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弥散透气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59789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9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复合式弥散透气砖,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弥散透气部分(2)和狭缝透气部分(3),壳体(1)具有大头端(10)和小头端(11);狭缝透气部分(3)的底部设置有气室(4),该气室(4)位于所述大头端(10);弥散透气部分(2)包括弥散透气芯体(20),该弥散透气芯体(20)内部均布设置有相互贯通的微气孔(21);狭缝芯体(30)包括透气狭缝层(301)和若干透气狭缝(302);气室(4)与所述透气狭缝(302)及微气孔(21)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新性地弥散式透气砖和狭缝式透气砖进行功能结合,克服了技术偏见,提高了弥散式透气砖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冶金精炼用钢包透气砖,尤其涉及一种将弥散透气部分和狭缝透气部分相结合的复合式弥散透气砖
技术介绍
透气砖作为钢铁冶炼工艺中重要的供气原件,在现代冶炼工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品种钢和洁净钢的冶炼上,通过透气砖向钢液中吹入惰性气体,起到搅拌钢水的作用,使钢水中的夹杂物上浮、温度和成份均匀,是提高钢材品质必不可少的关键手段。授权公告号为CN205057030U的中国专利,专利名称为一种大通气量复合弥散透气砖,其包括尾管与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的砖体,所述砖体包括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的壳体、底板和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的弥散透气芯体,所述弥散透气芯体的大头端设有气室;该技术使用寿命长、透气量大且吹通率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述的复合弥散透气砖基本均采用机压成型,无法在弥散层内部设置报警装置,而且弥散透气层的热态强度要远低于狭缝透气层,故使用安全性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复合式的弥散透气砖,该砖体结合了弥散式透气砖和狭缝式透气砖的优点,能够满足弥散透气的同时,其安全性能能够保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弥散透气砖,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弥散透气部分和狭缝透气部分,所述弥散透气部分与所述狭缝透气部分上下设置;所述壳体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所述狭缝透气部分的底部设置有气室,该气室位于所述大头端;所述弥散透气部分包括弥散透气芯体,该弥散透气芯体内部均布设置有相互贯通的微气孔;所述狭缝透气部分包括狭缝芯体,所述狭缝芯体包括透气狭缝层和若干透气狭缝;所述气室与所述透气狭缝及所述微气孔相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狭缝透气部分的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弥散透气部分的一端伸入至所述凹槽内与所述狭缝透气部分连接。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还包括耐火保护层,该耐火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弥散透气部分及所述狭缝透气部分之间。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气狭缝的进气端与所述气室导通连接,所述微气孔的进气端与所述透气狭缝的出气端导通连接,所述微气孔的出气端与所述小头端的外部空间气体导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弥散透气部分和狭缝透气部分体积占砖体体积的百分比大于或等于5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气室高度为5-18mm。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弥散透气芯体为圆柱状芯体。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狭缝芯体为圆柱状芯体。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耐火保护层的厚度为10-50mm。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弥散透气芯体和所述狭缝芯体的工作长度值比为1.2:1-3: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方案创新性地想到将弥散式透气砖和狭缝式透气砖进行有效地结合以克服二者在独立使用过程中的缺点,且将二者的优点进行合并,使二者的性能得到相互促进,增强其使用效果。即采用复合式结构既达到了弥散透气的目的,又充分发挥了狭缝式透气在使用安全性上的优势。(2)、当透气砖在使用后期,其弥散层消耗殆尽,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狭缝透气结构,提示透气砖已经到达使用寿命,必须立即下线更换,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大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3)、本技术方案的弥散透气部分以内部弥散分布的微气孔作为气体导流通道,由于孔径较小且弥散部分,从设计上避免了钢液和钢渣的渗透,吹通率高本技术方案中的狭缝透气部分能够阻止钢水在狭缝中渗透并降低透气砖整体热应力,提高了透气砖狭缝堵塞和横向断砖风险。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气体首先经过狭缝透气部分的狭缝后再进入至弥散透气部分的微气孔内,最终进入至砖体小头端的外部空间内实施吹气工作;经过狭缝式气流的分割后再经微气孔进行气体分散处理,较单独采用狭缝式进行气体分散及单独采用弥散式进行气体分散效果均好;专利技术人认为,狭缝可将气流进行有效的导向梳理,将气流进行稳定处理;经稳定处理后的气流再进入微气孔内向外进行传播,可想而知经稳定后的气流能够快速稳定的进入弥散部分,从而提高气流的均匀性,有利于气体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创新性地弥散式透气砖和狭缝式透气砖进行功能结合,克服了技术偏见,提高了弥散式透气砖的使用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复合式弥散透气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复合弥散透气砖其弥散透气部分的工作表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复合弥散透气砖其狭缝透气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复合弥散透气砖其狭缝透气部分的工作表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实施例一本技术的第一个核心是公开一种复合式弥散透气砖,以提高透气砖的使用性能,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
