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90792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8 23:22
一种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形成为细长形状的中空的框架部件以及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其与框架部件的对置的一对内面的一个内面进行接触;第二接触部,其与另一个内面进行接触;以及连结部,其将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连结在一起。狭缝形成在加强部件的至少第二接触部和连结部中,狭缝从所述另一个内面侧的端部朝着所述一个内面侧延伸,并且具有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一对内面互相对置的间隔的四分之一的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讨论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车体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08-24019描述了这样的结构:其中,加强部件内置于中空状的细长保险杠部件(中空框架部件)。然而,在以上已知的结构应用于由碳纤维加强塑料(CFRP)制成的保险杠部件或由铝合金制成的保险杠部件的情况下,保险杠部件在位于内置加强部件的端部处的部分处有可能断裂或者屈服。鉴于以上情况,在加强部件内置于中空框架部件中的车体框架结构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体框架结构,其中,抑制了框架部件的断裂或者屈服。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形成为细长形状的中空框架部件以及加强部件,加强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其与所述框架部件的对置的一对内面的一个内面进行接触;第二接触部,其与对置的所述一对内面的另一个内面进行接触;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结在一起。狭缝形成在加强部件的至少第二接触部和连结部中,狭缝从另一个内面侧的端部朝着一个内面侧延伸,并且具有大于或者等于一对内面互相对置的间隔的四分之一的深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体框架结构包括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被构造为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连结部。其中,第一接触部与框架部件的对置的一对内面的一个内面进行接触,并且第二接触部与对置的一对内面的另一个内面进行接触。连结部将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连结在一起。从而提高了车体框架结构相对于在一对内面彼此对置的方向上作用的压力的强度。狭缝形成在加强部件的至少第二接触部和连结部中,狭缝从另一个内面侧的端部朝着一个内面侧延伸,并且具有大于或者等于一对内面互相对置的间隔的四分之一的深度。以这种方式,从另一个内面侧上的端部朝着一个内面侧延伸的狭缝形成在加强部件中,使得相比于不形成狭缝的情况,在形成狭缝的部分处的车体框架结构的弯曲刚度下降。从而能够不仅在框架部件中的加强部件的端部处,还能够在框架部件的狭缝形成在加强部件中的部分处,分散框架部件上的应变。结果,当载荷在一对内面互相对置的方向上输入到框架部件,并且框架部件经受弯曲变形时,在维持了车体框架结构相对于在一对内面互相对置的方向上的压力的强度的同时,抑制了框架部件的断裂或者屈服。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体框架结构中,加强所述框架部件是装接到一对前后方向部件的前端的保险杠加强部,该保险杠加强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前后方向部件在车辆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加强部件包括:一对加强部件,其设置为使得在每个所述加强部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面对车辆前方,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面对车辆后方,并且每个所述加强部件都包括这样的部分:其存在于所述保险杠加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中的一端部处,并且面朝各个所述前后方向部件的前端。所述狭缝形成为比面朝所述前后方向部件的前端的各个所述部分更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体框架结构中,一对加强部件分别包括这样的部分:其存在于保险杠加强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两端部中的一端部处,并且面朝各自的前后方向部件的前端。每个加强部件都设置有面向车辆前方的第一接触部和面向车辆后方的第二接触部。从而,例如,在车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能够在保险杠加强部的两端处抑制保险杠加强部的截面皱缩,并且能够将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到各个前后方向部件。在车体框架结构中,加强部件的狭缝定位为比面朝前后方向部件的各个前端的部分更加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从而,例如,在车辆侧面碰撞并且保险杠加强部弯曲的情况下,能够不仅在保险杠加强部的加强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处,而且在保险杠加强部的设置了狭缝的部分处,分散在保险杠加强部中出现的应变,从而抑制保险杠加强部断裂或者屈服。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体框架结构能够抑制车体框架结构的中空框架部件的断裂或者屈服,在该车体框架结构中,加强部件内置于框架部件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体框架结构能够抑制保险杠加强部断裂或者屈服,并且能够有效地将碰撞载荷朝着前后方向部件传递。附图说明图1是图示出框架部件的局部剖面的透视图,并且图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框架结构的整体构造。图2是图示出图1的加强部件的放大透视图。图3是图1的车辆框架结构的放大截图,其图示了已经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处沿着水平方向剖开框架部件的状态。图4A和4B图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体框架结构的弯曲变形;图4A图示了在凹变形状态下框架部件的前面侧,并且图4B图示了在凹变形状态下框架部件的后面侧。