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颜利彬专利>正文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38287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1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救济装置,属于建筑附属工程领域,包括轨道组,至少一个行走机构和至少一个起吊机构;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轨道,轨道并排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轨道沿隧道方向设置;行走机构包能够沿轨道方向运动,起吊机构与行走机构连接。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将隧道内事故发生车辆拖出隧道的装置,实现短时间疏通隧道,解决了隧道事故发生后隧道内长时间封堵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附属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隧道的数量快速增多,长度逐渐增长,尤其是特长隧道群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出现了20多座长度超过6kM的特长隧道。隧道在缩短行车距离,提高车速,保护环境诸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经济效应,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交通事故安全问题。由于环境的特殊性,隧道成为交通事故多发路段,一旦发生事故,隧道环境的特殊性导致短时间内即会造成交通堵塞,要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交通比较困难,比如,一起小车追尾事件,至少也要40分钟左右,若遇上大车追尾、撞墙、翻车等这些情况至少也要5小时左右才能疏通。目前所采用的清理事故现场方法比较有限,因为隧道环境特殊,空间有限,所以只能采取切割、拖拽等方式处理,遇到车辆严重损毁变形,要在较短时间内疏通,只能把车两头抬起,在车底放轮才能拖走,所耗时间相当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救济装置,以改善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隧道救济装置包括轨道组、至少一个行走机构和至少一个起吊机构;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轨道,轨道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轨道沿隧道方向设置;行走机构能够沿轨道方向运动,起吊机构与行走机构连接。“沿隧道方向”是指隧道的弯曲前进方向,即轨道与隧道匹配设置。行走机构能够沿着轨道方向移动到隧道内的任何位置处,设置于行走机构的起吊机构用于起吊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实际发生事故的时候,行走机构顺着轨道移动至事故车辆的上方,起吊机构吊起事故车辆,行走机构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移动至隧道外部,从而将事故车辆移出隧道。对于不同重量的车辆,行走机构和起吊机构可设置多个,分散车辆的重力,避免集中施力于隧道内侧,导致隧道坍塌事故的发生。驱动行走机构的动力机构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各种驱动方式即可实现。同理,行走机构和起吊机构除了本文件中提到的实现方式外,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实现方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采用该种救济装置,不仅起吊的时候省时省力,运输的过程更是顺畅无比,大大缩短了整个救援疏通过程所需的时间,与现有的拖拉救济方式相比,该救济装置能够真正有效地实现省时省力。进一步地,轨道组包括至少两条轨道,两条轨道并排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行走机构包括横梁,横梁设置于两条轨道且能够沿两条轨道运动,起吊机构与横梁连接。轨道组优选设置两条轨道,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滚动轮或者滑轮,滚动轮或者滑动轮分别设置于轨道内。起吊机构与横梁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活动连接时,起吊机构能够沿着横梁移动,能够将起吊机构准确移动至事故车辆的上方。进一步地,还包括两组位于隧道外部的运出轨道组,每组运出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延伸轨道,两组运出轨道组分别与轨道组的两端对接,运出轨道组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起吊机构将事故车辆起吊后,行走机构带动起吊机构和事故车辆移动至隧道外部,行走机构继续在运出轨道组上移动,将事故车辆运送至隧道外部的车辆存放处,等待后续的处理。运出轨道组能够将事故车辆直接运送车辆存放处,使整个事故的处理时间和程序又大大减少了,有效提高了隧道交通事故的处理效率。进一步地,轨道与隧道内侧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为弧形板,第二安装板贴合且固定于隧道内壁,第二安装板与轨道之间通过多根支撑杆连接。第二安装板为弧形板,与隧道内部相互匹配,一方面使隧道内壁受力均匀,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扩大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的原理来避免隧道内壁出现坍塌事故。