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53637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2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具有金属背板与发光条结构,还包括导电黏着结构,该导电黏着结构设置于该金属背板上,且该导电黏着结构具有第一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之间形成第一电容;以及该发光条结构具有阳极区域,该阳极区域与该第一导电层通过导电材料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电容用于储存电荷。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背光模组的金属背板(地端)上设置导电黏着结构,藉由导电黏着结构内部的导电层与金属背板之间形成电容的储存电荷,降低了流经发光条结构上的发光元件结电容的电量,避免发光元件受到静电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技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与普遍,显示装置已被应用至各式的电子装置,例如:个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其他可携式电子装置。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笔记本电脑的显示装置中包含有背光单元(backlightunit;BLU)。背光单元中包含有发光条(light-bar)。然而,在笔记本电脑的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的组装过程中,常常会有静电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发光条上的发光元件很有可能会因为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而受损。因此,如何提高发光条的抵抗静电放电(ESD)的能力已成为此领域亟欲解决的问题之一。请参考图1A以及图1B。图1A是现有的一种发光条结构100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发光条结构100的侧视图。发光条结构100包含第一基板TS1、第二基板BS1以及绝缘层INS。为了简化图示内容,图1A中省略绝缘层INS。第一基板TS1与第二基板BS1对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板TS1为上基板且第二基板BS1为下基板。绝缘层INS设置于第一基板TS1与第二基板BS1之间。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基板TS1与第二基板BS1于空间上的相对关系不限于如图1A所绘示。以图1A示例而言,第一基板TS1包含阳极区域A0以及多个元件区域111~118。第一基板TS1依序配置有阳极区域A0以及元件区域111~118。元件区域111~118分别用以供一发光元件设置。换句话说,发光条结构100可供八个发光元件设置于其上,以形成发光条(lightbar)。此数量仅用于举例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数量为限。发光元件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本专利技术亦不以此为限。当发光条结构100被点亮时,电流将从阳极区域A0流入发光条结构100。电流接着流经元件区域111~118,并从后端的阴极(未绘示)流出,以点亮元件区域111~118上的发光元件。元件区域111~118依序配置有节点部分N1~N8。节点部分N1~N8分别用以供一发光元件设置。第二基板BS1包含接地区域120和阳极走线122。接着,请同时参考图1A以及图1C。图1C是图1A的发光条结构100的等效电路图。第一基板TS1的阳极区域A0与接地区域120之间形成第一电容C0。阳极走线122与地端(或接地的铁件)之间形成第二电容CB。由于阳极区域A0与阳极走线122电性连接,因此第一电容C0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容CB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第一电容C0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B的第二端皆电性连接至地端。节点部分N1~N8与接地区域120之间分别形成第三电容C1~C8。而八个发光元件本身的结电容则为电容Cled1~Cled8。上述多个电容的耦接关系如图1C所示。于发光条结构100中,元件区域111中的阳极区域A0与接地区域120之间的第一电容C0的电容值可用以储存电荷,以降低流经后方的发光元件(结电容Cled1~Cled8)的电量。在这种情况下,发光元件将可受到保护,进而提高发光条结构100的抵抗静电放电(ESD)的能力。于发光条结构100中,第二基板BS1上配置有阳极走线122,使得阳极走线122与地端(或接地的铁件)之间形成第二电容CB。第二电容CB可用以储存电荷,以降低流经发光元件的结电容Cled1~Cled8的电量,进而提高发光条结构100的抵抗静电放电(ESD)的能力。虽然,图1A中的发光条结构100可以通过第一电容C0与第二电容CB储存电荷,降低流经发光元件的结电容Cled1~Cled8的电量上的发光元件,提高其抵抗静电放电(ESD)的能力,然而,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发光条结构100的接地区域常通过导电铝箔与金属背板(未图示)进行贴合,由于导电铝箔较小,于组装过程易被忘记贴附于发光条结构100与金属背板之间,此外,当发光条结构100被组装完成后,常常存在导电铝箔与金属背板贴合不紧密的情况,这些组装操作均会使得发光条结构100与金属背板之间的阻抗变大,阻抗变大使得发光条结构100的抵抗静电放电(ESD)的能力的变差,发光元件容易被静电放电损伤。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的改善发光条结构与金属背板的抵抗静电放电(ESD)的能力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具有金属背板与发光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黏着结构,该导电黏着结构设置于该金属背板上,且该导电黏着结构具有第一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之间形成第一电容;以及该发光条结构具有阳极区域,该阳极区域与该第一导电层通过导电材料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电容用于储存电荷。