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地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4228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7 0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地线夹,包括接地环、与接地环连接的夹座和夹盖、包裹夹座和夹盖的绝缘罩,所述夹座和夹盖之间设有紧固螺栓,所述绝缘罩包括翻转连接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续接槽,所述上盖上设有与续接槽垂直的第一散热槽,所述下盖上设有与续接槽垂直且与第一散热槽位置相对的第二散热槽,绝缘罩将夹座和夹盖包裹,线缆从夹盖和夹座之间穿过,并在续接槽中穿出;此时空气气流可从第一散热槽通入绝缘罩内,绝缘罩另一侧的第二散热槽也可供空气气流通入,实现了较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金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地线夹
技术介绍
接地线夹主要应用于10KV绝缘架空电缆接地、放电或验电。目前,市场上的公告号为CN20537681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接地线夹,包括夹座、夹盖、紧固螺栓以及接地环,所述夹座的中心设有螺栓孔,所述夹座位于螺栓孔的两侧分别设有接续槽和定位槽,所述接续槽和定位槽均呈弧形,所述夹盖设有与接续槽相对的夹槽且夹盖相对夹槽的另一端设有与定位槽适配的转动块,所述夹盖设有用于穿设紧固螺栓的长孔,长孔的长度方向朝向夹槽设置;还包括将夹座、夹盖以及紧固螺栓包裹在内的绝缘护罩,所述绝缘护罩包括上罩和下罩,上罩和下罩具有一公共边并以该公共边为轴构成翻转连接,所述上罩和下罩除公共边外的其它侧设有相互配合的锁扣结构,所述绝缘护罩与接续槽两端相对的位置设有穿线孔,所述穿线孔设有向外延伸的套筒,套筒具有弹性且其内径由内至外呈渐缩设置。上述方案中,绝缘护罩包裹夹座和夹盖并扣合,当夹座和夹盖产热后,绝缘护罩内部产生的热量堆积,此时受热量的影响,塑制材料的绝缘护罩容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地线夹,其优点是绝缘护罩具有导风散热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接地线夹,包括接地环、与接地环连接的夹座和夹盖、包裹夹座和夹盖的绝缘罩,所述夹座和夹盖之间设有紧固螺栓,所述绝缘罩包括翻转连接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续接槽,所述上盖上设有与续接槽垂直的第一散热槽,所述下盖上设有与续接槽垂直且与第一散热槽位置相对的第二散热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组装时,绝缘罩将夹座和夹盖包裹,线缆从夹盖和夹座之间穿过,并在续接槽中穿出;此时空气气流可从第一散热槽通入绝缘罩内,绝缘罩另一侧的第二散热槽也可供空气气流通入,空气气流的通入方向和线缆的延伸方向垂直,由此实现了较宽的散热范围,而绝缘罩的两侧均实现了外界空气气流的补偿,并在绝缘罩内部实现气流流动和循环,减少了绝缘罩内所滞留的热空气,实现了较好的散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罩靠近第一、第二散热槽的一侧均设有加固环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固环台使得第一、第二散热槽的外边缘的厚度增加,由此提高了第一、第二散热槽的抗形变强度,使得第一、第二散热槽始终保留有完整的通风渠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第二散热槽朝向绝缘罩内的一侧设有聚拢管,聚拢管的直径背向绝缘罩的内壁逐渐减小。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气气流经过第一、第二散热槽后,再经过聚拢管进入绝缘罩内,该过程中,空气受压后从相对较小的开口中释放,从而增加了空气流速,加速绝缘罩内的空气气流循环,提高了绝缘罩内的散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盖上设有平衡块,所述平衡块背对夹盖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所述紧固螺栓的螺帽进行转动限位的限位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平衡块可供紧固螺栓放置,紧固螺栓的螺帽进入平衡块的限位槽后,由于螺帽的两侧壁与限位槽的两侧内壁抵触,进而螺帽无法转动,由此紧固螺栓配合相对应的螺母时,可通过平衡块限制紧固螺栓的活动,旋动螺母时将不会带动紧固螺栓同时转动,减少了组装难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夹盖的上表面为外凸的圆弧面,所述平衡块朝向夹盖的一侧面为内凹的圆弧面,平衡槽的底壁为平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夹盖的上表面呈弧面是为了提高其抗弯折能力,针对不同线径的线缆均能够实现稳定夹持,而平衡块通过内凹的圆弧面与夹盖保持互补配合,减少了平衡块的摆动情况;另外,固定螺栓旋紧时,螺帽的底壁和限位槽的底壁面配合,固定螺栓的安装更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绝缘罩上设有若干用于组成续接槽的且间隔设置的弧形片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弧形片体均具有弹性扩张力,针对不同线径的线缆适配度较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座与接地环分体设置,接地环的一侧供夹座与夹盖夹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接地环实际可取下,再取下绝缘罩,夹座和夹盖形成了并沟线夹,可作为并沟线夹使用,而配合接地环使用则成为了接地线夹,因此使用灵活性更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盖设有两个卡扣环,下盖设有供卡扣环配合的卡扣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组装时,卡扣脚插入卡扣环时,卡扣脚越过卡扣环的开口实现卡接,实现了上盖与下盖的卡扣连接,该组装方式简单易操作,且无需额外的工具。