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源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49064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7 22:53
直流电源切换电路,属于电路控制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电源切换电路判定切换条件过于单一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单片机、触发芯片、电阻R1~R4、PMOS晶体管P1、电容C1、二极管RD1和RD2;单片机接收外部输入的判定条件输入信号,单片机的指令输出端通过RD1连接触发芯片的第5管脚;触发芯片的第6管脚接地;触发芯片的第1管脚和第2管脚连接,触发芯片的第3管脚连接+24V电源;触发芯片的4脚同时连接R1、R2、R3的一端,R1的另一端连接+24V电源;R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C1的一端和P1的栅极,P1的源极连接+24V电源,P1的漏极通过RD2连接+12V电源,并作为切换电路正极输出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路控制领域。
技术介绍
现有的直流电源切换电路如图1所示,12V、24V两种直流电源的切换电路,该切换电路受硬件电路设计影响,判定切换条件过于单一,且不利于以后对切换条件的增加或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电源切换电路判定切换条件过于单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直流电源切换电路。本专利技术所述直流电源切换电路,它包括单片机、触发芯片、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PMOS晶体管P1、电容C1、二极管RD1和二极管RD2;触发芯片包括PNP三极管VT1、NPN三极管VT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PNP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作为触发芯片的第4管脚引出端,PNP三极管VT1的基极同时连接电阻R4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作为触发芯片的第2管脚引出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并作为触发芯片的第3管脚引出端;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作为触发芯片的第1管脚引出端,NPN三极管VT2的基极同时连接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作为触发芯片的第5管脚引出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NPN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并作为触发芯片的第6管脚引出端;单片机接收外部输入的判定条件输入信号,单片机的指令输出端与二极管R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RD1的阴极连接触发芯片的第5管脚;触发芯片的第6管脚接地;触发芯片的第1管脚和第2管脚连接,触发芯片的第3管脚连接+24V电源;触发芯片的4脚同时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24V电源;电阻R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容C1的一端和PMOS晶体管P1的栅极,PMOS晶体管P1的源极连接+24V电源,PMOS晶体管P1的漏极通过二极管RD2连接+12V电源,并作为切换电路正极输出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并接地,同时作为切换电路负极输出端;电阻R1和电阻R2的阻值相等。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所述直流电源切换电路的切换判定条件具有多样性和可更改性,由单片机内部程序判断,可通过更改内部程序来改变判定条件,不再受硬件电路所限制单一化,固化。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中涉及的现有直流电源切换电路的具体电路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直流电源切换电路的具体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直流电源切换电路,它包括单片机1、触发芯片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PMOS晶体管P1、电容C1、二极管RD1和二极管RD2;触发芯片2包括PNP三极管VT1、NPN三极管VT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PNP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4管脚引出端,PNP三极管VT1的基极同时连接电阻R4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2管脚引出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并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3管脚引出端;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1管脚引出端,NPN三极管VT2的基极同时连接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5管脚引出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NPN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并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6管脚引出端;单片机1接收外部输入的判定条件输入信号,单片机1的指令输出端与二极管R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RD1的阴极连接触发芯片2的第5管脚;触发芯片2的第6管脚接地;触发芯片2的第1管脚和第2管脚连接,触发芯片2的第3管脚连接+24V电源;触发芯片2的4脚同时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24V电源;电阻R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容C1的一端和PMOS晶体管P1的栅极,PMOS晶体管P1的源极连接+24V电源,PMOS晶体管P1的漏极通过二极管RD2连接+12V电源,并作为切换电路正极输出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并接地,同时作为切换电路负极输出端;电阻R1和电阻R2的阻值相等。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的阻值相等。工作原理:单片机1通过判定条件输入端采集切换条件,如图2所示的in;若与单片机1预先设定的条件相符则单片机1输出高低电平实现24V与12V电路的转换。而单片机1预先设定的切换条件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更改的,而后面的硬件电路部分就是配合这种控制策略进行改进的,故此切换电路判定不受外界电路的固化,且具有多样性和可更改性。当单片机1采集到相应的判定条件时,单片机1输出高电平;触发芯片2内的内电阻均为10KΩ;VT2基极加载足够的触发电压使1、6两个管脚导通,进而使2、6导通,从而让VT1的基极与发射极产生足够的触发电压,使3、4导通。而3、4导通后R1两端电压差基本为零,P1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为零,故此PMOS晶体管P1不导通,R8前输出端的点电位为12V。当输入条件不满足判定条件时,单片机1输出低电平,VT2的基极得不到足够的触发电压,故1、6不导通,进而使2、6不导通,让VT1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差为零,从而使3、4断开,这样R1两端就存在足够使PMOS管P1导通的电压差,R8前输出端的点电位就为24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直流电源切换电路

【技术保护点】
直流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单片机(1)、触发芯片(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PMOS晶体管P1、电容C1、二极管RD1和二极管RD2;触发芯片(2)包括PNP三极管VT1、NPN三极管VT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和电阻R7;PNP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4管脚引出端,PNP三极管VT1的基极同时连接电阻R4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2管脚引出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并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3管脚引出端;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1管脚引出端,NPN三极管VT2的基极同时连接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5管脚引出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NPN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并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6管脚引出端;单片机(1)接收外部输入的判定条件输入信号,单片机(1)的指令输出端与二极管R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RD1的阴极连接触发芯片(2)的第5管脚;触发芯片(2)的第6管脚接地;触发芯片(2)的第1管脚和第2管脚连接,触发芯片(2)的第3管脚连接+24V电源;触发芯片(2)的4脚同时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24V电源;电阻R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电容C1的一端和PMOS晶体管P1的栅极,PMOS晶体管P1的源极连接+24V电源,PMOS晶体管P1的漏极通过二极管RD2连接+12V电源,并作为切换电路正极输出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并接地,同时作为切换电路负极输出端;电阻R1和电阻R2的阻值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直流电源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单片机(1)、触发芯片(2)、电阻R1、
电阻R2、电阻R3、电阻R4、PMOS晶体管P1、电容C1、二极管RD1和二极管RD2;
触发芯片(2)包括PNP三极管VT1、NPN三极管VT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
和电阻R7;PNP三极管VT1的集电极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4管脚引出端,PNP三极管
VT1的基极同时连接电阻R4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作为触发芯片(2)
的第2管脚引出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PNP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并作为触发芯片(2)
的第3管脚引出端;NPN三极管VT2的集电极作为触发芯片(2)的第1管脚引出端,NPN
三极管VT2的基极同时连接电阻R6的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作为触发
芯片(2)的第5管脚引出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NPN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并作为
触发芯片(2)的第6管脚引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文迪滕胜广魏丽娜邓春云
申请(专利权)人: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