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73587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3 0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包括分配歧管Ⅰ和分配歧管Ⅱ,所述分配歧管Ⅰ包括固定端Ⅰ、氧化剂入口管路、冷却液入口管路和两个还原剂出口管路,所述分配歧管Ⅱ包括固定端Ⅱ、氧化剂出口管路、冷却液出口管路和还原剂入口管路,所述分配歧管Ⅰ的内外管壁具有喷砂层Ⅰ,所述喷砂层Ⅰ上设有绝缘涂层Ⅰ,所述分配歧管Ⅱ的内外管壁具有喷砂层Ⅱ,所述喷砂层Ⅱ上设有绝缘涂层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大管路与整车绝缘阻抗,降低燃料电池冷却液循环过程中离子浓度,维持冷却液电导率恒定,提高分配歧管的耐腐蚀性及耐高温高湿能力,在不降低分配歧管强度基础上,利用绝缘涂层使其自身绝缘,增加其耐腐蚀性,提高其寿命,减小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由连接在整车上的管路通过分配歧管向燃料电池电堆提供氧化剂、还原剂及冷却液来维持发动机正常运转。一方面,整车通过管路与燃料电池发动机连接,其绝缘阻抗必须满足相关要求,以保证燃料电池输出安全可靠;另一方面,冷却液会腐蚀连接管路、分配歧管等相关部件,从而产生金属离子,增加了冷却液导电率;除此之外,冷却液回路流经分配歧管时,会通过其向外散失部分热量,降低燃料电池电堆端部保温性能。目前,一般采用尼龙等非金属分配歧管来增大绝缘阻抗,降低离子浓度。但作为管路与电堆间的连接件,分配歧管须有较高强度。因此,常采用金属框架加固非金属歧管方式来满足其强度要求。这种方法占用空间较大,且大幅增加了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包括分配歧管Ⅰ和分配歧管Ⅱ,所述分配歧管Ⅰ包括固定端Ⅰ、氧化剂入口管路、冷却液入口管路和两个还原剂出口管路,所述固定端Ⅰ具有贯穿所述固定端Ⅰ前后端面的通腔Ⅰ和通腔Ⅱ,所述固定端Ⅰ前后端面分别设有凹槽,所述氧化剂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Ⅰ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Ⅰ连通,所述冷却液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Ⅱ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Ⅱ连通,所述还原剂出口管路穿过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凹槽连通,即一个所述还原剂出口管路与一个所述凹槽连通,另一个所述还原剂出口管路与另一个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分配歧管Ⅱ包括固定端Ⅱ、氧化剂出口管路、冷却液出口管路和还原剂入口管路,所述固定端Ⅱ具有贯穿所述固定端Ⅱ前后端面的通腔Ⅲ、通腔Ⅳ和通腔Ⅴ,所述氧化剂出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Ⅲ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Ⅲ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Ⅳ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Ⅳ连通,所述还原剂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Ⅴ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Ⅴ连通,所述通腔Ⅰ、所述通腔Ⅱ、所述通腔Ⅲ、所述通腔Ⅳ和所述通腔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燃料电池电堆连通,所述凹槽与所述凹槽的槽口相对的所述燃料电池电堆连通,即每个所述凹槽分别与其槽口相对的所述燃料电池电堆连通,所述分配歧管Ⅰ的内外管壁具有喷砂层Ⅰ,所述喷砂层Ⅰ上设有绝缘涂层Ⅰ,所述分配歧管Ⅱ的内外管壁具有喷砂层Ⅱ,所述喷砂层Ⅱ上设有绝缘涂层Ⅱ。所述分配歧管Ⅰ和所述分配歧管Ⅱ整体覆盖绝缘涂层,确保氧化剂、还原剂、冷却液与其管壁隔离。所述分配歧管Ⅰ和所述分配歧管Ⅱ的材质均为金属。所述绝缘涂层Ⅰ的厚度为0.08-0.1mm,所述绝缘涂层Ⅱ的厚度为0.08-0.1mm。所述固定端Ⅰ前后端面均设有连接法兰面Ⅰ,所述法兰面Ⅰ上设有与所述通腔Ⅰ、所述通腔Ⅱ和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孔,所述固定端Ⅱ前后端面均设有连接法兰面Ⅱ,所述法兰面Ⅱ上设有与所述通腔Ⅲ、所述通腔Ⅳ和所述通腔Ⅴ相匹配的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增大管路与整车绝缘阻抗,降低燃料电池冷却液循环过程中离子浓度,维持冷却液电导率恒定,减少冷却回路向分配歧管的热量散失,提高分配歧管的耐腐蚀性及耐高温高湿能力,进而提高燃料电池发动机使用寿命,在不降低分配歧管强度基础上,利用绝缘涂层使其自身绝缘,增加其耐腐蚀性,提高其寿命,减小占用空间。基于上述理由本技术可在燃料电池等领域广泛推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与一个燃料电池电堆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包括分配歧管Ⅰ1和分配歧管Ⅱ2,所述分配歧管Ⅰ1包括固定端Ⅰ11、氧化剂入口管路12、冷却液入口管路13和两个还原剂出口管路14,所述固定端Ⅰ具有贯穿所述固定端Ⅰ前后端面的通腔Ⅰ和通腔Ⅱ,所述固定端Ⅰ前后端面分别设有凹槽113,所述氧化剂入口管路12穿过所述通腔Ⅰ111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Ⅰ111连通,所述冷却液入口管路13穿过所述通腔Ⅱ112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Ⅱ112连通,所述还原剂出口管路14穿过所述凹槽113的侧壁与所述凹槽113连通,所述分配歧管Ⅱ2包括固定端Ⅱ21、氧化剂出口管路22、冷却液出口管路23和还原剂入口管路24,所述固定端Ⅱ21具有贯穿所述