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80463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4 03:12
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电池控制模块、单片机供电模块、LED指示模块、LED指示模块、第一电源点(HCC)、第二电源点(TCC)、第三电源点(Vmcu)、第四电源点(VCC)、地点(GND)。本发明专利技术成本低廉、应用灵活、使用寿命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响应快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设备,具体一种移动电源、设备。技术背景现有移动电源在充电的同时放电的话,电源输出点与输入点之间存在直接通路,当电源输入点电压因为电学故障而突然提升时,输出点的电压可能会一起提高,这造成了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产生电击。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移动电源、设备,具体解决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电池控制模块、单片机供电模块、LED指示模块、LED指示模块、第一电源点(HCC)、第二电源点(TCC)、第三电源点(Vmcu)、第四电源点(VCC)、地点(GND);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U2)、第九号电容(C9)、第十号电容(C10);控制单元中:第九号电容(C9)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电源脚相连,第九号电容(C9)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2)的接地脚相连;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九号电容(C9)并联,第十号电容(C10)的作用是滤波,第九号电容(C9)的作用也是滤波;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电源脚与第三电源点(Vmcu)相连;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接地脚与地点(GND)相连;电池控制模块包括电源接口(P2)、第一电源点(HCC)、地点(GND)、第一号开关管(Q1)、第四号开关管(Q4)、第二号光耦(Q2)、第三号光耦(Q3)、第三号二极管(D3)、第一号电阻(R1)、第二号电阻(R2)、第三号电阻(R3)、第四号电阻(R4)、第一号电容(C1)、第二号电容(C2)、第三号电容(C3)、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一号稳压模块(U1)、蓄电池(BT1);电池控制模块中:电源接口(P2)具有第一脚、第二脚,电源接口(P2)的第一脚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电源接口(P2)的第二脚与地点(GND)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开关管(Q1)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端,当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低电平时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导通,当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截断;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开关管(Q4)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端,当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为低电平时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截断,当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导通;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稳压模块(U1)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接地端;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蓄电池(BT1)的正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与第四号二极管(D4)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一号电容的另一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电容(C2)与第一号电容(C1)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出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的输入端相连,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与第三号光耦(Q3)的受光侧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电容(C3)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管(U1)的输入端相连,第三号电容(C3)的另一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与第三号电容(C3)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接地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五号电容(C5)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输出端相连,第五号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接地脚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六号电容(C6)与第五号电容(C5)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正极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负极经由第一号电阻(R1)连接到蓄电池(BT1)的负极,第二号光耦(Q2)的发光侧的负极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光耦(Q3)的受光侧的负极经由第二号电阻(R2)连接到蓄电池(BT1)的负极,第三号光耦(Q3)的发光侧的负极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光耦(Q2)的发光侧的正极与第三号光耦(Q3)的发光侧的正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的第二号光耦(Q2)的发光侧的正极经由第四号电阻(R4)连接到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一个能够发出PWM信号的IO脚上,由于第一号开关管(Q1)、第四号开关管(Q4)的开关状态为互斥的,所以蓄电池(BT1)充电、放电在时间顺序上是错开分时的,也就是说第四电源点(VCC)放电时,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是截止关闭的,可以有效的防止触电事故,但是对于用户的主观感觉而言,蓄电池(BT1)的充放电是同时进行,用户使用第四电源点(VCC)输出的电能时间段内,蓄电池(BT1)也在充电;电池控制模块的蓄电池(BT1)的负极与地点(GND)相连;电池控制模块的第一号稳压模块的输出端与第四电源点(VCC)相连,第四电源点(VCC)为用电器比如手机的用电接口;单片机供电模块包括第七号二极管(D7)、第十号二极管(D10)、第三号稳压模块(U3)、第十八号电容(C18)、第十九号电容(C19);单片机供电模块中:第十八号电容(C18)的一端与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输入端相连,第十八号电容(C18)的另一端与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接地端相连,第十八号电容(C18)的作用是滤波;单片机供电模块中:第七号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输出端相连,第七号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输入端相连;单片机供电模块中:第十九号电容(C19)与第十八号电容(C18)并联;单片机供电模块中:第三号稳压模块(U3)的输出端与第十号二极管(D10)的正极相连;单片机供电模块的第十号二极管(D10)的负极与第三号电源点相连;单片机供电模块用于为控制单元的单片机提供电能;LED指示模块包括第四十一号电阻(R41)、第四十二号电阻(R42)、第四十一号发光二极管(D41)、第四十二号发光二极管(D42);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十一号发光二极管(D41)的负极与地点(GND)相连;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十二号发光二极管(D42)的负极与地点(GND)相连;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十一号发光二极管(D41)的的正极经由第四十一号电阻(R41)连接到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IO脚;LED指示模块的第四十二号发光二极管(D42)的的正极经由第四十二号电阻(R42)连接到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IO脚;
技术实现思路
2、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的单片机的型号为STM8S103。
技术实现思路
3、如
技术实现思路
