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28640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底板、至少一光源、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及一反射器。光源配置在反射底板上。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反射底板上并罩覆光源,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一顶面及连接于顶面的一侧面,其中侧面倾斜地朝向反射底板,且侧面与反射底板之间夹有一锐角α。反射器配置在反射底板上且位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侧面旁,其中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穿透顶面或侧面,或被顶面或侧面反射,其中穿出于侧面的部分光线被反射器反射而往远离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提供较佳光学品质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用于电子产品中提供显示功能的显示面板(displaypanel)已为设计者关注的焦点。显示面板的种类众多,而可依据电子产品的设计选用。其中,部分种类的显示面板本身不具有发光功能,而需在其下方配置背光模块(backlightmodule)提供光源,以达到显示功能。所述背光模块通常包括组装框架、光源以及平面光学调控板。依据光源与平面光学调控板的相对关系,背光模块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入式背光模块。以直下式背光模块为例,其将光源与平面光学调控板配置于组装框架内,其中光源位在平面光学调控板的下方,使其所发出的光线通过平面光学调控板的引导与调整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的传递方向或分布方式后射出背光模块外。然而,虽然背光模块中已有平面光学调控板来调整光线的传递方向或分布方式,但仍然会有些微亮暗分布不均的(mura)现象。因此,如何能够使背光模块能够发出亮度均匀的光线,一直是本领域所欲探讨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能够提供亮度较为均匀的光线。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反射底板、至少一光源、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及一反射器。光源配置在反射底板上。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反射底板上并罩覆光源,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一顶面及连接于顶面的一侧面,其中侧面倾斜地朝向反射底板,且>侧面与反射底板之间夹有一锐角α。反射器配置在反射底板上且位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侧面旁,其中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穿透顶面或侧面,或被顶面或侧面反射,其中穿出于侧面的部分光线被反射器反射而往远离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器与反射底板接触的一底角为锐角β,锐角α与锐角β之间的关系满足2*(90°-α)-15°≤β≤2*(90°-α)+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两个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反射器位在两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之间,反射器包括与反射底板接触的两底角,两底角的角度相同或是不同。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相对于反射底板的高度为h1,反射器相对于反射底板的高度为h2,h2≤h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相对于反射底板的高度为h1,反射器相对于反射底板的高度为h2,侧面与顶面的连接处对反射底板的正投影与反射器的最高点对反射底板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为D,反射器相对于反射底板的高度h2满足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两个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反射器位在两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之间,反射器与其中一个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之间的距离相同或是不同于反射器与另一个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之间的距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与反射器分别为长条状结构,且反射器的长度等于或是小于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长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器为一三角柱。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器的反射率介于60%至100%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器包括朝向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侧面的一表面,表面包括一反射涂层、一油墨层、一粗糙层或是多个孔洞。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光学膜层,位在反射底板、光源与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上方,反射器包括朝向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侧面的一表面,且反射器的表面倾斜地朝向该光学膜层。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藉由能够自行站立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反射底板上并罩覆光源,而不需利用额外的间隔件来支撑。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相连的顶面及侧面,侧面倾斜地朝向反射底板,侧面与反射底板之间夹有锐角α,反射器配置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侧面旁。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线会直接穿透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顶面的孔洞,一部分的光线在穿出侧面之后被反射底板与反射器反射而往远离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而使光线均匀分散而不会仅集中在光源处,有效地达到均匀背光的目的。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至图7分别是未具有反射器以及具有不同底角的反射器的背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实照图。图8是具有不同底角的反射器的背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的亮暗纹(mura)差异百分比的折线图。图9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及反射器的示意图。图10是图1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α、β:锐角D、x:距离h1、h2:高度100、200:背光模块110、210:反射底板120:光源130、230: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2:顶面134:侧面136:底面140、240:反射器142:表面150:光学膜层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背光模块100包括一反射底板110、至少一光源120、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一反射器140及一光学膜层150。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包括多个光源120、多个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与多个反射器140(绘示于图10),图1中仅示意性地撷取其中两个光源120、两个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及一反射器140的局部区域。如图1所示,光源120配置在反射底板110上。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或其他适当的光源。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配置在反射底板110上并罩覆光源120。在本实施例中,由图1来看,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包括一顶面132、连接于顶面132的两侧面134及分别连接两侧面134的两底面136。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底面136与反射底板110平行且连接于反射底板110。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侧面134倾斜地朝向反射底板110,两侧面134对称,且两侧面134与反射底板110之间分别夹有锐角α。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面132平行于反射底板110。当然,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形状并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也可以省略与反射底板110平行的两底面136,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顶面132也可以是不平行于反射底板110,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两侧面134也可以是不对称的,而与反射底板110之间夹有不同的角度。设计者可视需求调整立体光学调控结构130的...
背光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反射底板;至少一光源,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并罩覆该至少一光源,各该立体光学调控结构包括一顶面及连接于该顶面的一侧面,其中该侧面倾斜地朝向该反射底板,且该侧面与该反射底板之间夹有一锐角α;以及一反射器,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且位于该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该侧面旁,其中各该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穿透对应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该顶面或该侧面,或被该顶面或该侧面反射,其中穿出于该侧面的部分光线被该反射器反射而往远离该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1 TW 104141647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反射底板;
至少一光源,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
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并罩覆该至少一光源,各该立体光学
调控结构包括一顶面及连接于该顶面的一侧面,其中该侧面倾斜地朝向该反射底板,且该
侧面与该反射底板之间夹有一锐角α;以及
一反射器,配置在该反射底板上且位于该至少一立体光学调控结构的该侧面旁,其中
各该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穿透对应的立体光学调控结构该顶面或该侧面,或被该顶面或该侧
面反射,其中穿出于该侧面的部分光线被该反射器反射而往远离该反射底板的方向射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器与该反射底板接触的一底角为
锐角β,锐角α与锐角β之间的关系满足2*(90°-α)-15°≤β≤2*(90°-α)+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括两个该立体光学调控结
构,该反射器位在该两立体光学调控结构之间,该反射器包括与该反射底板接触的两底角,
该两底角的角度相同或是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侧面与该顶面的连接处相对于该反射
底板的高度为h1,该反射器相对于该反射底板的高度为h2,该侧面与该顶面的连接处对该
反射底板的正投影与该反射器的最高点对该反射底板的正投影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鐘炜竣马啟唐林苏逸薛芷苓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