可选地,该导电黏着结构包括依序叠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双面胶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双面胶层,其中,该第二导电双面胶层使得该导电黏着结构贴附该金属背板上。可选地,该导电黏着结构还包括第二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叠至于该第一导电层上方,且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电性绝缘,该第二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形成第二电容,该第二电容用于储存电荷。可选地,该导电黏着结构包括依序叠置的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双面胶层、第二绝缘层、第四导电双面胶层、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双面胶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双面胶层,其中,该第二导电双面胶层使得该导电黏着结构贴附该金属背板上,该第三导电双面胶层的两端贴附于金属背板上,使得该第二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之间电性连接。可选地,该第二绝缘层包覆该第四导电双面胶层、该第一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双面胶层、该第一绝缘层以及该第二导电双面胶层,使得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电性绝缘。可选地,该导电黏着结构包括依序叠置的第三导电层、第一绝缘双面胶层、第三绝缘层以及第二绝缘双面胶层,其中,该第二绝缘双面胶层使得该导电黏着结构贴附该金属背板上。可选地,该导电黏着结构还包括第四导电层,该第四导电层叠至于该第三导电层上方,且该第四导电层与该第三导电层之间电性绝缘,该第四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电性连接,该第四导电层与该第三导电层之间形成第三电容,该第三电容用于储存电荷。可选地,该导电黏着结构包括依序叠置的第四导电层、导电双面胶层、第四绝缘层、第三绝缘双面胶层、第三导电层、第一绝缘双面胶层、第三绝缘层以及第二绝缘双面胶层,其中,该第二绝缘双面胶层使得该导电黏着结构贴附该金属背板上,该导电双面胶层的两端贴附于金属背板上,使得该第四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之间电性连接。可选地,该第三绝缘双面胶层包覆该第三导电层、该第一绝缘双面胶层、该第三绝缘层以及该第二绝缘双面胶层,使得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电性绝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在背光模组的金属背板(地端)上设置导电黏着结构,藉由导电黏着结构中的导电层与金属背板之间形成电容的储存电荷,降低了流经发光条结构上的发光元件(结电容Cled1’~Cled8’)的电量,避免发光元件受到静电损伤。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A是现有的发光条结构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发光条结构的剖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具有金属背板与发光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导电黏着结构,该导电黏着结构设置于该金属背板上,且该导电黏着结构具有第一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之间形成第一电容;以及该发光条结构具有阳极区域,该阳极区域与该第一导电层通过导电材料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电容用于储存电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具有金属背板与发光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导电黏着结构,该导电黏着结构设置于该金属背板上,且该导电黏着结构具有第一导电层,该第一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之间形成第一电容;以及该发光条结构具有阳极区域,该阳极区域与该第一导电层通过导电材料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电容用于储存电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电黏着结构包括依序叠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双面胶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双面胶层,其中,该第二导电双面胶层使得该导电黏着结构贴附该金属背板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电黏着结构还包括第二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叠至于该第一导电层上方,且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电性绝缘,该第二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层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形成第二电容,该第二电容用于储存电荷。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电黏着结构包括依序叠置的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双面胶层、第二绝缘层、第四导电双面胶层、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双面胶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双面胶层,其中,该第二导电双面胶层使得该导电黏着结构贴附该金属背板上,该第三导电双面胶层的两端贴附于金属背板上,使得该第二导电层与该金属背板之间电性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绝缘层包覆该第四导电双面胶层、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广东刘琼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