技术实现思路
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一种复合式弥散透气砖,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弥散透气部分2和狭缝透气部分3,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与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上下设置;所述壳体1具有大头端10和小头端11;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的底部设置有气室4,该气室4位于所述大头端10;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包括弥散透气芯体20,该弥散透气芯体20内部均布设置有相互贯通的微气孔21;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包括狭缝芯体30,所述狭缝芯体30包括透气狭缝层301和若干透气狭缝302;所述气室4与所述透气狭缝302及所述微气孔21相通。如图2所示,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的顶端设置有凹槽31,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的一端伸入至所述凹槽31内与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耐火保护层5,该耐火保护层5设置在所述壳体1与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及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之间。工作时,所述导气管5将惰性气体进入至所述气室4内,所述透气狭缝302的进气端与所述气室4导通连接,所述微气孔21的进气端与所述透气狭缝302的出气端导通连接,所述微气孔21的出气端与所述小头端的外部空间气体导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保证其强度和使用效果,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和狭缝透气部分3体积占砖体体积的百分比大于或等于50%。当然,所述气室4高度为5-18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弥散透气芯体20为方形状芯体;所述狭缝芯体30为圆柱状芯体。当然在此并不限制其上芯体的形状和外形,在此仅仅提供了一种圆柱形的弥散透气芯体和狭缝芯体。根据实际的工况需求,所述耐火保护层5的厚度为10-50mm,可在该范围内进行任一的选择和调整。与此同时,所述弥散透气芯体20和所述狭缝芯体30的工作长度值比为1.2:1-3:1;根据实际的需求可在该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选择。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均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选择不同的材质及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1包括围绕设置在所述狭缝透气部分和弥散透气部分的壳体部分,也包括设置在所述狭缝透气部分底部的壳体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复合式弥散透气砖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弥散透气砖,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弥散透气部分(2)和狭缝透气部分(3),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与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上下设置;所述壳体(1)具有大头端(10)和小头端(11);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的底部设置有气室(4),该气室(4)位于所述大头端(10);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包括弥散透气芯体(20),该弥散透气芯体(20)内部均布设置有相互贯通的微气孔(21);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包括狭缝芯体(30),所述狭缝芯体(30)包括透气狭缝层(301)和若干透气狭缝(302);所述气室(4)与所述透气狭缝(302)及所述微气孔(21)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弥散透气砖,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弥散透气部分(2)和狭缝透气部分(3),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与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上下设置;所述壳体(1)具有大头端(10)和小头端(11);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的底部设置有气室(4),该气室(4)位于所述大头端(10);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包括弥散透气芯体(20),该弥散透气芯体(20)内部均布设置有相互贯通的微气孔(21);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包括狭缝芯体(30),所述狭缝芯体(30)包括透气狭缝层(301)和若干透气狭缝(302);所述气室(4)与所述透气狭缝(302)及所述微气孔(21)相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弥散透气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的顶端设置有凹槽(31),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的一端伸入至所述凹槽(31)内与所述狭缝透气部分(3)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弥散透气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耐火保护层(5),该耐火保护层(5)设置在所述壳体(1)与所述弥散透气部分(2)及所述狭缝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朱雪峰姚靓田政权
申请(专利权)人:长兴科特碳化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