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油田视频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无线发射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999648 阅读:3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04: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油田视频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无线发射电路,视频信号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阻、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电阻和第一电感之间连接至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五电容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至射频天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视频无线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视频传输
,尤其是一种用于油田视频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无线发射电路
技术介绍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数字油田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面临诸多挑战,如目前油田主要分布在沙漠、隔壁或海洋等偏远地区,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十分困难,所需费用很高;油井数量众多且分布不均匀,布设通信电缆十分困难,施工费用极高;油田大多分布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通常冬天温度极低、空气湿度很高,造成数字油田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使用寿命相对缩短,油田现场的设备更换很困难,设备必须能够连续稳定运行几年时间以上。因此油田数据采集系统比普通采集系统要求更高、更苛刻,技术更加。现有技术中的油田视频传输往往采取有线传输技术,但在油田的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如下一些问题:由于油井分布较为分散,现场布线成本高、工程施工困难大、施工周期长,线缆故障的检测和维护成本高;由于线缆的束缚和限制,系统难以扩展或变更,无法适应变化的需求;由于载荷变送器安装在不断上下运动的抽油机游梁上,与载荷变送器连接的线缆很容易被损坏;RTU、光端机故障以及相应的电缆故障,将导致与之相连的所有底层设备无法与指挥室通信,可靠性差。鉴于有线传输技术在油田应用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随着油田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需要采用更为优越。而且随着我国各大油田都确立了“数字化油田”的目标,为了配合油田产能建设,提高产能的效率,能够时时监控油田井下情况,纷纷建立油田井下视频监控单元。然而将视频从井下传到地面上目前主要是用普通电缆或者是无线传输,但是由于油井下的环境相当复杂,使用普通电缆传输速率有限,同时成本较高,而无线传输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存在传输不稳定的问题,所以人们希望采用有线配合无线的方式解决传输速率有限且布线成本高的问题。但是,无线信号传输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油田视频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无线发射电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视频无线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油田视频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无线发射电路,视频信号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阻、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电阻和第一电感之间连接至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之间通过并联的第四电容和第二电感接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五电容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十三电阻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至射频天线,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的第七电阻和第六电容连接至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第七电阻和第六电容之间通过第七电容接地,第七电阻和第六电容之间通过第八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接地,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接地,第二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接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由第四电容和第二电感组成的LC振荡电路对视频信号中的干扰分量进行初步过滤,第一运放用来提供补偿增益,保证视频信号的强度稳定。经过LC振荡电路过滤的视频信号如果还包含个别的脉冲干扰分量,通过第二运放组成的滤波电路进行旁路过滤,从而提高了视频无线信号传输电路的抗干扰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图中:工N、视频信号输入端;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一电阻;R8、负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C7、第七电容;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A1、第一运放;A2、第二运放;ANT、射频天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视频信号输入端IN通过串联的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感L1之间连接至第一运放A的正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并联的第四电容C4和第二电感L2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射频天线ANT,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的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容C6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容C6之间通过第七电容C7接地,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容C6之间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地,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其中,第一电阻R1为120kΩ,第二电阻R2为80kΩ,第三电阻R3为55kΩ,第四电阻R4为150kΩ,第五电阻R5为100kΩ。第六电阻R6为120kΩ,第七电阻R7为55kΩ,第八电阻为60kΩ,第九电阻R9为210kΩ,第十电阻R10为30kΩ,第十一电阻R11为95kΩ,第十二电阻R12为110kΩ,第十三电阻R13为135kΩ。第一电容C1为230μF,第二电容C2为55μF,第三电容C3为90μF,第四电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用于油田视频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无线发射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油田视频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无线发射电路,其特征在于:视频信号输入端(IN)通过串联的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感(L1)之间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并联的第四电容(C4)和第二电感(L2)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射频天线(ANT),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的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容(C6)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容(C6)之间通过第七电容(C7)接地,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容(C6)之间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地,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油田视频传输系统的抗干扰无线发射电路,其特征在于:
视频信号输入端(IN)通过串联的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和第
二电阻(R2)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电阻(R1)和第一
电感(L1)之间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第一运放(A1)
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
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
(C2)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
第四电阻(R4)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三极管(Q1)
的发射极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
之间通过并联的第四电容(C4)和第二电感(L2)接地,第一三极管(Q1)
的基极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胜华李震东陶敏王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智屯达车载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