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28333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6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包括主控模块,串口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供电模块、存储模块、输出模块、采集模块和输出模块;串口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供电模块、存储模块、采集模块、输出模块均与主控模块连接;主控电路包括芯片U1、晶振Y1,晶振Y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存储模块包括芯片U5、电阻R1;串口转换模块包括芯片U3、芯片U4、芯片U2和极性电容C5、极性电容C6、极性电容C7、极性电容C8、极性电容C9;串口模块设有标准数据通用接口,便于更快速数据传输,便于将数据向多个供热站进行管理,更方便、更快捷;多路输出,在单位时间能对多个通信设备进行控制,节省资源,能满足终端的各种控制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供热站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
技术介绍
随着城镇化及供热区域化的发展,城镇区域化供热越来越普遍,集中供热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点,集中采暖按热量计费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的区域性供热大多数都存在着能耗高、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事故风险大等问题,而且各换热站大多采用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缺乏全面、准确地运行分析,导致区域供热不能按照实际需求及时调度,造成热力失调,影响供热效果。为了计量热量并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室内温度,每个用户都要安装热量计,并在每个散热器上安装温控阀,这样用户将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温控阀,来控制室内温度。热量计,将其采集到的温度信号通过通讯网络传输给区域供热监控站,通常采用GPRS网络。但是GPRS网络随着接入点的增多,容易变得不稳定,现有的采暖用户终端控制电路由于GPRS网络接入点过多,使得远程集中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丢失显现严重,因此引起的热量的浪费,供热站水泵电能的浪费,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急需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作为换热站与用户终端的中转站,采集用户终端的数据,对区域供热实时监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的技术缺陷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包括主控模块,串口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供电模块、存储模块、输出模块、采集模块和输出模块;所述串口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供电模块、存储模块、采集模块、输出模块均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电路包括芯片U1、晶振Y1,晶振Y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所述芯片U1的第12引脚和第13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1,所述晶振Y1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12引脚和第13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1,所述晶振Y1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8引脚和第9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2,所述晶振Y2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存储模块包括芯片U5、电阻R1;所述芯片U5的第1引脚、第6引脚、第2引脚、第5引脚依次连接芯片U1的第51引脚,第52引脚、第53引脚、第54引脚;所述芯片U5的第3引脚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VCC,所述芯片U5的第7引脚和第8引脚分别连接VCC。所述串口转换模块包括芯片U3、芯片U4、芯片U2和极性电容C5、极性电容C6、极性电容C7、极性电容C8、极性电容C9;所述芯片U3的第1引脚,第2引脚、第3引脚、第4引脚分别连接芯片U1的第87引脚、第92引脚、第92引脚、第86引脚;所述芯片U3的第6引脚,第7引脚分别连接出口插头。所述芯片U4第1引脚,第2引脚、第3引脚、第4引脚分别连接芯片U1的第79引脚、第93引脚、第93引脚、第78引脚;所述芯片U3的第6引脚,第7引脚分别连接出口插头;所述芯片U2的第1引脚与第3引脚之间串联极性电容C5,第1引脚接极性电容C5的正极;所述芯片U2的第4引脚与第5引脚之间串联极性电容C6,第4引脚接极性电容C6的正极,所述芯片U2的第10引脚与第9引脚分别连接芯片U1的第68引脚,第69引脚;所述芯片U2的第6引脚接极性电容C8的负极一端,所述极性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第16引脚接VCC同时连接极性电容C9的正极一端,所述极性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2的第2引脚接极性电容C7的正极一端,所述极性电容C7的另一端接VCC。所述采集模块包括多个采集电路单元,所述采集电路单元包括光耦U26、电阻R61、电阻R62、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6;所述光耦U26集电极引脚接地,发射极引脚接电阻R62的一端、电容C57的一端,所述电容C5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2的另一端接电容C58的一端、接芯片U1的97引脚;所述光耦U26的二极管正极接电阻R61的一端,所述电阻R61的另一端接+24VVCC;光耦U26的负极接二极管P1的正极,所述二极管P1的负极接电容C56的一端,所述电容C56的另一端接-24VGND。所述输出模块,包括多个输出单元电路,所述输出单元电路包括电阻R35、电阻R36;电容C43、光耦U13、NPN三极管Q1、二极管D6、光电二极管PS0,所述电阻R35的一端接芯片U1的第55引脚、电容C43的一端,所述电容C4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接光耦U13的二极管正极,所述光耦U13的二极管负极接地;所述光耦U13的三极管集电极接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光耦U13的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光电二极管PS0的负极,所述光电二极管PS0的正极接电阻R36的一端,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接+24VVCC;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24VGND,集电极接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接+24VVCC。优选的,所述芯片U1型号为STM32F103VBT6。优选的,所述芯片U5型号为W25X16。优选的,所述芯片U3、芯片U4的型号均为MAX3485。优选的,所述芯片U2的型号均为MAX232ACSE。