算放大器Q1的反相端,温度传感器的该输出端还经电容C1后接地,温度传感器的另一输出端接地;Q1的正相端经电阻R2接地,Q1的输出端经电阻R3后接其反相端;Q1的输出端还接运算放大器Q2的反相端,Q2的反相端经电阻R4后接电源VCC,Q2的同相端经电阻R5后接地,Q2的输出端经电阻R6后接ECU的输入端;ECU的至少一个输出端经驱动电路驱动电磁阀,还设置有无线接收电路,无线接收电路经RXD/TXD与ECU7相连。有益效果:对汽车改装较小,便于安装;汽车自动检测车内温度并根据车内温度控制喷水口喷水,实现智能降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降温控制
,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夏季在日光下曝晒了2个小时后的汽车,车内温度即可高达60°左右,即使有遮阳板的帮助,车内温度也接近50°,尤其是车厢前部,仪表台的温度更是高达78°左右。一般的车载电子设备在说明书中标注的最高使用温度为70°-80°,因此,长期暴露在太阳下汽车,车载电子设备常常会因为高温而无法正常使用,如车载GPS导航设备在夏季常常出现白屏现象,即使开启空调,车内温度降低,但前挡风玻璃或车篷等处温度也是居高不下,依然会影响安装在上述地方的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在车架上部设置几个喷水口,并在车内安装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数据传递给车载ECU,ECU根据温度信息或无线接收电路接收到的控制指令,通过电磁阀控制喷水口喷水,实现对汽车车身从外到内降温,有效避免车载电子设备因高温而无法使用的现象,保证行车安全,也提高夏季司机驾驶的舒适度。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其关键在于:分别在汽车A柱、B柱和C柱的顶端设置有喷水口,所述喷水口经水管与雨刮喷水口的主水管相连,所述主水管经电磁阀连接车载水箱;在车厢内安装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车内温度传递给ECU,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一个输出端经电阻R1连接运算放大器Q1的反相端,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该输出端还经电容C1后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另一输出端直接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正相端经电阻R2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输出端经电阻R3后接其反相端;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输出端还接运算放大器Q2的反相端,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反相端经电阻R4后接电源VCC,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同相端经电阻R5后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输出端经电阻R6后连接所述ECU的一个输入端;所述ECU的至少一个输出端经驱动电路驱动电磁阀;还设置有无线接收电路,所述无线接收电路经RXD/TXD与所述ECU相连。基于上述结构的设计,当温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车内温度数据传递给所述ECU,所述ECU根据车内温度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工作,当温度过高时,所述电磁阀打开,喷水口和/或雨刮喷水口开始喷水,对车身进行降温;当所述ECU检测到车内温度降低,适合人体舒适温度时,则关断所述电磁阀,喷水口及雨刮喷水口停止喷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光耦U3和场效应管Q5,所述ECU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源VCC,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所述光耦U3的正极,所述光耦U3的负极接地,所述光耦U3的集电极经电阻R10后接电源VCC,所述光耦U3的发射极经电阻R9后接所述场效应管Q3的栅极,所述光耦U3的发射极还经电阻R8后接地,所述电阻R8的两端还并联有双向稳压二极管D2;所述场效应管Q5的源极接地,漏极经电阻R11后接电源VCC,所述场效应管Q5的漏极还依次经二极管D1、电阻R12后接电源VCC;所述电磁阀的一端接在所述场效应管Q5的漏极上,另一端接电源VCC。所述ECU的第二输出端接三极管Q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电源VCC,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经电阻R7后接所述光耦U3的正极。这种结构的设计,电路简单且有效实现所需功能,当所述ECU选择第一输出端输出信号时,光耦U3的正极直接接电源VCC,这时电磁阀的开度最大,喷水口和雨刮喷水口都打开,喷水量较大,车身降温较快;当所述ECU选择第二输出端输出信号时,光耦U3的正极经电阻R7分压后接电源VCC,这时电磁阀的开度较小,仅雨刮喷水口喷水,实现正常的雨刮喷水。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经发光二极管D3后接所述光耦U3的正极;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经电阻R7后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接所述光耦U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用于指示降温电路的工作状态。更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有四个,分别位于汽车挡风玻璃、中控台、驾驶座椅和副驾座上。四个温度传感器的放大电路结构相同;经过放大后的温度信号分别连接在与门的输入端上,与门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ECU的输入端上。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喷水口的开口朝向车篷顶部中心,所述水管分别沿汽车A柱、B柱和C柱与所述喷水口相连。