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07006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包括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第一支撑设备、第二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依次相接,所述的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一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和下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二支撑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重复使用,可兼顾道路施工与小汽车临时通行,缓解交通压力,减少车辆因拥堵而产生的燃油消耗、有利于节能环保,属于道路施工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道路施工领域中,通常是将待施工的路段围闭起来,然后进行道路施工与维护,这样会导致待施工的路段所在的车道不能正常使用,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尤其是在高速公路施工与维护中所引起的拥堵更为严重,给交通运输带来不便,影响道路的正常通行,同时增加车辆因拥堵而产生的燃油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重复使用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该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可让小汽车通过,缓解交通压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包括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第一支撑设备、第二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依次相接,所述的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一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和下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二支撑设备。采用这种结构后,道路施工时,可使用该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让小汽车临时通过,缓解交通压力,减少车辆因拥堵而产生的燃油消耗,不需要使用时,可拆开来移动、存放和维护,以便后续使用。所述的第一支撑设备包括支撑立柱、第一液压缸、第一安装装置、支撑架、第二液压缸和第一车轮装置;所述的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均通过第一安装装置安装在第一支撑设备上,驱动第一安装装置上下运动的第一液压缸设置在支撑立柱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安装装置设置在第一液压缸的上端;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固定在支撑立柱上,直线运动输出式的第二液压缸设置在支撑架另一端的下边,所述的第一车轮装置转动式地安装在第二液压缸的下端。采用这种结构后,可将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安装在第一支撑设备上。所述上坡道和下坡道的下边均设有导轨,所述的第二支撑设备包括第二安装装置、第三液压缸、第二车轮装置;驱动第二安装装置上下运动的第三液压缸设在第二车轮装置的上端,设置在第三液压缸上端的第二安装装置滑动式地安装在导轨上。采用这种结构后,可将上坡道、下坡道安装在第二支撑设备上,所述的第一液压缸包括第一缸筒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的第一缸筒固定在支撑立柱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安装装置固定在相对第一缸筒上下运动的第一活塞杆的上端。采用这种结构后,可实现调节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高度的目的。所述的第二液压缸包括第二缸筒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的第二缸筒固定在支撑架的下边,所述的第一车轮装置安装在相对第二缸筒上下运动的第二活塞杆的下端。采用这种结构后,第一车轮装置和支撑立柱可交替地支撑第一支撑设备。所述的第三液压缸包括第三缸筒和第三活塞杆,所述的第三缸筒固定在第二车轮装置的上端,所述的第二安装装置固定在相对第三缸筒上下运动的第三活塞杆的上端。采用这种结构后,可实现调节上坡道和下坡道高度的目的。所述的第一车轮装置包括两个车轮和一根车轴,所述的两个车轮分别安装在车轴的两端,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下端套装在车轴上。采用这种结构后,可实现移动第一支撑设备的目的。所述的第二车轮装置包括一个车轮、一个车轮框、一根车轴;位于车轮框内的车轮套装在车轴上,所述的车轴安装在车轮框上;所述的第三缸筒固定在车轮框的上端。采用这种结构后,可实现移动第二支撑设备的目的。所述的第一安装装置包括支撑座和槽型件,所述的支撑座固定在第一活塞杆的上端,所述的槽型件固定在支撑座的上端,所述的槽型件上设有用于螺栓穿过的通孔。采用这种结构后,可将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安装在第一支撑设备上。所述的第一支撑设备还包括锁紧装置,所述的锁紧装置包括支撑块和锁紧钩,所述的支撑块固定地套装在第一缸筒上,可伸缩的锁紧钩转动式地安装在支撑块上。采用这种结构后,锁紧钩可钩挂在钩环上。总的说来,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可供小汽车临时通过,兼顾道路施工和车辆通行,缓解交通压力,减少车辆拥堵时产生的燃油消耗,有利于节能环保。2.本技术可拆卸并重复使用,本技术的各个部分可由牵引车辆拖动,适应性强,使用维护方便,成本低。3.本技术设置的第一液压缸可调节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的高度。4.本技术设置的第二液压缸可使支撑立柱和车轮装置交替或一起支撑第一支撑设备。5.本技术设置的第二支撑设备可调节上坡道和下坡道的高度,且第二支撑设备可相对上坡道和下坡道滑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支撑设备与中间平道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右视图,未画出护栏、锁紧装置、动力源和液压泵。图4是第二支撑设备与导轨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左视图,未画出导轨。图6是中间平道与下坡过渡道相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上坡引导板,2为警示装置,3为护栏,4为上坡道,5为上坡过渡道,6为中间平道,7为下坡过渡道,8为下坡道,9为下坡引导板,10为第一支撑设备,11为导轨,12第二支撑设备,13为凸出块,14为凸耳,10-1为底座,10-2为支撑立柱,10-3为支撑架,10-4为第一缸筒,10-5为支撑块,10-6为第一活塞杆,10-7为支撑座,10-8为槽型件,10-9为锁紧钩,10-10为动力源,10-11为液压泵,10-12为第二缸筒,10-13为第二活塞杆,10-14为第一车轮装置,12-1为第二车轮装置,12-2为固定座,12-3为滑块,12-4为第三活塞杆,12-5为第三缸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文所说的上下方向与图1的上下方向一致,所说的前后方向与图1的右左方向一致,所说的左右方向与图3的左右方向一致。结合图1所示,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包括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第一支撑设备、第二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依次相接,所述的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一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和下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二支撑设备。上坡道的底端设有上坡引导板,该上坡引导板的一端与上坡道的底端相接,另一端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地面上,上坡引导板与上坡道之间的安装方式应采用可拆卸式的安装方法。施工完成后,可将上坡引导板和上坡道分离开,方便运输。上坡道的底端的下边设有加强板,加强板的下边与地面接触,加强板的上边与上坡道底端的下边相接触,起到加强稳固上坡道的作用;下坡道底端的下边也相应设置有加强板。上坡过渡道转动式地安装在上坡道上,一种实现方式是,可在上坡道上设置轴,上坡过渡道转动式的安装在该轴上。上坡过渡道和中间平道通过锁紧螺栓固定在一起,如图6所示,可在上坡过渡道和中间平道连接处的下面设置凸耳,锁紧螺栓通过凸耳将上坡过渡道和中间平道固定在一起。下坡过渡道、下坡道和下坡引导板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第一支撑设备、第二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依次相接,所述的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一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和下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二支撑设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第一支撑设备、第二
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下坡道依次
相接,所述的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一
支撑设备,所述的上坡道和下坡道的下边均设有移动式的第二支撑设备。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设备包括支撑立柱、第一液压缸、第一安装装置、支
撑架、第二液压缸和第一车轮装置;所述的上坡过渡道、中间平道、下坡过渡
道均通过第一安装装置安装在第一支撑设备上,驱动第一安装装置上下运动的
第一液压缸设置在支撑立柱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安装装置设置在第一液压缸的
上端;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固定在支撑立柱上,直线运动输出式的第二液压缸设
置在支撑架另一端的下边,所述的第一车轮装置转动式地安装在第二液压缸的
下端。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上坡道和下坡道的下边均设有导轨,所述的第二支撑设备包括第
二安装装置、第三液压缸、第二车轮装置;驱动第二安装装置上下运动的第三
液压缸设在第二车轮装置的上端,设置在第三液压缸上端的第二安装装置滑动
式地安装在导轨上。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道路施工的可移动桥式车辆通行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液压缸包括第一缸筒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的第一缸筒固定
在支撑立柱的上端,所述的第一安装装置固定在相对第一缸筒上下运动的第一
活塞杆的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