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溪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70387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溪流,包括沟渠,沟渠底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固定网、下填料层和上填料层,生物带一端固定在固定网上,生物带另一端依次伸出下填料层和上填料层,下填料层内沿沟渠内的水流方向设置有片状生物填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污水净化能力强;广泛适用于点、面源污染截流治理以及污水深度处理;建设成本低;管理维护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溪流。适用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是修建污水处理厂,但是污水处理厂普遍建设、运营成本较高,且需要较为规整的建设用地和配套管网。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山区由于缺乏污水收集管网,对污水缺少有效的拦截,点、面源污染严重;许多已建的污水处理厂特别是乡镇、农村污水处理厂,由于经费不足、缺乏管理等各种原因也存在出水水质难以达标排放或是需要提标改造的问题,许多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也面临用地不足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针对我国污水处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一种能有效净化污水,广泛适用于点、面源污染截流治理以及污水深度处理的管理维护方便的人工溪流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人工溪流,能有效净化污水,广泛适用于点、面源污染截流治理以及污水深度处理,管理维护方便。本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人工溪流,包括沟渠,沟渠底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固定网、下填料层和上填料层,生物带一端固定在固定网上,生物带另一端依次伸出下填料层和上填料层,上填料层为粒径为20~30mm的砾石填料层,下填料层为粒径为25~50mm的砾石填料层,上填料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0cm,下填料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5cm,下填料层内沿沟渠内的水流方向设置有片状生物填料,片状生物填料为片状的聚丙烯纤维棉,生物带(3)的材质为玻璃纤维棉或陶瓷纤维棉或聚丙烯纤维棉。如上所述的片状生物填料的厚度小于等于5mm,片状生物填料与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45°,相邻片状生物填料的最小间距大于等于0.5mm。如上所述的固定网为聚乙烯绳网或尼龙绳网。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优点:1、生物带比表面积大,成本低,生物亲和性好,适合微生物附着生长;2、生物带通过底部固定网固定连接为一个整体,整体性好,不易被水流破冲走且更换方便;3、填料层能有效将固定网固定在人工溪流底部,整体稳定性好,本填料层具有较大比表面积,能和生物带共同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4、污水净化能力强,广泛适用于点、面源污染截流治理以及污水深度处理,管理维护方便。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断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固定网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上填料层和下填料层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固定网;2-填料层;3-生物带;4-沟渠;5-上填料层;6-下填料层;7-片状生物填料;8-土体;9-水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3,一种人工溪流,包括沟渠4,沟渠4底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固定网1、下填料层6和上填料层5,生物带3一端固定在固定网1上,生物带3另一端依次伸出下填料层6和上填料层5,上填料层5为粒径为20~30mm的砾石填料层,下填料层6为粒径为25~50mm的砾石填料层,上填料层5的厚度大于等于10cm,下填料层6的厚度大于等于15cm,下填料层6内沿沟渠4内的水流方向设置有片状生物填料7,片状生物填料7为片状的聚丙烯纤维棉,生物带3的材质为玻璃纤维棉或陶瓷纤维棉或聚丙烯纤维棉。片状生物填料7的厚度小于等于5mm,片状生物填料7与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45°,相邻片状生物填料7的最小间距大于等于0.5mm。固定网1为聚乙烯绳网或尼龙绳网。生物带3、下填料层6、上填料层5比表面积大,污水流经人工溪流,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能使生物带3、下填料层6、上填料层5、片状生物填料7上逐渐长出生物膜,上填料层5和下填料层6能保证片状生物填料7的稳定性,不会被水流冲出造成二次污染,水中污染物在生物膜的作用下逐渐被分解吸收,水体水质得到净化。片状生物填料有较好的生物亲和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下填料层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升填料层的净水能力,同时还能起到加筋的作用,提升填料层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生物带3的材质为玻璃纤维棉或陶瓷纤维棉或聚丙烯纤维棉,作为优选方案,玻璃纤维棉的单丝纤度≤1.8dtex,陶瓷纤维棉的单丝纤度≤1.8dtex,聚丙烯纤维棉的单丝纤度≤1.8dtex。生物带3底部绑扎在固定网上。实施例:2固定网1为聚乙烯绳网,固定网1的网孔孔径18mm×18mm。生物带3为聚丙烯纤维棉,聚丙烯纤维棉的单丝纤度≤1.8dtex,每条生物带3规格长×宽为60cm×5cm,3条生物带3结为一束,将结为一束的生物带3底部绑扎在固定网1上,生物带3的布置密度为16束/㎡。沟渠4的宽度为1.5m,深度为0.8m,长度为50m,水深0.5m。上填料层5为粒径为20~25mm的砾石填料层,厚度为10cm。下填料层6为粒径为25~50mm的砾石填料,厚度为15cm。片状生物填料7为片状的聚丙烯纤维棉,片状生物填料7的尺寸规格为:宽×高×厚=1.5m×0.15m×0.003m,片状生物填料7沿水流方向以45°夹角布置于下层填料6中,相邻两片生物填料7之间的最小间距为0.5m。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本技术的进水端位一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端,出水端水质比进水端水质明显改善。下表为采用本实施例运行水质监测结果:表1为实施例2运行水质监测结果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人工溪流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溪流,包括沟渠(4),其特征在于,沟渠(4)底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固定网(1)、下填料层(6)和上填料层(5),生物带(3)一端固定在固定网(1)上,生物带(3)另一端依次伸出下填料层(6)和上填料层(5),上填料层(5)为粒径为20~30mm的砾石填料层,下填料层(6)为粒径为25~50mm的砾石填料层,上填料层(5)的厚度大于等于10cm,下填料层(6)的厚度大于等于15cm,下填料层(6)内沿沟渠(4)内的水流方向设置有片状生物填料(7),片状生物填料(7)为片状的聚丙烯纤维棉,生物带(3)的材质为玻璃纤维棉或陶瓷纤维棉或聚丙烯纤维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溪流,包括沟渠(4),其特征在于,沟渠(4)底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固定网(1)、下填料层(6)和上填料层(5),生物带(3)一端固定在固定网(1)上,生物带(3)另一端依次伸出下填料层(6)和上填料层(5),上填料层(5)为粒径为20~30mm的砾石填料层,下填料层(6)为粒径为25~50mm的砾石填料层,上填料层(5)的厚度大于等于10cm,下填料层(6)的厚度大于等于15cm,下填料层(6)内沿沟渠(4)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晨钟刘志军胡昀周丽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