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伊顿公司专利>正文

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63025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3 16:56
一种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开口和将第一开口二等分的壳体轴线的第一表面、以及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平行于第一表面定位。一通道垂直于壳体轴线并且将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接。该通道包括至少一个侧壁。一封壳通过该至少一个侧壁与该通道流体地分隔,该封壳至少部分地围绕该通道,并且该封壳从第一表面延伸到第二表面。该封壳包括第三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壁。降噪材料位于该壳体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申请涉及增压器出口共振器
技术介绍
增压器可实现为向燃烧发动机供给压缩空气。当空气被压缩时,可以供给更多空气,从而使车辆能够产生更多动力。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增压器,包括气波增压器、罗茨式增压器、双螺杆增压器和离心式增压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空气被压缩和移动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中的方式。罗茨式增压器是迫压转子的外周附近的空气并将空气吹送到歧管中的正排量泵。因此,罗茨式增压器有时被称为“鼓风机”。更具体地,罗茨式增压器具有两个反向旋转的叶片式转子。两个转子将空气截留在转子之间的间隙中,并随着转子朝出口/排出端口旋转而对着壳体将空气推送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中。通过以比发动机消耗空气的速度更高的速度使空气移动到歧管中来建立压力。由于其简易的设计,罗茨式增压器被广泛使用。然而,罗茨式增压器具有一些缺点。当截留空气的腔室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相通时,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内的加压空气根据热力学和流体机械原理逆流到增压器中。此外,可能存在由于间隙导致的转子之间的空气泄漏,或者由于转子叶片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导致的泄漏,所述间隙是为热膨胀公差而设的。空气的逆流和空气泄漏两者都导致罗茨式增压器的热效率降低。而且,由于其产生高排出温度的性质,会降低发动机性能。例如,当排出空气的温度升高时,会导致爆震、过度磨损或发动机的热损伤。在许多正排量压缩装置如往复式压缩机中,通过减小气体所占据的体积来提高压力。例如,活塞将很大体积的气体物理地压缩为较小体积以提高压力。然而在罗茨式装置中,不存在像活塞一样的机构来压缩气体。罗茨式鼓风机从低压抽吸侧抽取空气并使该空气移动到高压出口侧。当由罗茨式增压器抽取的低压空气与高压出口侧接触时,会发生回流事件,由此来自出口的高压空气回流到增压器中以将低压空气压缩成高压空气。因此,增压器中的空气压缩通过此回流事件发生。基于热力学原理,这还将经压缩的低压空气加热至更高温度。在空气压缩之后,罗茨式增压器的叶片将压缩空气从增压器挤出到高压出口侧。通常,罗茨式增压器将可在出口处获得的热高压空气用于回流事件。然而,可以利用可在中间冷却器之后获得的相对较冷的高压空气来冷却罗茨式压缩机。但使冷却后的高压空气在该回流事件期间再循环会形成不希望的噪音、振动和啸叫(harshness)。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降噪材料作为增压器出口共振器以降低从增压器出口再循环的空气的噪音、振动和啸叫而克服了以上缺点并改良了现有技术。一种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开口和将第一开口二等分的壳体轴线的第一表面、以及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平行于第一表面定位。一通道垂直于壳体轴线并且将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连接。该通道包括至少一个侧壁。一封壳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侧壁与该通道流体地分隔,该封壳至少部分地围绕该通道,并且该封壳从第一表面延伸到第二表面。该封壳包括第三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壁。降噪材料位于该壳体上。一种增压器组件,包括增压器和上述增压器出口共振器。该增压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包括具有入口的入口平面、垂直于入口平面的出口平面、以及在入口与出口之间连接的转子内孔(即,转子中心孔),所述出口平面包含出口。至少一对回流端口位于入口平面或出口平面的一者中。所述至少一对回流端口与转子内孔流体连接。一种可选的增压器组件,包括增压器和上述增压器出口共振器。该增压器包括壳体。该壳体包括具有入口和回流隔室的入口平面、垂直于入口平面的出口平面、以及在入口与出口之间连接的转子内孔,所述出口平面包含出口。一对轴向回流端口将回流隔室与转子内孔流体地连接。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包括在回流隔室中的降噪穿孔材料。本专利技术另外的目的和优点将部分在下文的描述中陈述,部分从这些描述将显而易见,或者其可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获知。这些目的和优点还将借助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具体指出的元件和组合而实现和获得。应理解,前文的概括描述和下文的详细描述两者都只是示范性和说明性的,并非对要求保护的专利技术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A-1C是增压器组件的视图。图2A-2F是可选增压器出口共振器的视图。图3A-3C是可选增压器壳体的视图。图4A-4D是可选穿孔材料的视图。图5A-5C是穿孔材料取向的可选示例。