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13225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包括门墩,铰接在门墩上的闸门门板,用于牵拉该闸门门板的油缸,以及设置在闸门门板上的自启闭振动器;所述自启闭振动器又由固定在闸门门板上的振荡器和经过周期启闭电路与该振荡器相连接的电源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实现了振动器的定时关闭,降低了闸门门板的共振时间,使得闸门的固定结构能够保持稳固,很好的放置了闸门门板松动或脱落,提高了闸门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闸门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
技术介绍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将会携带大量的泥沙和杂质,而闸门在使用过程中,将会阻挡水流的流动,从而使得水流中的泥沙和各种杂质大量的附着在闸门的门板上。而当附着在闸门门板上的泥沙和杂质较多时,不仅加重了闸门的重量,还会在闸门开合的过程中增加阻力,从而导致机械故障的发生,大大影响了闸门的正常使用。申请号为201120503755.5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自动清除淤泥的翻板闸门,通过在闸门的门板上设置高频离心振动器来使得闸门门板产生共振,进而使得闸门门板上的淤泥和杂质被震落或者震松,震松后的淤泥和杂质在垂柳的冲刷下很容易便与闸门门板脱离开来,从而使得闸门门板能够保持清洁。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振动器的长期工作,很容易导致闸门门板的固定结构在长期振动的过程中发生错位或脱离,使得闸门门板固定不牢甚至导致闸门门板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实现了振动器的定时关闭,降低了闸门门板的共振时间,使得闸门的固定结构能够保持稳固,很好的放置了闸门门板松动或脱落,提高了闸门使用的安全性。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包括门墩,铰接在门墩上的闸门门板,用于牵拉该闸门门板的油缸,以及设置在闸门门板上的自启闭振动器;所述自启闭振动器又由固定在闸门门板上的振荡器和经过周期启闭电路与该振荡器相连接的电源组成。进一步的,所述周期启闭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结型场效应管Q1,结型场效应管Q2,三端稳压器U1,正极与结型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后与结型场效应管Q1的源极相连接的电容C1,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2,一端与结型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4,N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与二极管D1并联设置的继电器K,N极经电阻R5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一端顺次经电阻R1和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后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1,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2,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3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6,串接在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7,正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的电容C3,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9,一端经电阻R10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端稳压器U1的Vin管脚相连接、滑动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3,一端与电阻R10和滑动变阻器RP3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1,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1的Vin管脚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4,一端与电容C4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2,一端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端稳压器U1的Vout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3,以及正极与三端稳压器U1的Vout管脚相连接、负极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的电容C5组成;其中,结型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电容C1的负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三极管VT1的发射极与结型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基极与结型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接,继电器K的常闭触点K-2与电容C1并联设置,电容C4的负极与三端稳压器的GND管脚相连接且同时接地,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3和电阻R6的连接点与电容C5的负极组成该周期启闭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且与电源相连接,电容C5的正极与负极组成该周期启闭电路的电源输出端且与振动器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三端稳压器U1的型号为LM780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自启闭振动电路使得闸门门板可以周期性的震动,避免了闸门门板持续振动导致的固定结构易松动脱落的缺陷,提高了闸门门板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2)本技术在振动器和电源之间设置周期启闭电路,从而实现了电源对振动器的周期性供电,达到了使振动器周期性工作的目的,避免了振动器长时间持续振动对闸门门板的影响,同时该周期启闭电路的结构简单,使用成本较低,很好的降低了企业的负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自启闭振动器的结构框图。图3为本技术的周期启闭电路的电路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闸门门板;2、油缸;3、门墩;4、自启闭振动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包括门墩3,铰接在门墩3上的闸门门板1,用于牵拉该闸门门板1的油缸2,以及设置在闸门门板1上的自启闭振动器4。如图2所示,所述自启闭振动器4又由固定在闸门门板1上的振荡器和经过周期启闭电路与该振荡器相连接的电源组成。工作时,周期启闭电路周期性的导通电源对振动器的供电,在振动器通电工作一段时间后又使其断电停止振动,接着再重复供电与断电以达到周期启停的效果。如图3所示,周期启闭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结型场效应管Q1,结型场效应管Q2,三端稳压器U1,继电器K,二极管D1,二极管D2,滑动变阻器RP1,滑动变阻器RP2,滑动变阻器RP3,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以及电阻R13组成。连接时,电容C1的正极与结型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后与结型场效应管Q1的源极相连接,电容C2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电阻R4的一端与结型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二极管D1的N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继电器K与二极管D1并联设置,二极管D2的N极经电阻R5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滑动变阻器RP1的一端顺次经电阻R1和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后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滑动变阻器RP2的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电阻R6的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3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电阻R7串接在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电容C3的正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电阻R8的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墩(3),铰接在门墩(3)上的闸门门板(1),用于牵拉该闸门门板(1)的油缸(2),以及设置在闸门门板(1)上的自启闭振动器(4);所述自启闭振动器(4)又由固定在闸门门板(1)上的振荡器和经过周期启闭电路与该振荡器相连接的电源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墩(3),铰接在门墩(3)上的闸门门板(1),用于牵拉该闸门门板(1)的油缸(2),以及设置在闸门门板(1)上的自启闭振动器(4);所述自启闭振动器(4)又由固定在闸门门板(1)上的振荡器和经过周期启闭电路与该振荡器相连接的电源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动清淤的一体化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启闭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三极管VT4,结型场效应管Q1,结型场效应管Q2,三端稳压器U1,正极与结型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2后与结型场效应管Q1的源极相连接的电容C1,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容C2,一端与结型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4,N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与二极管D1并联设置的继电器K,N极经电阻R5后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与二极管D1的P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一端顺次经电阻R1和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1后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1,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的滑动变阻器RP2,一端与二极管D2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K-3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6,串接在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7,正极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与二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新肖廷亭韩君罗强罗朝传曹雨雷代银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万江港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