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0651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5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包括承重底座、中部支撑框架、顶盖框架和多个拉紧装置,承重底座、中部支撑框架和顶盖框架自下而上依次固定在一起形成承装整体,承装整体内部可放置至少两个车顶大部件和至少两套车体侧墙大部件,一个车顶大部件和一套车体侧墙大部件相对应;承装整体的长度与车顶大部件的长度相匹配,承装整体的宽度与车顶大部件的宽度相匹配;多个拉紧装置对称安装在承装整体的两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节约运输成本,结构设计合理,无需琐碎连接手段,在拉紧装置将工装固定成整体后即可整体吊运、储藏,方便快捷,节约装卸人力物力;此外,也可用作产品贮存使用,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很好的适应多种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装,特别是涉及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车辆车体顶棚、侧墙、底板等产品均为铝合金大部件模块,是车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件,其尺寸规格大,最大长度可达20米以上,最大宽度可达4米以上,运输和储存较为不便且要求较高。目前,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的运输一般采用与大规格铝型材相同的运输方式,工装材质多为木质且只可单次使用,螺栓连接较多、装卸复杂,车辆运输空间利用率较低,拆卸的便捷性,装车、卸车过程中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此外,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尺寸规格大,所需较大的贮存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装卸的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包括承重底座、中部支撑框架、顶盖框架和多个拉紧装置,所述承重底座、所述中部支撑框架和所述顶盖框架自下而上依次固定在一起形成承装整体,所述承装整体内部可放置至少两个车顶大部件和至少两套车体侧墙大部件,一个所述车顶大部件和一套所述车体侧墙大部件相对应;所述承装整体的长度与车顶大部件的长度相匹配,所述承装整体的宽度与车顶大部件的宽度相匹配;多个所述拉紧装置对称安装在所述承装整体的两侧上。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承重底座包括多个承重梁、多个承重限位托盘、多个承重限位座、多个下部拉紧固定装置和两个承重连接板,两个所述承重连接板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多个所述承重梁沿车宽方向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承重连接板之间,每个所述承重连接板外侧均匀固定有多个所述下部拉紧固定装置,所述下部拉紧固定装置的个数与所述拉紧装置的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承重梁对应两个所述承重限位托盘,两个所述承重限位托盘对称安装在两个所述承重连接板的顶部的两侧;每个所述承重梁对应两个所述承重限位座,两个所述承重限位座对称安装在两个所述承重梁的顶部的两侧,所述承重限位座与所述承重限位托盘位置相邻。进一步,所述中部支撑框架包括第一支撑框架、第二支撑框架和第三支撑框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和第三支撑框架自下而上依次固定在所述承重梁上,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内放置一个所述车顶大部件,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之间放置一套车体侧墙大部件,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内放置第二个所述车顶大部件,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三支撑框架之间放置第二套车体侧墙大部件。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包括两个第一侧桁架、多个第一支撑梁、多个第一限位架、多个第二限位架、多个第一支撑限位托盘、两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一固定块,两个所述第一侧桁架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梁沿车宽方向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桁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梁位于所述第一侧桁架的上部;所述第一侧桁架的顶部固定有多个第一支撑限位托盘,其底部固定有多个所述第一固定块;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梁对应一个第一限位架和一个第二限位架,所述第一限位架和所述第二限位架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梁顶部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架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限位架的高度;两个所述第一挡板对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桁架沿车长方向的两侧上;所述车顶大部件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承重底座之间,所述车顶大部件的两个侧边放置在所述承重限位座内;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