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详细论述在附图中示出的示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诸如“左”和“右”的方向用语是为了对附图的参考更容易。图1A示出增压器组件的分解图,图1B示出组装好的增压器组件,而图1C示出用于增压器组件的可选出口侧构型。图1A-1C的增压器组件包括增压器1000和增压器出口共振器20。还示出附属于增压器的管道1。管道1可包括入口91、旁通端口92和底座(mounting)93。增压器出口共振器20具有壳体3、第一表面40和第二表面50。第一表面40与垫片6靠接,垫片6与增压器1000的出口侧7靠接。垫片6可抑制由于流过增压器出口共振器2的高压空气导致的振动,并且可密封流体以避免在出口侧7与壳体3之间的泄漏。如果有必要,可使用金属插入物8以在垫片6与出口9之间形成气密密封。金属插入物8可包括金属托盘,一层或多层密封剂被灌注或注入该托盘中。密封剂和托盘组合引导空气在出口9与共振器2之间流动。该金属插入物可与出口9的形状一致。当金属插入物在两侧上包括密封剂以使得密封剂层与出口9对向并且密封剂与壳体的第一表面40对向时,可以降低垫片6的复杂程度。该垫片将第一表面40的周边与增压器1000的出口侧12的周边密封在一起。增压器1000可以是具有入口侧11和出口侧12的罗茨式增压器。在这种布置结构中,增压器1的出口9的形状为三角形。出口9与垫片6中的三角形开口13对齐。增压器1还具有回流端口14,该回流端口14与再循环通过增压器出口共振器20的空气流体连通。增压器出口共振器20具有装配在开口16中的再循环管路15,其允许空气在回流事件期间从中间冷却器流动。中间冷却器接收来自出口9的空气并且冷却该空气,该空气最终经回流端口14返回增压器1000,在此处,冷却后的高压空气冷却增压器1000中的低压空气并与之混合。通过冷却高压出口空气并使其在壳体内再循环,增压器1000最终能以更高的比率压缩空气。提供冷却后的空气还降低了所吹送空气的出口温度。增压器出口共振器20具有与垫片6中的三角形开口13和出口9两者对齐的排出端口17。出口空气离开排出端口17,在这里它行进到中间冷却器或行进到发动机以用于燃烧。安装板18可用于将增压器组件固定在发动机上。安装板18的尺寸和形状可被调节为使增压器组件与不同尺寸的发动机更好地配合。在可选方案中,安装板与第二表面50一体化,使得壳体3与发动机安装结构相集成。图2A-2F示出可选增压器出口共振器的视图。图2A和2B示出包括壳体20、第一表面40、第二表面50和第一开口70的出口共振器10。第一开口70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它接收离开增压器的空气。通道60将第一开口70与第二开口80连接。通道60可延伸到第二开口80,在此处空气离开增压器出口共振器10。通道60包括至少一个侧壁90以将通道60与至少部分地围绕通道60的封壳100分隔。虽然示出三角形通道与增压器壳体的三角形输出部连接,但可以使用其它直线或倒圆形状以与增压器的出口形状一致。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增压器出口共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包括:壳体;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含第一开口和将所述第一开口二等分的壳体轴线;包含第二开口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定位成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壳体轴线并且将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的通道,所述通道包括至少一个侧壁;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侧壁与所述通道流体地分隔的封壳,所述封壳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通道,所述封壳从所述第一表面延伸到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封壳包括:第三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壁;以及位于所述壳体上的降噪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5.19 IN 1321/DEL/20141.一种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包括:壳体;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含第一开口和将所述第一开口二等分的壳体轴线;包含第二开口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定位成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壳体轴线并且将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的通道,所述通道包括至少一个侧壁;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侧壁与所述通道流体地分隔的封壳,所述封壳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通道,所述封壳从所述第一表面延伸到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封壳包括:第三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壁;以及位于所述壳体上的降噪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穿孔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穿孔材料包括片材中的图案,并且其中所述图案沿着所述片材变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多层降噪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多层包括在所述多层之间的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多层降噪材料是平行、垂直或交叉的多层降噪材料中的至少一者。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微穿孔面板、穿孔面板、层叠管状面板或波状材料中的一者或多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第一开口为三角形。