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0475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5 0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面板,其包括透光盖板、第一黏着层以及电致变色薄膜。电致变色薄膜通过第一黏着层贴附在透光盖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面板可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致变色面板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技术是通过电场的作用,使具有电活性(Electroactive)的电致变色材料因发生电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得失电子,从而造成可逆的颜色变化。近年来,电致变色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后视镜、建筑物的窗户、汽车天窗以及显示器等。以后视镜为例,夜间行车时,来自后方车辆的光束投射至后视镜所造成的镜面反射往往造成驾驶人视觉的不适,甚至造成短暂的视觉丧失。即使强光消失,也会因视觉残留而在驾驶人的视网膜上留有盲点,成为肇生事故的潜在危机。电致变色技术可通过改变后视镜所呈现的颜色来降低后视镜的反射率,从而达到防眩光的效果。目前电致变色面板主要的制作方式包括在两片导电玻璃之间形成用以容纳电致变色材料的间隙(cellgap),然后将间隙抽真空,再将液态的电致变色材料灌注在间隙中。在将间隙抽真空时,位于间隙上方的导电玻璃可能因内外压力差而塌陷,造成间隙的厚度不均匀。如此,容易导致电致变色面板在显示时产生彩虹纹(Mura)甚至牛顿环(Newton’srings)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电致变色面板的显示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致变色面板,其可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电致变色面板,其包括透光盖板、第一黏着层以及电致变色薄膜。电致变色薄膜通过第一黏着层贴附在透光盖板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致变色薄膜包括第一导电膜、第二导电膜、第二黏着层以及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膜通过第二黏着层贴附在第一导电膜上。电致变色层配置在第一导电膜以及第二导电膜的其中一者上且位于第一导电膜以及第二导电膜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电膜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一绝缘膜,且第二导电膜包括第二导电层以及第二绝缘膜。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位于第一绝缘膜以及第二绝缘膜之间,且电致变色层配置在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的其中一者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致变色层为固态的电致变色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致变色面板还包括控制器以及感光元件。控制器电性连接于第一导电膜以及第二导电膜。感光元件电性连接于控制器。感光元件根据外在环境的光强度输出感测值,且控制器根据感测值调变第一导电膜与第二导电膜之间的电压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致变色面板还包括触控元件,其中触控元件位于透光盖板与电致变色薄膜之间,或者电致变色薄膜位于触控元件与透光盖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配置在透光盖板上,且第一黏着层位于触控元件与电致变色薄膜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配置在电致变色薄膜上,且第一黏着层位于触控元件与透光盖板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图案层以及第二电极图案层,且第一电极图案层配置在透光盖板上,而第二电极图案层配置在电致变色薄膜上。第一黏着层位于第一电极图案层与第二电极图案层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致变色面板还包括显示模块,其中电致变色薄膜位于显示模块与透光盖板之间。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薄膜以粘贴的方式固定在透光盖板上。如此,除了可省略现有技术形成间隙以及抽真空的步骤之外,还可控制电致变色薄膜贴附在透光盖板上的平整性,从而有助于改善彩虹纹以及牛顿环等现象,使电致变色面板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至图7分别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电致变色面板的示意图。附图说明标记:100、200、300、400、500、600、700:电致变色面板;110:透光盖板;120:第一黏着层;130、230:电致变色薄膜;132:第一导电膜;132A:第一导电层;132B:第一绝缘膜;134:第二导电膜;134A:第二导电层;134B:第二绝缘膜;136:第二黏着层;138:电致变色层;140:控制器;150:感光元件;DP:显示模块;L:光束;S1:外表面;S2:内表面;TP:触控元件;TP1:第一电极图案层;TP2:第二电极图案层。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电致变色面板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电致变色面板100包括透光盖板110、第一黏着层120以及电致变色薄膜130,其中电致变色薄膜130通过第一黏着层120贴附在透光盖板110上。透光盖板110的材质可选择高机械强度以及具有抗刮能力的材质,以保护设置于其后方的元件(如电致变色薄膜130)。此外,透光盖板110的材质可选择具备高穿透率的材质,以利外界的光束L(例如照射至后照镜的强光)自透光盖板110入射进电致变色面板100,使入射进电致变色面板100的光束L可经由电致变色薄膜130的作用,而达到诸如降低镜面反射或抗眩光的效果。举例而言,透光盖板110的材质可包括玻璃,但不限于此。透光盖板110具有外表面S1以及内表面S2。内表面S2与外表面S1彼此相对,其中内表面S2位于外表面S1与第一黏着层120之间,且电致变色薄膜130通过第一黏着层120贴附在内表面S2上。如图1所示,外表面S1以及内表面S2可皆为平面,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外表面S1以及内表面S2可分别为平面、曲面或上述两者的组合。电致变色薄膜130可顺应内表面S2的弯曲程度(图1示出内表面S2为平面)而贴附在透光盖板110的内表面S2上。在本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薄膜130包括第一导电膜132、第二导电膜134、第二黏着层136以及电致变色层138,其中第二导电膜134通过第二黏着层136贴附在第一导电膜132上,且电致变色层138配置在第一导电膜132以及第二导电膜134的其中一者上且位于第一导电膜132以及第二导电膜134之间。如图1所示,电致变色层138例如配置在第一导电膜132上且通过第二黏着层136与第二导电膜134接合。此外,第一导电膜132可通过第一黏着层120与透光盖板110的内表面S2接合。换句话说,电致变色层138位于第二黏着层136与第一导电膜132之间,且第一黏着层120位于第一导电膜132与透光盖板110之间。第一导电膜132可包括第一导电层132A以及承载第一导电层132A的第一绝缘膜132B,且第二导电膜134可包括第二导电层134A以及承载第二导电层134A的第二绝缘膜134B,其中第一导电层132A以及第二导电层134A位于第一绝缘膜132B以及第二绝缘膜134B之间,且电致变色层138配置在第一导电层132A以及第二导电层134A的其中一者上。如图1所示,电致变色层138例如配置在第一导电层132A上且通过第二黏着层136与第二导电层134A接合。此外,第一绝缘膜132B通过第一黏着层120与透光盖板110的内表面S2接合。换句话说,电致变色层138位于第二黏着层136与第一导电层132A之间,且第一黏着层120位于第一绝缘膜132B与透光盖板110之间。第一绝缘膜132B以及第二绝缘膜134B可选择塑胶薄膜,以薄化电致变色面板100的总体厚度。第一导电层132A以及第二导电层134A的材质可选择透明导电材质,但不以此为限。第一黏着层120以及第二黏着层136的材质可选择光固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致变色面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盖板;第一黏着层;以及电致变色薄膜,通过所述第一黏着层贴附在所述透光盖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8.04 TW 1041252421.一种电致变色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透光盖板;第一黏着层;以及电致变色薄膜,通过所述第一黏着层贴附在所述透光盖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薄膜包括第一导电膜、第二导电膜、第二黏着层以及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二导电膜通过所述第二黏着层贴附在所述第一导电膜上,所述电致变色层配置在所述第一导电膜以及所述第二导电膜的其中一者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导电膜以及所述第二导电膜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膜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一绝缘膜,且所述第二导电膜包括第二导电层以及第二绝缘膜,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膜以及所述第二绝缘膜之间,且所述电致变色层配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其中一者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为固态的电致变色层。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膜以及所述第二导电膜;以及感光元件,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稜偕詹孟嘉
申请(专利权)人:明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