有益效果:对汽车改装较小,便于安装;汽车自动检测车内温度并根据车内温度控制喷水口喷水,实现智能降温;且在不影响雨刮喷水的前提下实现对汽车车身的有效降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喷水口安装位置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水管连接图;图4为本技术的ECU与无线接收模块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的电磁阀驱动电路图;图6为本技术的温度采集电路图;图7为四路温度采集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其关键在于: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在汽车A柱、B柱和C柱的顶端设置有喷水口1,通过图3可以看出,所述喷水口1经水管2与雨刮喷水口3的主水管4相连,所述主水管4经电磁阀5连接车载水箱6;在车厢内安装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8,所述温度传感器8采集车内温度传递给ECU7,温度传感器8的放大电路如图6所示,其中JP1表示所述温度传感器8;所述温度传感器8的一个输出端经电阻R1连接运算放大器Q1的反相端,所述温度传感器8的该输出端还经电容C1后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8的另一输出端直接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正相端经电阻R2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输出端经电阻R3后接其反相端;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输出端还接运算放大器Q2的反相端,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反相端经电阻R4后接电源VCC,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同相端经电阻R5后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输出端经电阻R6后连接所述ECU7的一个输入端;所述ECU7的至少一个输出端经驱动电路驱动电磁阀5;还设置有无线接收电路,所述无线接收电路经RXD/TXD与ECU7相连。基于上述结构的设计,当温度传感器8将检测到的车内温度数据传递给所述ECU7,所述ECU7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其中U1表示无线接收芯片,U2表示所述ECU7;所述无线接收电路包括射频天线ANTENNA和无线接收芯片U1,所述射频天线ANTENNA经电解电容C2后接结型场效应晶体管Q6的栅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8),所述温度传感器(8)采集车内温度传递给ECU(7),所述温度传感器(8)的一个输出端经电阻R1连接运算放大器Q1的反相端,所述温度传感器(8)的该输出端还经电容C1后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8)的另一输出端直接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正相端经电阻R2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输出端经电阻R3后接其反相端;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输出端还接运算放大器Q2的反相端,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反相端经电阻R4后接电源VCC,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同相端经电阻R5后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输出端经电阻R6后连接所述ECU(7)的一个输入端;所述ECU(7)的至少一个输出端经驱动电路驱动电磁阀(5);还设置有无线接收电路,所述无线接收电路经RXD/TXD与ECU(7)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
(8),所述温度传感器(8)采集车内温度传递给ECU(7),所述温度传感器
(8)的一个输出端经电阻R1连接运算放大器Q1的反相端,所述温度传感器
(8)的该输出端还经电容C1后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8)的另一输出端直接
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正相端经电阻R2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输
出端经电阻R3后接其反相端;所述运算放大器Q1的输出端还接运算放大器Q2
的反相端,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反相端经电阻R4后接电源VCC,所述运算放
大器Q2的同相端经电阻R5后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Q2的输出端经电阻R6后
连接所述ECU(7)的一个输入端;所述ECU(7)的至少一个输出端经驱动电
路驱动电磁阀(5);还设置有无线接收电路,所述无线接收电路经RXD/TXD
与ECU(7)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车温无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
动电路包括光耦U3和场效应管Q5,所述ECU(7)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三极管
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电源VCC,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
所述光耦U3的正极,所述光耦U3的负极接地,所述光耦U3的集电极经电阻
R10后接电源VCC,所述光耦U3的发射极经电阻R9后接所述场效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天仁杨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