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94637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1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包括风系统和蓄冷装置;风系统包括左路送风管、右路送风管、回风管、风机、新风口、全热交换器和排风口,送风管的底布设置有送风口,回风管的底部设置有回风口;蓄冷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箱体,设置在箱体中部的蓄冷槽换热器,设置在箱体开口两端的进、出风口,以及设置在箱体周向上的注浆口和排液口;出风口通过风机与右路送风管相连通,左、右路送风管和回风管相连通;新风口、排风口以及进风口均与全热交换器相连通,且回风管与全热交换器和进风口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动态冰浆蓄冷技术与公交车线路短的特点相结合,从而能够降低公共交通的能源供给,提升公交车行驶过程的动力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冷领域,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的交通系统越来越发达,人们对交通工具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交车在大多数没有地铁的城市成为了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即使在有地铁的城市,由于地铁网络的限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公交线路。这些公交车每天消耗着大量的化石能源或者电力资源,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为了满足车内乘客的舒适度要求,多数公交车都配备了制冷系统,制冷系统的运转依靠公交车的发动机或者电机来驱动,是公交车输出能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着公交车的动力状况。因此一种能够替代传统蒸气压缩式汽车空调的新型供冷系统,将会大大改善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以及公交车的动力状况。冰蓄冷技术,是制冷系统利用电网低负荷期间的廉价电力如夜间电力,产生大量的冷量,通过载冷剂将制冷系统产生的冷量储存在水中,水通过相变结成冰或者冰浆来蓄冷。而在电价昂贵的电网高负荷期间如白天,将冰或则冰浆中的冷量释放出来供给用冷末端。从而减少电网高负荷期间对电力的需求,实现电力系统的“移峰填谷”综合利用,冰蓄冷是目前最可行的用户侧移峰填谷技术,其优势明显,具有极大的推广前景。动态冰浆蓄冷技术,是冰蓄冷技术中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形式。动态冰浆,又称流态冰,以其良好的热物理特性被广泛用于建筑空调、食品保鲜、医疗卫生等行业。动态冰浆蓄冷技术,是利用制冷系统产生流态冰来蓄冷,而不需要将蓄冷工质完全冻结,从而具有可流动的特性,由于制冷温度的提升,也极大的提高了制冷效率。此外,传统静态制冷过程中,水通过自然对流换热,冰层首先在换热壁面上形成,逐渐变厚,恶化传热,导致后续结冰困难。动态冰浆蓄冷形成的是冰粒与液体的混合物,制冷过程中的换热温差、流量等参数保持稳定,蓄冷效果好。目前,冰蓄冷技术虽然得到了大力开发,但是大多在建筑空调系统中被采用,以此来缓解夏季用电高峰期巨大的空调能耗。城市公交系统同样需要空调,也同样面临着高耗能的问题,将动态冰浆蓄冷技术与公交车结合,将会极大的节约能源与提升公交车的动力状况。公交车不同于其他类型汽车,属于固定线路的交通工具,在两个站点之间进行往返。因此,公交车枢纽站可以作为动态冰浆的制冷站,公交车每往返一趟,添加一次新的动态冰浆,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蓄冷槽的体积和重量,降低公交车运力。专利号201410454201.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轿车蓄冷提前制冷空调,该制冷空调采用冰块蓄冷,该制冷空调具有正常制冷系统和提前制冷系统,来实现轿车的常规制冷,也可以进行蓄冷以供驻车时供冷。该汽车制冷空调,结构复杂,占用汽车空间大,仍然使用汽车的动力输出进行蓄冷,并不能缓解能源消耗和改善汽车动力状况。同时,该制冷空调的提前制冷系统需要水泵驱动盐水溶液的持续循环,也增加了汽车的动力输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将动态冰浆蓄冷技术与公交车线路短的特点相结合,从而能够降低公共交通的能源供给,提升公交车行驶过程的动力特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包括风系统和蓄冷装置;其中,风系统设置在车体的顶部及后部,包括左路送风管、右路送风管、回风管、风机、新风口、全热交换器以及排风口,左路送风管的底部设置有左路送风口,右路送风管的底部设置有右路送风口,回风管的底部设置有回风口;蓄冷装置设置在车体的后部,包括两端开口的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蓄冷槽换热器,设置在箱体开口两端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设置在箱体周向上的注浆口和排液口;出风口通过风机与右路送风管相连通,右路送风管与左路送风管和回风管相连通;新风口、排风口以及进风口均与全热交换器相连通,且回风管与全热交换器和进风口相连通。