撑框架,包括两个第二侧桁架、多个第二支撑梁、多个支撑限位板、多个支撑限位座、多个第二支撑限位托盘、四个第二挡板和多个第二固定块,两个所述第二侧桁架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梁沿车宽方向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侧桁架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梁位于所述第二侧桁架的上部;所述第二侧桁架的顶部固定有多个第二支撑限位托盘,其底部固定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托盘的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托盘的位置相匹配可相互卡合固定;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梁对应两个支撑限位板和两个支撑限位座,两个所述支撑限位板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侧边上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梁上下移动,两个所述支撑限位座对称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梁顶部,所述车顶大部件两侧边固定在多个所述支撑限位座内;四个所述第二挡板对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侧桁架沿车长方向的两侧上;一套所述车体侧墙大部件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之间,一套所述车体侧墙大部件包括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叠放在所述第一支撑梁上,位于底部的所述侧板的一端搭在所述第一限位架上,位于上部的所述侧板的一端搭放在所述第二限位架上,所述支撑限位板下端抵靠在位于上部的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梁上放置有一个所述车顶大部件,所述车顶大部件的两个侧边放置在所述支撑限位座内;进一步,所述第三支撑框架包括两个第三侧桁架、多个第三支撑梁、多个第三限位架、多个第四限位架、两个第三挡板、多个第三固定块和多个第四固定块,两个所述第三侧桁架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梁沿车宽方向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三侧桁架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梁位于所述第三侧桁架的上部;所述第三侧桁架的顶部固定有多个所述第三固定块,其底部固定有多个所述第四固定块,所述第四固定块的个数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托盘的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四固定块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托盘的位置相匹配可相互卡合固定;每个所述第三支撑梁对应一个第三限位架和一个第四限位架,所述第三限位架和所述第四限位架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梁顶部的两侧,所述第三限位架的高度小于所述第四限位架的高度;两个所述第三挡板对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三侧桁架沿车长方向的两侧上;一套所述车体侧墙大部件放置在第三支撑梁上,一套所述车体侧墙大部件包括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叠放在所述第三支撑梁上,位于底部的所述侧板的一端搭在所述第三限位架上,位于上部的所述侧板的一端搭放在所述第四限位架上。进一步,所述顶盖框架包括多个盖梁、多个顶盖限位托盘、多个吊耳、至少两个顶盖限位板、多个上部拉紧固定装置和两个顶盖连接板,两个所述顶盖连接板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多个所述盖梁沿车宽方向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顶盖连接板之间,每个所述顶盖连接板外侧均匀固定有多个所述上部拉紧固定装置,所述上部拉紧固定装置的个数与所述下部拉紧固定装置的个数相同且位置相匹配;每个所述盖梁对应两个所述顶盖限位托盘,两个所述顶盖限位托盘对称安装在所述盖梁底部两侧,所述顶盖限位托盘的个数与所述第三固定块的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顶盖限位托盘与所述第三固定块的位置相匹配可相互卡合固定;每个所述盖梁对应两个所述吊耳,两个所述吊耳对称安装在所述盖梁顶部两侧;至少两个所述顶盖限位板分别安装在所述盖梁侧边上,所述顶盖限位板可相对于所述盖梁上下移动。进一步,所述顶盖限位板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纵向的长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长通孔将所述顶盖限位板固定在所述盖梁的侧边上,所述顶盖限位板可相对于该螺栓上下移动。进一步,所述支撑限位板上对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底座(1)、中部支撑框架(2)、顶盖框架(3)和多个拉紧装置(4),所述承重底座(1)、所述中部支撑框架(2)和所述顶盖框架(3)自下而上依次固定在一起形成承装整体,所述承装整体内部可放置至少两个车顶大部件(8)和至少两套车体侧墙大部件(9),一个所述车顶大部件(8)和一套所述车体侧墙大部件(9)相对应;所述承装整体的长度与车顶大部件(8)的长度相匹配,所述承装整体的宽度与车顶大部件(8)的宽度相匹配;多个所述拉紧装置(4)对称安装在所述承装整体的两侧上。

【技术特征摘要】
1.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底座(1)、中部支撑框架(2)、顶盖框架(3)和多个拉紧装置(4),所述承重底座(1)、所述中部支撑框架(2)和所述顶盖框架(3)自下而上依次固定在一起形成承装整体,所述承装整体内部可放置至少两个车顶大部件(8)和至少两套车体侧墙大部件(9),一个所述车顶大部件(8)和一套所述车体侧墙大部件(9)相对应;
