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74769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2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水体中的增氧曝气模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增氧曝气模块上的编织纤维模块,所述增氧曝气模块包括设置在水面上且中部开具有通孔的漂浮机构、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的通孔内的动力机构以及将所述漂浮机构固定在水底的固定机构,所述编织纤维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外缘的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机构以及悬挂在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编织纤维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应用碳素纤维和秸秆纤维吸收、吸附、截留水中污染物,另一方面,配合强化曝气措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培养水体的耗氧菌,为水体内浮游动物等提供生活条件,共同作用促进了水污染的治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河道、湖泊及其他水体的生态修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水体治理工程中的一种可同时达到除藻、水质净化及曝气充氧效果的水质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水体富营养化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富营养化水体也为藻类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大部分的水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太湖、巢湖、滇池及武汉东湖等主要水体藻类的频繁爆发,不仅引发水源危机,还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周围居民生活。因此,水体污染物防控及藻类治理技术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机械除藻等物理除藻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明显降低水体藻浓度,但无法长期控制藻类生长。投放灭藻剂、絮凝剂等化学除藻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不可忽视。而生物治理等措施虽见效慢,但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达到从源头治水控藻的效果,是水体治理的发展方向。水体高浓度污染物是藻类大量增殖的物质基础,所以,单一使用控藻措施无法从源头上达到彻底治理的效果,治水控藻应以清除水体过多内源污染物为出发点,同时结合生态控藻技术的综合治理措施为导向,最终达到彻底修复水环境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通过集除藻、净化及曝气作用为一体化设计,达成水体污染物治理、藻类清除、水环境改善等多重作用,最终达到彻底修复水环境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水体中的增氧曝气模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增氧曝气模块上的编织纤维模块,所述增氧曝气模块包括设置在水面上且中部开具有通孔的漂浮机构、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的通孔内的动力机构以及将所述漂浮机构固定在水面的固定机构,所述编织纤维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外缘的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的连接机构以及悬挂在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编织纤维束。优选地,所述漂浮机构为内部填充轻质发泡材料的柱形体,所述柱形体边缘设有错位排列的凹槽结构和凸起结构。优选地,所述动力机构为潜水电机及与所述潜水电机相连的叶轮。优选地,所述叶轮为不锈钢材质或聚合物材质,所述叶轮的长度为15~30cm。优选地,所述漂浮机构高度为10~15cm,横切面最长轴距为60~100cm;所述漂浮机构的通孔为圆柱体孔洞,所述圆柱体孔洞的直径为40~70cm。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锚固于水底的锚固件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漂浮机构下方的连接索。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为卡扣、拉环或挂扣。优选地,所述编织纤维束为碳素纤维和植物秸秆编织成的扁平状长条物。优选地,所述碳素纤维的材质为聚丙烯晴基碳纤维。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的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应用碳素纤维和秸秆纤维吸收、吸附、截留水中污染物,为各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着生、附着或穴居条件,形成薄层的具有很强净化活性功能的“生物膜”,达到促进污染物的降解及转化的效果。同时,秸秆在水中释放的化感物质可达到长效除藻的效果,并且完全无污染、环境友好、效果显著。另一方面,配合强化曝气措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培养水体的耗氧菌,为水体内浮游动物等提供生活条件,共同作用促进了水污染的治理效率。该系统通过浮力支撑,可随水位变化自动调节,不需人为控制。其中的编织纤维束还可更换,使其保持持续修复水体的作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漂浮机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本系统包括增氧曝气模块和编织纤维模块两部分。