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开大学专利>正文

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和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4781008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9 22:58
一种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和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薄膜碳含量为30-80%,靠近本征层处采用低辉光功率密度,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辉光功率密度按照公式:P(t)=P0+A•t逐渐上升,其中P为辉光功率,P0为初始功率密度,A为线性变化速率,t为辉光时间,最终实现折射率纵向渐进式变化,折射率在400nm波长处变化范围为2.8-2.2;该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用于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该材料光学带隙可达2.0~3.7eV,电导率可达0.1~5.0Ω•cm,同时有效减少窗口层光学损失,从而显著提高太阳电池的填充因子、开路电压和短波响应,最终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硅基薄膜太阳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及应用。
技术介绍
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太阳能电池因其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日益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硅基太阳电池因其使用的半导体材料硅储量丰富、无毒并且无污染,是人们研究最多、技术最成熟的。而其中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由于产业链短、制造成本低、耗能低、制造过程无污染成为未来太阳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p型掺杂层作为硅基薄膜电池的窗口层,与n型掺杂层共同形成硅基薄膜电池的内建电场。对p型窗口层的要求是高电导率、低激活能和宽带隙,其中高电导率、低激活能可以增强内建电场并降低p型窗口层和前电极的接触电阻,宽带隙可以减少p型窗口层的光吸收损失,提高电池在短波段的光电响应。目前,在硅基薄膜电池研究中广泛使用p型非晶硅碳(p-a-SiC:H)作为窗口层材料,通过碳与硅的合金效应使材料带隙展宽。其中,p-a-SiC:H通过碳的合金效应使其带隙达到1.8 eV-2.2 eV。传统硅基薄膜电池另一部分光学损失是未达到本征层就被前电极或是窗口层反射的部分,针对此问题,大部分研究机构所采用的方法是在p-a-SiC:H窗口层上覆盖一层折射率小于窗口层的透明导电薄膜(ITO),同时起到前电极和减反射的作用,但是由于p-a-SiC:H窗口层为单质结构,具有固定且唯一的折射率,当太阳光谱入射到薄膜电池时,只有具有特定波长的光才能实现理想的零反射,而光谱范围绝大部分的光学反射损失在实际电池中仍很明显,进而影响整个电池的性能。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如何开发出具有高电导率、宽带隙,同时降低光学反射的p型窗口层材料是制备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窗口层的关键点。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新型窗口层能够拓展短波区域的太阳电池光谱响应,有效降低由于固定折射率窗口层引起的光学反射损失,并且通过调制非晶硅碳窗口层沉积条件,实现本征层和窗口层之间的带隙匹配,提高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从而提高太阳电池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该薄膜采用层递式沉积方法沉积硅碳薄膜,该薄膜中碳含量为30-80%,折射率在薄膜纵向渐进式变化,在400 nm波长处变化范围为2.8-2.2,直至形成总厚度为20-50 nm的p型硅碳窗口层材料,其折射率介于前电极和本征层折射率之间。所述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的制备方法为:将在衬底上依次叠加有金属背电极、透明导电背电极、n型硅基薄膜和本征硅基薄膜的待处理样品放入高真空沉积设备中,待处理样品表面温度为100-150℃,真空度不低于10-5 Pa,通入反应气体,反应气源为硅烷、硼烷、氢气和甲烷的混合气体,其中氢气占气体体积流量的百分比为98-99%,硅烷占气体体积流量的百分比为0.5-1%,硼烷占气体体积流量的百分比0.1-0.2%,甲烷占气体体积流量的百分比0.5-1%,辉光功率密度为10-50 mW/cm2,硅碳窗口层的折射率通过辉光功率密度调控,首先在10-20 mW/cm2功率密度下开始沉积薄膜,随着沉积薄膜厚度的增加,辉光功率密度按照公式:P(t)=P0+A·t逐渐上升至30-50 mW/cm2,其中P为辉光功率密度,P0为初始功率密度,A为线性变化速率,t为辉光时间,最终形成总厚度为20-50 nm的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硅碳窗口层材料。所述沉积设备为13.56MHz-100MHz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系统、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系统或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一种所述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的应用,用于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当采用玻璃或透明塑料为衬底时,该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由玻璃或透明塑料衬底、前电极、p型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本征吸收层、n型掺杂层和背电极依次叠加构成;当采用不锈钢或不透明塑料为衬底时,该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由背电极、n型掺杂层、本征吸收层、p型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和前电极依次叠加构成。