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左路送风管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左路送风口,且多个左路送风口布置在车体顶层部分的左路送风管底部,并位于车体左侧座位的正上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右路送风管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右路送风口,且多个右路送风口布置在车体顶层部分的右路送风管底部,并位于车体右侧座位的正上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回风管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回风口,且多个回风口布置在车体顶层部分的回风管底部,并位于车体过道的正上方;在车体后部的回风管分为两路支管,一路支管连通全热交换器,另一路支管连通蓄冷装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全热交换器的上部连通回风管的一路支管,下部连通排风口,外侧连通新风口,内侧连通蓄冷装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进风口、出风口与蓄冷槽换热器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冷凝水管。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注浆口设置在箱体的顶部,排液口设置在箱体的底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蓄冷槽换热器整体结构为箱体,在进风口通向出风口的水平方向上,整齐排列着多层换热通孔,每个换热通孔的内壁上都分布着多排针翅,形成内针翅管,即换热通孔的内壁上布置有多排强化换热的金属针状凸起;工作时,蓄冷槽换热器内部填充蓄冷工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的左路送风管、右路送风管、回风管、全热交换器以及蓄冷装置的外部均包裹有绝热保温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采用动态冰浆蓄冷技术替代传统蒸气压缩式汽车空调制冷技术,夜间蓄冷,白天使用,实现电力系统的“移峰填谷”综合利用,还可以享受“峰谷电价”的优惠政策。该空调装置及风系统只有风机消耗公交车的动力输出,因此可以大幅度的减小公交车发动机或电机输出,即降低公交车的能源消耗,节能减排,降低尾气污染。公交车在超载、爬坡等运行状态下,仍然能够保持强劲的动力表现,驻车时,不需要发动机运行,仅依靠电机运行低功率的风机即可进行供冷。此外,新的公交车空调系统结构简单,与公交车自身设备联系少,降低了公交车的结构复杂程度,便于改装和制造。2)动态冰浆蓄冷技术相比于冰蓄冷技术,具有可流动性,换热效果好,蓄冷过程中不会因壁面结冰变厚而恶化传热。公交车在枢纽站填充蓄冷工质时,可以采用压力泵进行快速注入,流程简单,耗费时间短。公交车往返线路短,可在每次往返到达枢纽站时进行蓄冷工质的排放和填充,因而可以减小蓄冷装置的体积,相比于传统的汽车空调,公交车仅增加少量的负荷。3)蓄冷装置采用蓄冷槽换热器,不需要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系统和蓄冷装置(1);其中,风系统设置在车体(6)的顶部及后部,包括左路送风管(9)、右路送风管(7)、回风管(8)、风机(2)、新风口(3)、全热交换器(4)以及排风口(5),左路送风管(9)的底部设置有左路送风口(12),右路送风管(7)的底部设置有右路送风口(10),回风管(8)的底部设置有回风口(11);蓄冷装置(1)设置在车体(6)的后部,包括两端开口的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蓄冷槽换热器(14),设置在箱体开口两端的进风口(13)和出风口(16),以及设置在箱体周向上的注浆口(15)和排液口(18);出风口(16)通过风机(2)与右路送风管(7)相连通,右路送风管(7)与左路送风管(9)和回风管(8)相连通;新风口(3)、排风口(5)以及进风口(13)均与全热交换器(4)相连通,且回风管(8)与全热交换器(4)和进风口(13)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系统和蓄
冷装置(1);其中,
风系统设置在车体(6)的顶部及后部,包括左路送风管(9)、右路送风管
(7)、回风管(8)、风机(2)、新风口(3)、全热交换器(4)以及排风口(5),
左路送风管(9)的底部设置有左路送风口(12),右路送风管(7)的底部设置
有右路送风口(10),回风管(8)的底部设置有回风口(11);
蓄冷装置(1)设置在车体(6)的后部,包括两端开口的箱体,设置在箱
体内的蓄冷槽换热器(14),设置在箱体开口两端的进风口(13)和出风口(16),
以及设置在箱体周向上的注浆口(15)和排液口(18);
出风口(16)通过风机(2)与右路送风管(7)相连通,右路送风管(7)
与左路送风管(9)和回风管(8)相连通;
新风口(3)、排风口(5)以及进风口(13)均与全热交换器(4)相连通,
且回风管(8)与全热交换器(4)和进风口(1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左路送风管(9)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左路送风口(12),且多个左
路送风口(12)布置在车体(6)顶层部分的左路送风管(9)底部,并位于车
体(6)左侧座位的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冰浆蓄冷公交车空调供冷系统,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右路送风管(7)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右路送风口(10),且多个右
路送风口(10)布置在车体(6)顶层部分的右路送风管(7)底部,并位于车
体(6)右侧座位的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肖虎李杨张联英金立文孟祥兆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