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少忠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697711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4 0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蓄电池组、调压器和无线收发器,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蓄电池组,蓄电池组的还分别连接第一供电模块、无线收发器和调压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采用太阳能发电和市电供电相结合的供电方式,并且设置了蓄电池蓄电池组,能够当做备用电源使用,同时利用物联网对输出电压的大小和类型进行远程控制,能够输出可变的直流电或交流电,其输出的交流电压还具有温度保护和电压保护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供电系统,具体是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电能是目前人们生活中最重要能源之一,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设备都使用电能,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电能由火力发电场供应,火力发电需要使用大量的煤炭,不仅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会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近些年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可再生、绿色环保的能源来发电,太阳能发电是近些年最常见到的绿色环保发电装置,然而普通家庭的使用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发电装置受环境、气候的影响较大,供电不稳定,切换操作复杂,因此实用性不强,利用物联网进行控制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蓄电池组、调压器和无线收发器,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蓄电池组,蓄电池组的还分别连接第一供电模块、无线收发器和调压器,调压器还分别连接无线收发器和智能切换模块,所述无线收发器还连接智能切换模块,智能切换模块还连接第一输出接口和逆变器,逆变器的电压输出端连接升压器,升压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出接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逆变器包括变压器W、MOS管Q1、电阻R5和芯片IC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6和二极管D8的阴极,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电阻R11、电源VCC、二极管D9的阴极、变压器W的绕组N1、变压器W的绕组N2、芯片IC1的引脚8、芯片IC1的引脚11和芯片IC1的引脚12,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2,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电容C1和芯片IC1的引脚15,电阻R1和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芯片IC1的引脚13连接芯片IC1的引脚14、芯片IC1的引脚15和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和芯片IC1的引脚2,芯片IC1的引脚3连接电容C3,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9的阳极和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电阻R4、电容C2和芯片IC1的引脚1,芯片IC1的引脚9连接电阻R10、二极管D3的阳极和三极管V2的基极,三极管V2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和MOS管Q2的栅极,MOS管Q2的源极接地,MOS管Q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10的阴极和变压器W的绕组N2的另一端,二极管D10的阳极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变压器W的绕组N1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漏极,MOS管Q1的栅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三极管V1的发射极,三极管V1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电阻R9和芯片IC1的引脚10,所述芯片IC1的型号为TL49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供电模块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蓄电池组为24V蓄电池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电阻R12为热敏电阻。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调压器为可控硅电子调压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无线收发器还通过3G无线网络连接远程控制器,无线收发器为GPRS模块。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智能切换模块为多触点继电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采用太阳能发电和市电供电相结合的供电方式,并且设置了蓄电池蓄电池组,能够当做备用电源使用,同时利用物联网对输出电压的大小和类型进行远程控制,能够输出可变的直流电或交流电,其输出的交流电压还具有温度保护和电压保护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的原理框图;图2为逆变和升压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蓄电池组、调压器和无线收发器,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蓄电池组,蓄电池组的还分别连接第一供电模块、无线收发器和调压器,调压器还分别连接无线收发器和智能切换模块,所述无线收发器还连接智能切换模块,智能切换模块还连接第一输出接口和逆变器,逆变器的电压输出端连接升压器,升压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出接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逆变器包括变压器W、MOS管Q1、电阻R5和芯片IC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6和二极管D8的阴极,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电阻R11、电源VCC、二极管D9的阴极、变压器W的绕组N1、变压器W的绕组N2、芯片IC1的引脚8、芯片IC1的引脚11和芯片IC1的引脚12,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2,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电容C1和芯片IC1的引脚15,电阻R1和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芯片IC1的引脚13连接芯片IC1的引脚14、芯片IC1的引脚15和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和芯片IC1的引脚2,芯片IC1的引脚3连接电容C3,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9的阳极和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电阻R4、电容C2和芯片IC1的引脚1,芯片IC1的引脚9连接电阻R10、二极管D3的阳极和三极管V2的基极,三极管V2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和MOS管Q2的栅极,MOS管Q2的源极接地,MOS管Q2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10的阴极和变压器W的绕组N2的另一端,二极管D10的阳极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变压器W的绕组N1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1的漏极,MOS管Q1的栅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和三极管V1的发射极,三极管V1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电阻R9和芯片IC1的引脚10,所述芯片IC1的型号为TL494。第一供电模块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组为24V蓄电池组。电阻R12为热敏电阻。调压器为可控硅电子调压器。无线收发器还通过3G无线网络连接远程控制器,无线收发器为GPRS模块。智能切换模块为多触点继电器。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系统采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作为光电转换元件,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具有体积小、光电转换效率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白天阳光充足时,第一供电模块完成光电转换并将电能储存在蓄电池组中,同时,第二供电模块通过电压转换电路同样实现了对蓄电池组的充电,蓄电池组中储存的电压在平时不会输出,需要使用时,通过远程控制器对无线收发器发送控制指令,无线收发器能够同时控制调压器和智能切换模块,调压器选用的可控硅电子调压器能够通过控制其内部可控硅的导通角改变输出电压的数值,智能切换模块能够切换输出电压的种类,电路可以输出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两种,并且电压大小可调,能够满足不同用电负载的使用需求。系统采用太阳能发电和市电供电相结合的供电方式,并且设置了蓄电池蓄电池组,能够当做备用电源使用,同时利用物联网对输出电压的大小和类型进行远程控制,能够输出可变的直流电或交流电,因此具有绿色环保、功能多样和使用方便的优点。其中逆变和升压电路如图2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蓄电池组、调压器和无线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蓄电池组,蓄电池组的还分别连接第一供电模块、无线收发器和调压器,调压器还分别连接无线收发器和智能切换模块,所述无线收发器还连接智能切换模块,智能切换模块还连接第一输出接口和逆变器,逆变器的电压输出端连接升压器,升压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出接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包括第一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蓄电池组、调压器和无线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供电模块,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蓄电池组,蓄电池组的还分别连接第一供电模块、无线收发器和调压器,调压器还分别连接无线收发器和智能切换模块,所述无线收发器还连接智能切换模块,智能切换模块还连接第一输出接口和逆变器,逆变器的电压输出端连接升压器,升压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出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网络的供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变压器W、MOS管Q1、电阻R5和芯片IC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6和二极管D8的阴极,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电阻R11、电源VCC、二极管D9的阴极、变压器W的绕组N1、变压器W的绕组N2、芯片IC1的引脚8、芯片IC1的引脚11和芯片IC1的引脚12,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2,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电容C1和芯片IC1的引脚15,电阻R1和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芯片IC1的引脚13连接芯片IC1的引脚14、芯片IC1的引脚15和电阻R2,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和芯片IC1的引脚2,芯片IC1的引脚3连接电容C3,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9的阳极和电阻R8,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少忠
申请(专利权)人:林少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