所述本征吸收层材料为非晶硅、非晶硅锗、非晶硅氧、非晶硅碳、微晶硅或微晶硅锗;所述n型掺杂层材料为n型非晶硅、n型微晶硅、n型非晶硅氧或n型微晶硅氧。       本专利技术的机理分析:在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中,为了减少表面的反射率,最简单的方法是镀上一层具有低折射率的透明导电薄膜。只要单层的透明导电薄膜低于p型窗口层的折射率,这个单层薄膜就有减少表面反射率的作用。但是由于p-a-SiC:H窗口层为单质结构,具有固定且唯一的折射率,当太阳光谱入射到薄膜电池时,只有具有特定波长的光才能实现理想的零反射,这时反射率和反射光波长的关系一般成V型,色中性差。本专利技术提出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通过改变硅碳薄膜的沉积条件,在靠近本征层处采用低辉光功率密度,随着沉积薄膜厚度的增加,逐渐升高辉光功率密度,由于碳原子掺入量的变化,使得硅碳薄膜的折射率在薄膜纵向变化。折射率渐变的引入解决了传统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中,反射效果只能实现单一波长的限制,折射率渐变特征将V型光谱特性变为多波谷的光谱特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减反射效果,色中性好。另一方面,沉积这种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保持了沉积硅碳窗口层的特点,低功率条件有效减少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对本征层表面的轰击,与传统的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窗口层相比,这种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非晶硅碳窗口层,能够兼顾合金材料宽带隙,高电导率要求的同时,通过折射率渐变结构有效降低光学反射,因此成为硅基薄膜电池窗口层的理想选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材料,由宽带隙的硅碳材料通过合金效应使其带隙展宽至2.0-3.7 eV,由受主掺杂使其纵向电导率达到0.1-5.0 Ω·cm,通过折射率渐变结构有效降低光学反射率至10-40%。相对于传统p型窗口层,太阳电池所需的高电导率、宽带隙和超低光学损失特征同时获得。将该材料用于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窗口层,和传统p型窗口层材料相比,一方面可以使电池的内建电场大幅提高,进而显著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并有望使之突破传统上限;另一方面可以显著降低透明电极和窗口层引起的光学损失,提高电池的短波响应和短路电流密度,最终在不增加设备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了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图1是衬底为不锈钢的n-i-p型硅基薄膜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是分别采用非晶硅碳、纳米硅和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薄膜作为窗口层的n-i-p型非晶硅薄太阳电池的量子效率QE曲线对比图。图3为分别采用非晶硅碳、纳米硅和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的直接反射率对比图。图中:1.衬底          2. 金属电极      3. 背电极4.非晶n型掺杂层                 5. 宽带隙本征吸收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201410488516.html" title="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和制备方法及应用原文来自X技术">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和制备方法及应用</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其特点在于:该薄膜中碳含量为30‑80%,折射率在薄膜纵向渐进式变化,在400 nm波长处变化范围为2.8‑2.2,直至形成总厚度为20‑50 nm的p型硅碳窗口层材料,其折射率介于前电极和本征层折射率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其特点在于:该薄膜中碳含量为30-80%,折射率在薄膜纵向渐进式变化,在400 nm波长处变化范围为2.8-2.2,直至形成总厚度为20-50 nm的p型硅碳窗口层材料,其折射率介于前电极和本征层折射率之间。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折射率渐变特征的硅碳窗口层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衬底上依次叠加有金属背电极、透明导电背电极、n型硅基薄膜和本征硅基薄膜的待处理样品放入高真空沉积设备中,待处理样品表面温度为100-150℃,真空度不低于10-5 Pa,通入反应气体,反应气源为硅烷、硼烷、氢气和甲烷的混合气体,其中氢气占气体体积流量的百分比为98-99%,硅烷占气体体积流量的百分比为0.5-1%,硼烷占气体体积流量的百分比0.1-0.2%,甲烷占气体体积流量的百分比0.5-1%,辉光功率密度为10-50 mW/cm2,首先在10-20 mW/cm2功率密度下开始沉积薄膜,随着沉积薄膜厚度的增加,辉光功率密度按照公式:P(t)=P0+A·t逐渐上升至30-50 mW/cm2,其中P为辉光功率密度,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牮马峻张建军侯国付陈新亮张晓丹赵颖
申请(专利权)人:南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