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10281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及系统,其中,降尘装置包括沉淀池、排风通道及喷淋装置,排风通道沿纵向延伸且其底部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所述排风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以接入气膜建筑室内排出的废气;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排风通道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用以沿竖向向所述排风通道内喷水,以使所述排风通道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除尘水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除去气模建筑室内废气中的灰尘、粉尘、颗粒、悬浮物等杂质,避免废气直接排出造成的废气污染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膜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气膜建筑就是采用高强度、高柔性的薄膜材料为主要材料,利用密封空间内空气压力支撑原理,将膜材的外沿固定在地面基础或者屋面结构周边上,利用充气系统将大量空气送入气膜与地面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当气膜内压力大于气膜外压力时,就产生一定的气压差,气膜内气体就能将膜材支撑起来覆盖在地面或者屋面上,形成大跨度的无梁无柱的建筑空间。然而,由于气膜建筑的室内空间为封闭环境,因此,根据气膜建筑国际标准,气膜建筑需要定时更新室内的空气,也就是向气膜内充入新的空气而将室内的废气排出。然而,排出的废气中具有灰尘、粉尘、颗粒、悬浮物等杂质,如果直接排出,一定程度上回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对气膜建筑排出的废气进行降尘处理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及系统。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包括:沉淀池;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沿纵向延伸且其底部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所述排风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以接入气膜建筑室内排出的废气;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排风通道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用以沿竖向向所述排风通道内喷水,以使所述排风通道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除尘水帘。优选地,所述沉淀池内的一侧设置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将所述沉淀池的一侧隔离形成所述排风通道。优选地,所述隔离件包括隔墙及盖板,所述隔墙竖向设置且沿纵向延伸以将所述沉淀池隔离形成沉淀腔和所述排风通道,所述盖板可拆卸设置于所述隔墙顶部以打开或盖合所述排风通道。优选地,所述隔墙的下部设有一沿纵向延伸的敞口,以通过所述敞口将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沉淀池连通。优选地,所述排风通道的底壁形成为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自远离所述隔墙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隔墙的一侧倾斜。优选地,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喷淋单元,所述喷淋单元为多个,多个喷淋单元沿纵向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排风通道内,每个所述喷淋单元包括沿横向设置所述排风通道两侧壁之间的喷水管及多个沿横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喷水管的上的喷头;供水管,所述供水管与多个所述喷水管分别相连。优选地,还包括:过滤池,所述过滤池与所述沉淀池纵向并排设置,且所述沉淀池与所述过滤池之间设有溢流隔板,所述溢流隔板被构造成可使所述沉淀池内的水溢流至过滤池。优选地,所述过滤池包括第一过滤池、第二过滤池及第三过滤池,所述第一过滤池、第二过滤池及第三过滤池沿纵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过滤池与所述沉淀池相邻且与所述沉淀池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隔板,所述第二过滤池与所述第一过滤池之间设有第二溢流隔板,所述第三过滤池与所述第二过滤池之间设有第三溢流隔板;所述第一溢流隔板高于所述第二溢流隔板,所述第二溢流隔板高于所述第三溢流隔板。优选地,所述第三过滤池的上部通过一回流管与所述供水管连通。一种气膜建筑降尘系统,包括:室内吸尘管道,布设于气膜建筑的室内空间;地下排风管道,埋设于地下且与所述室内吸尘管道相连通;如上所述的气膜建筑降尘装置,所述气膜建筑降尘装置的排风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地下排风管道相连通。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及系统,排风通道沿纵向延伸且其底部与沉淀池相连通;喷淋装置设置于排风通道上且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用以沿竖向向排风通道内喷水,以使排风通道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除尘水帘,当气膜建筑室内的废气自排风通道的进风口进入后,经过除尘水帘,可以废气中的灰尘、粉尘、颗粒、悬浮物等杂质遇到水后沉降,并且随着水流入至沉淀池中,如此,可以除去废气中的灰尘、粉尘、颗粒、悬浮物等杂质,避免废气直接排出造成的废气污染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气膜建筑降尘装置的横向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气膜建筑降尘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气膜建筑降尘装置中沉淀池、第一至第三过滤池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沉淀池10;隔墙11;敞口111;盖板12;排风通道20;喷淋装置30;喷水管301;喷头302;供水管303;过滤池40;第一过滤池401;第二过滤池402;第三过滤池403;第一溢流隔板404;第二溢流隔板405;第三溢流隔板406。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包括沉淀池10、排风通道20及喷淋装置30。具体而言,排风通道20沿纵向延伸且其底部与所述沉淀池10相连通,例如:如图2所示,沉淀池10和排风通道20都是沿纵向延伸的,而且沉淀池10与排风通道20横向并排布置。该排风通道20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以接入气膜建筑室内排出的废气。也就是说,排风通道20的一端为进风口,另一端为出风口,气膜建筑室内的废气可以通过排风通道20的进风口流至出风口,即废气可以从排风通道20的一端流至另一端。喷淋装置30设置于所述排风通道20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用以沿竖向向所述排风通道20内喷水,以使所述排风通道20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沿纵向延伸且其底部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所述排风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以接入气膜建筑室内排出的废气;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排风通道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用以沿竖向向所述排风通道内喷水,以使所述排风通道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除尘水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沉淀池;
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沿纵向延伸且其底部与所述沉淀池相连通,所述排风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以接入气膜建筑室内排出的废气;
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排风通道上且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用以沿竖向向所述排风通道内喷水,以使所述排风通道内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除尘水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内的一侧设置隔离件,所述隔离件将所述沉淀池的一侧隔离形成所述排风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包括隔墙及盖板,所述隔墙竖向设置且沿纵向延伸以将所述沉淀池隔离形成沉淀腔和所述排风通道,所述盖板可拆卸设置于所述隔墙顶部以打开或盖合所述排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的下部设有一沿纵向延伸的敞口,以通过所述敞口将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沉淀池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通道的底壁形成为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自远离所述隔墙的一侧向靠近所述隔墙的一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降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包括:
喷淋单元,所述喷淋单元为多个,多个喷淋单元沿纵向间隔排列设置所述排风通道内,每个所述喷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茂亦汪妍君劳歆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德膜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