固定端Ⅱ21前后端面的通腔Ⅲ211、通腔Ⅳ212和通腔Ⅴ213,所述氧化剂出口管路22穿过所述通腔Ⅲ211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Ⅲ211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管路23穿过所述通腔Ⅳ212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Ⅳ212连通,所述还原剂入口管路24穿过所述通腔Ⅴ213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Ⅴ213连通,所述通腔Ⅰ111、所述通腔Ⅱ112、所述通腔Ⅲ211、所述通腔Ⅳ212和所述通腔Ⅴ2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燃料电池电堆3连通,所述凹槽113与所述凹槽113的槽口相对的所述燃料电池电堆3连通,所述分配歧管Ⅰ1的内外管壁具有喷砂层Ⅰ,所述喷砂层Ⅰ上设有绝缘涂层Ⅰ,所述分配歧管Ⅱ2的内外管壁具有喷砂层Ⅱ,所述喷砂层Ⅱ上设有绝缘涂层Ⅱ。所述分配歧管Ⅰ1和所述分配歧管Ⅱ2的材质均为金属。所述绝缘涂层Ⅰ的厚度为0.08-0.1mm,所述绝缘涂层Ⅱ的厚度为0.08-0.1mm。所述固定端Ⅰ11前后端面均设有连接法兰面Ⅰ114,所述法兰面Ⅰ114上设有与所述通腔Ⅰ111、所述通腔Ⅱ112和所述凹槽113相匹配的孔,所述固定端Ⅱ21前后端面均设有连接法兰面Ⅱ214,所述法兰面Ⅱ214上设有与所述通腔Ⅲ211、所述通腔Ⅳ212和所述通腔Ⅴ213相匹配的孔。所述燃料电池电堆3外设有电堆壳体,所述固定端Ⅰ11和所述固定端Ⅱ21分别通过所述法兰面Ⅰ114和所述法兰面Ⅱ214与所述燃料电池电堆3的一侧端板31连接,所述氧化剂入口管路12、所述冷却液入口管路13、所述还原剂出口管路14、所述氧化剂出口管路22、所述冷却液出口管路23和还原剂入口管路24的远离所述燃料电池电堆3的一端开口均朝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配歧管Ⅰ和分配歧管Ⅱ,所述分配歧管Ⅰ包括固定端Ⅰ、氧化剂入口管路、冷却液入口管路和两个还原剂出口管路,所述固定端Ⅰ具有贯穿所述固定端Ⅰ前后端面的通腔Ⅰ和通腔Ⅱ,所述固定端Ⅰ前后端面分别设有凹槽,所述氧化剂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Ⅰ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Ⅰ连通,所述冷却液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Ⅱ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Ⅱ连通,所述还原剂出口管路穿过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分配歧管Ⅱ包括固定端Ⅱ、氧化剂出口管路、冷却液出口管路和还原剂入口管路,所述固定端Ⅱ具有贯穿所述固定端Ⅱ前后端面的通腔Ⅲ、通腔Ⅳ和通腔Ⅴ,所述氧化剂出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Ⅲ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Ⅲ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Ⅳ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Ⅳ连通,所述还原剂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Ⅴ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Ⅴ连通,所述通腔Ⅰ、所述通腔Ⅱ、所述通腔Ⅲ、所述通腔Ⅳ和所述通腔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燃料电池电堆连通,所述凹槽与所述凹槽的槽口相对的所述燃料电池电堆连通,所述分配歧管Ⅰ的内外管壁具有喷砂层Ⅰ,所述喷砂层Ⅰ上设有绝缘涂层Ⅰ,所述分配歧管Ⅱ的内外管壁具有喷砂层Ⅱ,所述喷砂层Ⅱ上设有绝缘涂层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电池用歧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配歧管Ⅰ和分配歧管Ⅱ,
所述分配歧管Ⅰ包括固定端Ⅰ、氧化剂入口管路、冷却液入口管路和两个
还原剂出口管路,
所述固定端Ⅰ具有贯穿所述固定端Ⅰ前后端面的通腔Ⅰ和通腔Ⅱ,所述固
定端Ⅰ前后端面分别设有凹槽,
所述氧化剂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Ⅰ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Ⅰ连通,
所述冷却液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Ⅱ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Ⅱ连通,
所述还原剂出口管路穿过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凹槽连通,
所述分配歧管Ⅱ包括固定端Ⅱ、氧化剂出口管路、冷却液出口管路和还原
剂入口管路,
所述固定端Ⅱ具有贯穿所述固定端Ⅱ前后端面的通腔Ⅲ、通腔Ⅳ和通腔Ⅴ,
所述氧化剂出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Ⅲ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Ⅲ连通,
所述冷却液出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Ⅳ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Ⅳ连通,
所述还原剂入口管路穿过所述通腔Ⅴ的侧壁与所述通腔Ⅴ连通,
所述通腔Ⅰ、所述通腔Ⅱ、所述通腔Ⅲ、所述通腔Ⅳ和所述通腔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明丁鹏于长云李秋红杨秦泰胡景春
申请(专利权)人: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