所述承装整体的长度与车顶大部件(8)的长度相匹配,所述承装整体的宽度与车顶大部件(8)的宽度相匹配;
多个所述拉紧装置(4)对称安装在所述承装整体的两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底座(1)包括多个承重梁(1-1)、多个承重限位托盘(1-2)、多个承重限位座(1-3)、多个下部拉紧固定装置(1-4)和两个承重连接板(1-5),两个所述承重连接板(1-5)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多个所述承重梁(1-1)沿车宽方向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承重连接板(1-5)之间,每个所述承重连接板(1-5)外侧均匀固定有多个所述下部拉紧固定装置(1-4),所述下部拉紧固定装置(1-4)的个数与所述拉紧装置(4)的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承重梁(1-1)对应两个所述承重限位托盘(1-2),两个所述承重限位托盘(1-2)对称安装在两个所述承重连接板(1-5)的顶部的两侧;每个所述承重梁(1-1)对应两个所述承重限位座(1-3),两个所述承重限位座(1-3)对称安装在两个所述承重梁(1-1)的顶部的两侧,所述承重限位座(1-3)与所述承重限位托盘(1-2)位置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支撑框架(2)包括第一支撑框架(5)、第二支撑框架(6)和第三支撑框架(7),所述第一支撑框架(5)、所述第二支撑框架(6)和第三支撑框架(7)自下而上依次固定在所述承重梁(1-1)上,所述第一支撑框架(5)内放置一个所述车顶大部件(8),所述第一支撑框架(5)和所述第二支撑框架(6)之间放置一套车体侧墙大部件(9),所述第二支撑框架(6)内放置第二个所述车顶大部件(8),所述第二支撑框架(6)和所述第三支撑框架(7)之间放置第二套车体侧墙大部件(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大部件一体式运输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框架(5)包括两个第一侧桁架(5-1)、多个第一支撑梁(5-2)、多个第一限位架(5-3)、多个第二限位架(5-4)、多个第一支撑限位托盘(5-5)、两个第一挡板(5-6)和多个第一固定块(5-7),两个所述第一侧桁架(5-1)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梁(5-2)沿车宽方向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桁架(5-1)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梁(5-2)位于所述第一侧桁架(5-1)的上部;所述第一侧桁架(5-1)的顶部固定有多个第一支撑限位托盘(5-5),其底部固定有多个所述第一固定块(5-7);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梁(5-2)对应一个第一限位架(5-3)和一个第二限位架(5-4),所述第一限位架(5-3)和所述第二限位架(5-4)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梁(5-2)顶部的两侧,所述第一限位架(5-3)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限位架(5-4)的高度;两个所述第一挡板(5-6)对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桁架(5-1)沿车长方向的两侧上;所述车顶大部件(8)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梁(5-2)和所述承重底座(1)之间,所述车顶大部件(8)的两个侧边放置在所述承重限位座(1-3)内;
所述第二支撑框架(6),包括两个第二侧桁架(6-1)、多个第二支撑梁(6-2)、多个支撑限位板(6-3)、多个支撑限位座(6-4)、多个第二支撑限位托盘(6-5)、四个第二挡板(6-6)和多个第二固定块(6-7),两个所述第二侧桁架(6-1)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并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梁(6-2)沿车宽方向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侧桁架(6-1)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梁(6-2)位于所述第二侧桁架(6-1)的上部;所述第二侧桁架(6-1)的顶部固定有多个第二支撑限位托盘(6-5),其底部固定有多个所述第二固定块(6-7),所述第二固定块(6-7)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托盘(5-5)的个数相同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固定块(6-7)的个数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托盘(5-5)的位置相匹配可相互卡合固定;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梁(6-2)对应两个支撑限位板(6-3)和两个支撑限位座(6-4),两个所述支撑限位板(6-3)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梁(6-2)的侧边上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梁(6-2)上下移动,两个所述支撑限位座(6-4)对称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梁(6-2)顶部,所述车顶大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圣文郭学彬刘家斌李卫王梓
申请(专利权)人:龙口丛林中德车体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