如图1、图2所示,其中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具体地,所述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包括设置在水体中的增氧曝气模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增氧曝气模块上的编织纤维模块,所述增氧曝气模块包括设置在水面1上且中部开具有通孔的漂浮机构3、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3的通孔内的动力机构6以及将所述漂浮机构3固定在水面1的固定机构,所述编织纤维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3外缘的支撑杆7、设置在所述支撑杆7上的连接机构以及悬挂在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编织纤维束4。如图1所示,增氧曝气模块通体采用耐腐蚀、抗老化的材质如合成塑料等制成,所述增氧曝气模块包括设置在水面1上且中部开具有通孔的漂浮机构3、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3的通孔内的动力机构6以及将所述漂浮机构3固定在水面1的固定机构三个部分。优选地,所述漂浮机构3为内部填充轻质发泡材料的柱形体,所述柱形体边缘设有错位排列的凹槽结构和凸起结构。具体地,所述漂浮机构3为内部填充轻质发泡材料如泡沫塑料等的箱体,箱体为中部开有通孔的圆柱体或方柱体,柱体边缘设置为错位排列的凹槽和凸起结构,起到抵消水流的冲刷保持装置稳定的作用。优选地,所述漂浮机构3高度为10~15cm,横切面最长轴距为60~100cm,根据叶轮大小进行调整。所述漂浮机构3的通孔为圆柱体孔洞,由于螺旋状叶轮设置在该孔洞中,所述圆柱体孔洞的直径根据叶轮大小设置为40~70cm。所述圆柱体孔洞的下方设置为网格状,以避免水中杂物漂入,影响叶轮工作。进一步,如图2所示,所述漂浮机构3漂浮于水面1,保证吃水深度,防止下沉。优选地,所述动力机构6为潜水电机及与所述潜水电机相连的叶轮,所述叶轮优选为等螺距三锥螺旋状叶轮。所述叶轮为抗腐蚀、强度高的优质不锈钢材质或聚合物材质,所述叶轮根据动力需要确定长度为15~30cm,叶轮设置在漂浮机构的圆柱体孔洞中。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机构包括锚固于水底2的锚固件5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漂浮机构3下方的连接索8。对于无底泥水体可在水底放置重物作为锚固件5用以固定,从而使整个水质净化系统固定于一定位置,不随水流任意漂移,通过固定机构将所述水质净化系统设置于指定位置。本技术的增氧曝气模块的工作原理为:根据水力机械的搅拌提升原理,电机带动水下螺旋状叶轮高速旋转,将水体下方的水提升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水滴与空气接触后携带氧气返回水中。而水下叶轮的巨大扭矩带动大范围水体流动并由喷洒水流造成表层水体的大量扰动,为水体提供了极高的增氧率,特有的水体对流形式使得水体在垂直循环运动过程中表层水体与底部水体进行交换,使氧气能均匀分布到周围水体,提高水中溶解氧(DO),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进一步,本技术还在增氧曝气模块的漂浮机构3的四周设置若干编织纤维模块。所述编织纤维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3外缘的支撑杆7、设置在所述支撑杆7上的连接机构以及悬挂在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编织纤维束4。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杆7为细长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材质为韧性强、抗腐蚀、强度较大的材质(如聚合塑料材质),可承受较强的压力和弯曲力。支撑杆7纵向下方设置若干连接装置,用来连接自身与编织纤维束。编织纤维模块通过支撑杆7的一端与漂浮机构3外缘的部分连接。支撑杆7的长度设置以与增氧曝气的喷洒水流的边缘基本一致为标准。增氧曝气模块的四周均可设置支撑杆7,数量可根据水体污染情况、藻类爆发情况的需要进行增减。所述连接机构的材质与支撑杆7相同,可设置为卡扣、拉环、挂扣等多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水体中的增氧曝气模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增氧曝气模块上的编织纤维模块,所述增氧曝气模块包括设置在水面(1)上且中部开具有通孔的漂浮机构(3)、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3)的通孔内的动力机构(6)以及将所述漂浮机构(3)固定在水面(1)的固定机构,所述编织纤维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3)外缘的支撑杆(7)、设置在所述支撑杆(7)上的连接机构以及悬挂在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编织纤维束(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的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水体中的增氧曝气模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增氧曝气模块上的编织纤维模块,所述增氧曝气模块包括设置在水面(1)上且中部开具有通孔的漂浮机构(3)、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3)的通孔内的动力机构(6)以及将所述漂浮机构(3)固定在水面(1)的固定机构,所述编织纤维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漂浮机构(3)外缘的支撑杆(7)、设置在所述支撑杆(7)上的连接机构以及悬挂在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编织纤维束(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机构(3)为内部填充轻质发泡材料的柱形体,所述柱形体边缘设有错位排列的凹槽结构和凸起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蓓莉崔晨晨赵晓红夏博张凯邢萌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