进一步地,其中两条轨道均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安装板和位于第一安装板底部的滚轮管道,第一安装板为弧形板,第一安装板贴合且固定于隧道内壁,滚轮管道的中部设置有滚轮滑道,滚轮滑道的侧壁设置有滑道口,滚轮滑道内设置有滚轮,横梁穿过滑道口与滚轮连接。轨道安装于隧道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修建隧道的时候即连同轨道一起修建,一种是在隧道修建完成后,再将轨道安装于隧道。对于后一种方式,需要考虑到隧道的承受能力,若受力过于集中,很可能导致隧道坍塌,因此,在安装轨道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分散隧道的受力。第一安装板为弧形板,与隧道内壁相匹配,能够扩大隧道的受力面积,即减小了局部受力。滚轮管道设置于第一安装板的下方,便于安装的同时使第一安装板受力更加均匀。滚轮管道还能够尽量避免隧道内的灰尘进入滚轮管道内,保证滚轮滚动顺畅。横梁与滚轮转动连接,滚轮滚动前行带动横梁前行。进一步地,其中两条轨道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移动立柱,移动立柱的底部设置有轮子,移动立柱的顶部设置有“U”形槽,轨道的底部卡接于“U”形槽内。轨道设置于隧道内壁,移动立柱能够移入隧道或者移出隧道,正常情况下,移动立柱位于隧道的外部,避免妨碍车辆的正常行驶,若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时,将移动立柱移入隧道,支撑于隧道的底部,该种方式将隧道的承重转移至移动立柱上,隧道内壁几乎不承重,有效避免了隧道坍塌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滚轮组,滚轮组包括至少一个滚轮,滚轮组设置于轨道。横梁的两端设置滚轮组,滚轮组可以设置多个滚轮,多个滚轮并排设置,并排设置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各个滚轮的轴心线重合设置,此时需并排设置多条轨道,另一种是各个滚轮的轴心线均垂直于同一平面。两种方式都能够扩大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有效避免隧道内壁坍塌。进一步地,起吊机构为带有起吊组件的单轨小车,单轨小车设置于横梁。起吊组件用于起吊事故车辆。单轨小车能够沿着横梁来回移动,发生交通事故时,行走机构能够快速地移动至事故发生地点,起吊组件能够准确位于事故车辆的上方,便于起吊事故车辆。进一步地,行走机构设置多个,多个行走机构中的横梁之间通过连杆连接。设置多个行走机构,一方面,是针对事故车辆为体积庞大的车辆时,便于起吊大型车辆设计的,另一发面,设置多个行走机构,行走机构位于不同的轨道位置处,扩大轨道受力面积,进而扩大隧道内壁的受力面积,减小局部受力大小。进一步地,包括信号装置和控制装置,信号装置和控制装置设置于隧道内,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行走机构移动至事故发生处。为了便于操作控制,有效缩短事故处理的时间,事故发生信息由信号装置传递给控制装置,然后人为启动控制装置,行走机构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组、至少一个行走机构和至少一个起吊机构;所述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轨道,所述轨道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所述轨道沿隧道方向设置;所述行走机构能够沿所述轨道方向运动,所述起吊机构与所述行走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组、至少一个行
走机构和至少一个起吊机构;所述轨道组包括至少一条轨道,所述
轨道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所述轨道沿隧道方向设置;所述行走
机构能够沿所述轨道方向运动,所述起吊机构与所述行走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
道组包括至少两条轨道,两条所述轨道并排设置于隧道的内部顶壁;
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两条所述轨道且能够沿两
条所述轨道运动,所述起吊机构与所述横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组位于隧道外部的运出轨道组,每组所述运出轨道组包括至少一
条延伸轨道,两组所述运出轨道组分别与所述轨道组的两端对接,
所述运出轨道组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
道与隧道内侧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二安装板,
所述第二安装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二安装板贴合且固定于隧道内壁,
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轨道之间通过多根支撑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救济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两
条所述轨道均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第一安装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利彬
申请(专利权)人:颜利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