1所述的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电池控制模块的蓄电池(BT1)为18650型锂电池。技术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移动电源、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电池控制模块、单片机供电模块、LED指示模块、LED指示模块、第一电源点(HCC)、第二电源点(TCC)、第三电源点(Vmcu)、第四电源点(VCC)、地点(GND);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U2)、第九号电容(C9)、第十号电容(C10);控制单元中:第九号电容(C9)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电源脚相连,第九号电容(C9)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2)的接地脚相连;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九号电容(C9)并联,第十号电容(C10)的作用是滤波,第九号电容(C9)的作用也是滤波;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电源脚与第三电源点(Vmcu)相连;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接地脚与地点(GND)相连;电池控制模块包括电源接口(P2)、第一电源点(HCC)、地点(GND)、第一号开关管(Q1)、第四号开关管(Q4)、第二号光耦(Q2)、第三号光耦(Q3)、第三号二极管(D3)、第一号电阻(R1)、第二号电阻(R2)、第三号电阻(R3)、第四号电阻(R4)、第一号电容(C1)、第二号电容(C2)、第三号电容(C3)、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一号稳压模块(U1)、蓄电池(BT1);电池控制模块中:电源接口(P2)具有第一脚、第二脚,电源接口(P2)的第一脚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电源接口(P2)的第二脚与地点(GND)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开关管(Q1)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端,当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低电平时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导通,当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截断;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开关管(Q4)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端,当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为低电平时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截断,当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导通;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稳压模块(U1)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接地端;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蓄电池(BT1)的正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与第四号二极管(D4)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一号电容的另一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电容(C2)与第一号电容(C1)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出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的输入端相连,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与第三号光耦(Q3)的受光侧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电容(C3)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管(U1)的输入端相连,第三号电容(C3)的另一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与第三号电容(C3)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接地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五号电容(C5)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输出端相连,第五号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接地脚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六号电容(C6)与第五号电容(C5)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正极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负极经由第一号电阻(R1)连接到蓄电池(BT1)的负极,第二号光耦(Q2)的发光侧的负极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光耦(Q3)的受光侧的负极经由第二号电阻(R2)连接到蓄电池(BT1)的负极,第三号光耦(Q3)的发光侧的负极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光耦(Q2)的发光侧的正极与第三号光耦(Q3)的发光侧的正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的第二号光耦(Q2)的发光侧的正极经由第四号电阻(R4)连接到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一个能够发出PWM信号的IO脚上,由于第一号开关管(Q1)、第四号开关管(Q4)的开关状态为互斥的,所以蓄电池(BT1)充电、放电在时间顺序上是错开分时的,也就是说第四电源点(VCC)放电时,第一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是截止关闭的,可以有效的防止触电事故,但是对于用户的主观感觉而言,蓄电池(BT1)的充放电是同时进行,用户使用第四电源点(VCC)输出的电能时间段内,蓄电池(B...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电池控制模块、单片机供电模块、LED指示模块、LED指示模块、第一电源点(HCC)、第二电源点(TCC)、第三电源点(Vmcu)、第四电源点(VCC)、地点(GND);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U2)、第九号电容(C9)、第十号电容(C10);控制单元中:第九号电容(C9)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电源脚相连,第九号电容(C9)的另一端与单片机(U2)的接地脚相连;控制单元中:第十号电容(C10)与第九号电容(C9)并联,第十号电容(C10)的作用是滤波,第九号电容(C9)的作用也是滤波;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电源脚与第三电源点(Vmcu)相连;控制单元的单片机(U2)的接地脚与地点(GND)相连;电池控制模块包括电源接口(P2)、第一电源点(HCC)、地点(GND)、第一号开关管(Q1)、第四号开关管(Q4)、第二号光耦(Q2)、第三号光耦(Q3)、第三号二极管(D3)、第一号电阻(R1)、第二号电阻(R2)、第三号电阻(R3)、第四号电阻(R4)、第一号电容(C1)、第二号电容(C2)、第三号电容(C3)、第四号电容(C4)、第五号电容(C5)、第六号电容(C6)、第一号稳压模块(U1)、蓄电池(BT1);电池控制模块中:电源接口(P2)具有第一脚、第二脚,电源接口(P2)的第一脚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电源接口(P2)的第二脚与地点(GND)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开关管(Q1)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端,当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低电平时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导通,当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截断;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开关管(Q4)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控制端,当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为低电平时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截断,当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特性为导通;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稳压模块(U1)具有输入端、输出端、接地端;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入端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第一号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第一号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蓄电池(BT1)的正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电阻(R3)与第四号二极管(D4)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一号电容的另一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电容(C2)与第一号电容(C1)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入端与第三号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四号开关管(Q4)的输出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的输入端相连,第四号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与第三号光耦(Q3)的受光侧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三号电容(C3)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管(U1)的输入端相连,第三号电容(C3)的另一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四号电容(C4)与第三号电容(C3)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接地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五号电容(C5)的一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输出端相连,第五号电容(C5)的另一端与第一号稳压模块(U1)的接地脚相连;电池控制模块中:第六号电容(C6)与第五号电容(C5)并联;电池控制模块中: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正极与第一电源点(HCC)相连,第二号光耦(Q2)的受光侧的负极经由第一号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超越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