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本方案提供的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串口模块设有标准数据通用接口,便于更快速数据传输,便于将数据向多个供热站进行管理,更方便、更快捷;2、本专利采用的主控芯片功能强大,配合内置硬件看门狗,性能稳定,性价比高,能满足用户的各种控制需求。3、利用多路输出,在单位时间能对多个通信设备进行控制,节省资源,性价比高,能满足终端的各种控制需求。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的电路连接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的主控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存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串口转换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采集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输出模块的电路原理图;1、主控电路,2、串口转换模块,3、A/D转换模块,4、供电模块,5、存储模块,6、采集模块、7输出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包括主控电路1,串口转换模块2、A/D转换模块3,供电模块4、存储模块5、采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串口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供电模块、存储模块、输出模块、采集模块和输出模块;所述串口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供电模块、存储模块、采集模块、输出模块均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电路包括芯片U1、晶振Y1,晶振Y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所述芯片U1的第12引脚和第13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1,所述晶振Y1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12引脚和第13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1,所述晶振Y1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8引脚和第9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2,所述晶振Y2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存储模块包括芯片U5、电阻R1;所述芯片U5的第1引脚、第6引脚、第2引脚、第5引脚依次连接芯片U1的第51引脚,第52引脚、第53引脚、第54引脚;所述芯片U5的第3引脚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VCC,所述芯片U5的第7引脚和第8引脚分别连接VCC;所述串口转换模块包括芯片U3、芯片U4、芯片U2和极性电容C5、极性电容C6、极性电容C7、极性电容C8、极性电容C9;所述采集模块包括多个采集电路单元,所述采集电路单元包括光耦U26、电阻R61、电阻R62、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6;所述光耦U26集电极引脚接地,发射极引脚接电阻R62的一端、电容C57的一端,所述电容C5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2的另一端接电容C58的一端、接芯片U1的97引脚;所述光耦U26的二极管正极接电阻R61的一端,所述电阻R61的另一端接+24V VCC;光耦U26的负极接光电二极管P1的正极,所述光电二极管P1的负极接电容C56的一端,所述电容C56的另一端接‑24V GND;所述输出模块,包括多个输出单元电路,所述输出单元电路包括电阻R35、电阻R36;电容C43、光耦U13、NPN三极管Q1、二极管D6、光电二极管PS0,所述电阻R35的一端接芯片U1的第55引脚、电容C43的一端,所述电容C4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接光耦U13的二极管正极,所述光耦U13的二极管负极接地;所述光耦U13的三极管集电极接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光耦U13的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光电二极管PS0的负极,所述光电二极管PS0的正极接电阻R36的一端,所述电阻R36的另一端接+24V VCC;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24V GND,集电极接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接+24V VCC。...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远程集中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串口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供电模块、存储模块、输出模块、采集模块和输出模块;所述串口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供电模块、存储模块、采集模块、输出模块均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主控电路包括芯片U1、晶振Y1,晶振Y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所述芯片U1的第12引脚和第13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1,所述晶振Y1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12引脚和第13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1,所述晶振Y1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8引脚和第9引脚之间串联晶振Y2,所述晶振Y2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一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晶振Y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存储模块包括芯片U5、电阻R1;所述芯片U5的第1引脚、第6引脚、第2引脚、第5引脚依次连接芯片U1的第51引脚,第52引脚、第53引脚、第54引脚;所述芯片U5的第3引脚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VCC,所述芯片U5的第7引脚和第8引脚分别连接VCC;所述串口转换模块包括芯片U3、芯片U4、芯片U2和极性电容C5、极性电容C6、极性电容C7、极性电容C8、极性电容C9;所述采集模块包括多个采集电路单元,所述采集电路单元包括光耦U26、电阻R61、电阻R62、电容C57、电容C58、电容C56;所述光耦U26集电极引脚接地,发射极引脚接电阻R62的一端、电容C57的一端,所述电容C5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2的另一端接电容C58的一端、接芯片U1的97引脚;所述光耦U26的二极管正极接电阻R61的一端,所述电阻R61的另一端接+24VVCC;光耦U26的负极接光电二极管P1的正极,所述光电二极管P1的负极接电容C56的一端,所述电容C56的另一端接-24VGND;所述输出模块,包括多个输出单元电路,所述输出单元电路包括电阻R35、电阻R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凯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