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933406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1 15: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车辆,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机油泵以及多个润滑部件,所述机油泵的吸油口通过吸油油路连通至油底壳、出油口通过进油油路连通至润滑部件,以能够将存储于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送至缸盖润滑件、缸体润滑件和曲轴轴颈等润滑部件,所述进油油路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并包括连通至缸盖润滑件和缸体润滑件的主油道以及连通至曲轴轴颈的第一辅助油道,以能够通过所述流量控制阀调节泵送至所述曲轴轴颈的润滑油流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润滑系统便于在需要时快速地在该第一辅助油道上建立油压,以及时地在曲轴轴颈的摩擦面上形成油膜,从而减轻磨损,减少发动机的功率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涉及具有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智能启停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迅猛的汽车环保技术之一,特别适用于走走停停的城市路况。智能启停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车辆停下时(如等待红灯时),自动关闭发动机;当需要继续行驶时(如松开制动踏板时),自动启动发动机,以避免发动机长时间怠速运转造成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研究表明,发动机智能启停技术在城市道路工况下能达到约15%的节油能力。然而,发动机的频繁启停使得曲轴轴颈(如连杆轴颈)与连杆轴瓦呈现不稳定的相对运动状态,且在每次初始启动时机油泵未能及时建压,因而加剧了零部件之间的磨损,缩短其使用寿命,并造成发动机的功率损失。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主要功用是在运动零件的摩擦表面形成油膜,以减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并减轻机件磨损。此外,发动机润滑系统还辅助地起到密封、冷却等作用。尤其是,随着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活塞组件的热负荷越来越高。为此,可以设置活塞冷却喷嘴,对活塞进行强制冷却。但是,由于发动机可能面临不同的工况,活塞所需的冷却能力也随之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以便于改善曲轴轴颈的磨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机油泵以及多个润滑部件,所述机油泵的吸油口通过吸油油路连通至所述油底壳、出油口通过进油油路连通至多个所述润滑部件,以能够将存储于所述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送至各个所述润滑部件,所述润滑部件包括缸盖润滑件、缸体润滑件和曲轴轴颈,所述进油油路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并包括连通至所述缸盖润滑件和所述缸体润滑件的主油道以及连通至所述曲轴轴颈的第一辅助油道,以能够通过所述流量控制阀调节泵送至所述曲轴轴颈的润滑油流量。进一步的,所述进油油路上设置有机油滤清器。进一步的,所述机油滤清器设置于所述进油油路的位于所述机油泵和所述流量控制阀之间的油路部分上。进一步的,各个所述润滑部件通过回油油路连通至所述油底壳。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用于冷却活塞的活塞冷却喷嘴,所述进油油路包括连通至所述活塞冷却喷嘴的第二辅助油道。进一步的,所述流量控制阀为旋转阀,所述进油油路通过所述流量控制阀分支形成所述主油道、所述第一辅助油道和所述第二辅助油道。进一步的,所述流量控制阀形成为使得通过所述第一辅助油道和所述第二辅助油道的润滑油流量之和与所述机油泵的工作流量成比例。进一步的,所述主油道和所述第二辅助油道上分别设置有机油冷却器,所述第一辅助油道直接连通至所述曲轴轴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设置有独立地连通至曲轴轴颈的第一辅助油道,并能够通过流量控制阀调节泵送至该曲轴轴颈的润滑油流量,便于在需要时(如智能启停过程中)快速地在该第一辅助油道上建立油压,以及时地在曲轴轴颈与连杆轴瓦、主轴瓦的摩擦面上形成油膜,从而减轻磨损,减少发动机的功率损失,延长了部件使用寿命。(2)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可以设置连通至活塞冷却喷嘴的第二辅助油道,并在该第二辅助油道上设置机油冷却器,以便于控制由活塞冷却喷嘴喷射的润滑油量和温度,根据发动机工况合理地调整其冷却能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以在曲轴上具有较小的磨损和较低的功率损失。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设置有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发动机润滑系统。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发动机的车辆。