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盖的内壁设有内扣,所述下盖设有供内扣扣接的衬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扣和衬槽配合,使得上盖和下盖在内部实现卡扣连接,上盖和下盖在内部实现了预扣合,该卡扣连接的解锁方式简单,只需按压上盖使得内扣脱离衬槽即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座和夹盖内壁均设有防滑条纹。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滑条纹增加了线缆在夹座和夹盖中的夹持稳定性,由此减少了线缆的抽动情况。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整体的散热效果较好,内外扣合的结构较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配合绝缘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的绝缘罩翻开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的绝缘罩翻开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一的绝缘罩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接地环;2、夹盖;3、夹座;4、绝缘罩;41、上盖;42、下盖;5、紧固螺栓;6、续接槽;7、第一散热槽;8、第二散热槽;9、加固环台;10、聚拢管;11、平衡块;12、限位槽;13、弧形片体;14、卡扣环;15、卡扣脚;16、内扣;17、衬槽;18、防滑条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一种接地线夹,包括夹座3和夹盖2,夹座3和夹盖2通过紧固螺栓5连接,线缆穿过夹座3和夹盖2之间并通过紧固螺栓5调节松紧;夹座3和夹盖2相互配合而使用时,其相当于并沟线夹使用。在夹座3和夹盖2之间穿入接地环1时,形成了接地线夹的结构。结合图2,在夹座3和夹盖2外设有绝缘罩4,该绝缘罩4对线缆起到保护作用,减少雨水对于夹座3、夹盖2的腐蚀影响。如图5,绝缘罩4包括相互翻转连接的上盖41和下盖42,上盖41的内壁设有内扣16,上盖41的外壁设有卡扣环14,下盖42的内壁设有衬槽17,下盖42的外壁设有卡扣脚15;上盖41向下盖42配合时,内扣16通过挤压嵌入衬槽17内,反之挤压上盖41可使得内扣16脱离衬槽17,在上盖41和下盖42外,卡扣环14可翻动与卡脚配合,实现相互卡扣连接,操作人员手持卡扣环14拉动即可实现该配合。如图2和图3,绝缘罩4上设有若干弧形片体13,多个弧形片体13间隔设置,上盖41和下盖42配合时,多个弧形片体13组成续接槽6,线缆可从该续接槽6中穿过。如图1,夹盖2上设有平衡块11,夹盖2与平衡块11之间的配合面为弧形面,平衡块11背对夹盖2的一侧设有限位槽12,紧固螺母的螺杆依次穿过平衡块11、夹盖2和夹座3,紧固螺母的螺帽嵌入限位槽12,且紧固螺母的两侧壁与限位槽12的两侧内壁抵触,由此平衡块11限制了紧固螺栓5的转动自由度。如图4,上盖41设有第一散热槽7,下盖42设有第二散热槽8,第一散热槽7和第二散热槽8的位置相对,空气气流通入已经扣合的绝缘罩4后(图2状态下)实现对流,且第一散热槽7和第二散热槽8的连线与线缆的延伸方向垂直,空气气流对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接地线夹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地线夹,包括接地环(1)、与接地环(1)连接的夹座(3)和夹盖(2)、包裹夹座(3)和夹盖(2)的绝缘罩(4),所述夹座(3)和夹盖(2)之间设有紧固螺栓(5),其特征是:所述绝缘罩(4)包括翻转连接的上盖(41)和下盖(42),所述上盖(41)和下盖(42)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续接槽(6),所述上盖(41)上设有与续接槽(6)垂直的第一散热槽(7),所述下盖(42)上设有与续接槽(6)垂直且与第一散热槽(7)位置相对的第二散热槽(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地线夹,包括接地环(1)、与接地环(1)连接的夹座(3)和夹盖(2)、包裹夹座(3)和夹盖(2)的绝缘罩(4),所述夹座(3)和夹盖(2)之间设有紧固螺栓(5),其特征是:所述绝缘罩(4)包括翻转连接的上盖(41)和下盖(42),所述上盖(41)和下盖(42)配合形成供线缆穿过的续接槽(6),所述上盖(41)上设有与续接槽(6)垂直的第一散热槽(7),所述下盖(42)上设有与续接槽(6)垂直且与第一散热槽(7)位置相对的第二散热槽(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线夹,其特征是:所述绝缘罩(4)靠近第一、第二散热槽(7,8)的一侧均设有加固环台(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线夹,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第二散热槽(7,8)朝向绝缘罩(4)内的一侧设有聚拢管(10),聚拢管(10)的直径背向绝缘罩(4)的内壁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地线夹,其特征是:所述夹盖(2)上设有平衡块(11),所述平衡块(11)背对夹盖(2)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在连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松果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