图5是图示出设置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体框架结构的加强部件的放大透视图。图6A至6C图示出在应用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车体框架结构的保险杠加强部的偏碰撞期间的变形的顺次状态。参考标记列表S1车体框架结构12框架部件20前面(对置的一对内面之中的一个内面)22后面(对置的一对内面之中的另一个内面)14加强部件14F第一接触部14R第二接触部14M连结部16狭缝S2车体框架部件34加强部件34F第一接触部34R第二接触部34M连结部S3车体框架结构40保险杠加强部40A框架面对部(面对前后方向部件的前端的部分)42碰撞盒(前后方向部件)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以下参考图1至4B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注意,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描述框架部件12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情况。在每个附图中,箭头UP表示向上方向,箭头FR表示向前方向,箭头RH表示向右方向,箭头LH表示向左方向。整体构造图1图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体框架结构S1。如图1所示,车体框架结构S1包括中空框架部件12和加强部件14,该加强部件14设置于框架部件12的内部。框架部件12和加强部件14两者的材料均为碳纤维加强塑料(后文中称为“CFRP”)。框架部件框架部件12是细长的部件,其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轮廓,并且包括内部空间。图3图示了已经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处沿着水平方向剖开框架部件12的状态。如图3所示,框架部件12的内部前面20(一个内面)和内部后面22(另一个内面)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对置。在加强部件14的以下说明中,向前方向侧称为前面20侧,并且向后方向侧称为后面22侧。加强部件如图1所示,在框架部件12的长度方向上两端部处,加强部件14设置在框架部件12的内部处。图2图示了放大的加强部件14。如图2所示,每个加强部件14都具有所谓的帽状。即,每个加强部件14都包括:板状第一接触部14F,其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一对板状连结部14M,其分别设置为从第一接触部14F的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朝着后侧延伸,并且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及一对板状第二接触部14R,其设置为分别从一对连结部14M的各个后侧端部朝着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延伸,并且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3所示,第一接触部14F(其前侧上的面)与框架部件12的内部前面20进行接触。第二接触部14R(其后侧上的面)与框架部件12的内部后面22进行接触。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框架部件12与加强部件14利用振动焊接结合。此外,狭缝16形成在加强部件14中。狭缝16从后面22侧上的端部朝着内部前面20侧形成在加强部件14中。即,狭缝16的基端16A形成在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体框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框架结构(S 1、S2、S3),包括:中空框架部件(12),该中空框架部件形成为细长形状;以及加强部件(14、34),该加强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14F、34F),该第一接触部与所述框架部件(12)的对置的一对内面(20、22)的一个内面(20)进行接触;第二接触部(14R、34R),该第二接触部与所述一对内面(20、22)的另一个内面(22)进行接触;以及连结部(14M、34M),该连结部将所述第一接触部(14F、34F)与所述第二接触部(14R、34R)连结在一起,所述车体框架结构(S 1、S2、S3)包括狭缝(16),该狭缝(16)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件(14、34)的至少所述第二接触部(14R、34R)和所述连结部(14M、34M)中,该狭缝从所述另一个内面(22)侧上的端部朝着所述一个内面(20)侧延伸,并且具有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一对内面(20、22)互相对置的间隔的四分之一的深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14 JP 2015-1806331.一种车体框架结构(S1、S2、S3),包括:中空框架部件(12),该中空框架部件形成为细长形状;以及加强部件(14、34),该加强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14F、34F),该第一接触部与所述框架部件(12)的对置的一对内面(20、22)的一个内面(20)进行接触;第二接触部(14R、34R),该第二接触部与所述一对内面(20、22)的另一个内面(22)进行接触;以及连结部(14M、34M),该连结部将所述第一接触部(14F、34F)与所述第二接触部(14R、34R)连结在一起,所述车体框架结构(S1、S2、S3)包括狭缝(16),该狭缝(16)形成在所述加强部件(14、34)的至少所述第二接触部(14R、34R)和所述连结部(14M、34M)中,该狭缝从所述另一个内面(22)侧上的端部朝着所述一个内面(20)侧延伸,并且具有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一对内面(20、22)互相对置的间隔的四分之一的深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框架结构(S3),其中,所述框架部件(12)是装接到一对前后方向部件(42)的前端的保险杠加强部(40),该保险杠加强部(4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前后方向部件(42)在车辆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加强部件(14、34)包括:一对加强部件(14、34),该一对加强部件设置为使得在每个所述加强部件(14、34)中,所述第一接触部(14F、34F)面对车辆前方,并且所述第二接触部(14R、34R)面对车辆后方,并且每个所述加强部件(14、34)都包括部分(40A),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田树德北方慎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