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还包括后壁。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封壳至少部分地为V形。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以下中的一者或两者:与第一表面邻接的垫片以及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在托盘中的密封剂。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在所述通道的所述至少一个侧壁上的涂层,所述涂层包括吸收材料、铝涂层、层压材料或者层压材料和粘接剂的组合中的一者。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轴线的两侧上的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沿着所述壳体轴线的长度变化的平面片材,所述变化包括以下中的一者:平面片材之间的间距、片材中的穿孔图案、平面片材的平行图案、或平面片材的垂直图案。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偏斜布置的平面片材。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平行布置的平面片材。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垂直布置的平面片材。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偏斜布置的平面片材,并且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第一组和第二组,所述第一组与所述第二组平行或垂直。19.一种增压器组件,包括:增压器,其中所述增压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包含入口的入口平面;垂直于所述入口平面的出口平面,所述出口平面包含出口;在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之间连接的转子内孔;和位于所述入口平面或所述出口平面的一者中的至少一对回流端口,所述至少一对回流端口与所述转子内孔流体地连接;在所述出口平面处与所述增压器邻接的增压器出口共振器,所述增压器出口共振器包括:壳体;包含第一开口和将所述第一开口二等分的壳体轴线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出口联接;包含第二开口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定位成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壳体轴线并且将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的通道,所述通道包括至少一个侧壁;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侧壁与所述通道流体地分隔的封壳,所述封壳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通道,所述封壳从所述第一表面延伸到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封壳包括:第三开口;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壁;以及位于所述壳体上的降噪材料。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穿孔材料。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穿孔材料包括片材中的图案,并且其中所述图案沿着所述片材变化。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隔开的多层降噪材料。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多层降噪材料是平行、垂直或交叉的多层降噪材料中的至少一者。24.根据权利要求19-23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微穿孔面板、穿孔面板、层叠管状面板或波状材料中的一者或多者。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增压器组件,还包括后壁。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以下中的一者或两者:与第一表面邻接的垫片以及邻接所述出口的在托盘中的密封剂。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在所述通道的所述至少一个侧壁上的涂层,所述涂层包括吸收材料、铝涂层、层压材料或者层压材料和粘接剂的组合中的一者。2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降噪材料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轴线的两侧上的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沿着所述壳体轴线的长度变化的平面片材,所述变化包括以下中的一者:平面片材之间的间距、片材中的穿孔图案、平面片材的平行图案、或平面片材的垂直图案。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偏斜布置的平面片材。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平行布置的平面片材。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相对于所述壳体轴线垂直布置的平面片材。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增压器组件,其中,所述呈镜像的成组穿孔材料包括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K·马哈拉特卡G·S·库尔卡尼S·K·昆澈A·S·迈耶斯M·J·弗勒利希M·G·斯瓦茨兰德尔
申请(专利权)人:伊顿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