所述发动机和车辆与上述发动机润滑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油底壳,2-机油泵,3-润滑部件,31-缸盖润滑件,32-缸体润滑件,33-曲轴轴颈,4-吸油油路,5-进油油路,51-主油道,52-第一辅助油道,53-第二辅助油道,6-回油油路,7-流量控制阀,8-机油滤清器,9-活塞冷却喷嘴,10-机油冷却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油路”,是指润滑油的流通线路,其既可以为形成在如发动机机体内的孔状油道,也可以为由管路连接而成的通路。本技术所述“曲轴轴颈”包括用于安装至主轴承上的主轴颈和用于连接连杆大头的连杆轴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1、机油泵2以及缸盖润滑件31、缸体润滑件32和曲轴轴颈33等多种润滑部件3。典型地,所述缸盖润滑件31和缸体润滑件32可以包括凸轮轴轴颈、摇臂轴等。其中,机油泵2的吸油口通过吸油油路连通至油底壳1,出油口通过进油油路5连通至所述润滑部件3,从而,机油泵2能够将存储于油底壳1内的润滑油泵送至各个润滑部件3以对其摩擦面进行润滑。重要地,本技术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在进油油路5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7,并包括连通至缸盖润滑件31和缸体润滑件32的主油道51以及连通至曲轴轴颈33的第一辅助油道52,所述流量控制阀7设置为能够调节泵送至曲轴轴颈33的润滑油流量。例如,该流量控制阀7可以通过调节机油泵2与曲轴轴颈33之间的通流截面积而改变润滑油流量,或者,可以通过减少或增加输送至其他部位的润滑油流量而增加或减少泵送至曲轴轴颈33的润滑油流量等。由此,本技术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由于设置有独立地连通至曲轴轴颈33的第一辅助油道52,并能够通过流量控制阀7调节泵送至该曲轴轴颈33的润滑油流量,便于在需要时(如智能启停过程中)快速地在该第一辅助油道52上建立油压,以及时地在曲轴轴颈33与连杆轴瓦、主轴瓦的摩擦面上形成油膜,从而减轻磨损,减少发动机的功率损失,延长了部件使用寿命。该发动机润滑系统特别适于与智能启停技术配合使用。润滑油对各润滑部件3进行润滑后通常需要回流至油底壳1中,因此可以设置回油油路6,将各个润滑部件3连通至油底壳1。另外,可以在进油油路5上设置机油滤清器8,以避免油底壳1中的杂质(如润滑部件3磨损产生的铁屑)进入摩擦面而损坏油膜。典型地,该机油滤清器8可以设置于进油油路5的位于机油泵2和流量控制阀7之间的油路部分上,以避免上述杂质对流量控制阀7的阀芯与阀体之间的配合产生不良影响。继续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一种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满足活塞冷却要求,可以设置活塞冷却喷嘴9,机油泵2通过第二辅助油道53连通至该活塞冷却喷嘴9。由于对于多数缸盖润滑件31和缸体润滑件32而言,润滑油同时用于润滑和冷却作用;对于曲轴轴颈33而言,润滑油主要用于润滑;而对于活塞而言,活塞冷却喷嘴9喷射的润滑油主要用于冷却,因此,可以进一步地在第一辅助油道51和第二辅助油道52上分别设置机油冷却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1)、机油泵(2)以及多个润滑部件(3),所述机油泵(2)的吸油口通过吸油油路(4)连通至所述油底壳(1)、出油口通过进油油路(5)连通至多个所述润滑部件(3),以能够将存储于所述油底壳(1)内的润滑油泵送至各个所述润滑部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部件(3)包括缸盖润滑件(31)、缸体润滑件(32)和曲轴轴颈(33),所述进油油路(5)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7)并包括连通至所述缸盖润滑件(31)和所述缸体润滑件(32)的主油道(51)以及连通至所述曲轴轴颈(33)的第一辅助油道(52),以能够通过所述流量控制阀(7)调节泵送至所述曲轴轴颈(33)的润滑油流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1)、机油泵(2)以及多个润滑部件(3),所述机油泵(2)的吸油口通过吸油油路(4)连通至所述油底壳(1)、出油口通过进油油路(5)连通至多个所述润滑部件(3),以能够将存储于所述油底壳(1)内的润滑油泵送至各个所述润滑部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部件(3)包括缸盖润滑件(31)、缸体润滑件(32)和曲轴轴颈(33),所述进油油路(5)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7)并包括连通至所述缸盖润滑件(31)和所述缸体润滑件(32)的主油道(51)以及连通至所述曲轴轴颈(33)的第一辅助油道(52),以能够通过所述流量控制阀(7)调节泵送至所述曲轴轴颈(33)的润滑油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油路(5)上设置有机油滤清器(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滤清器(8)设置于所述进油油路(5)的位于所述机油泵(2)和所述流量控制阀(7)之间的油路部分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润滑部件(3)通过回油油路(6)连通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江涛杨晓勇李宇飞高峰胡广进申荣伟张士伟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