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器组件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686233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3 08:0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改善的插入器组件,该组件带有模制的塑料板和插入板中的贯通通道内的、冲压形成的金属接触件。接触件具有在相对的接触点之间延伸的、冗余分离的金属电路路径,以减小电感和接触电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带有模制塑料板和插入板中的金属接触件的插入器组件用于形成相对的基板上的接触垫之间的电气连接。接触件呈平面网格阵列行列非常接近地间隔一起,以建立大量的差分对信号和延伸通过板的接地连接。增加的电路速度需要差分信号以10或更多千兆赫的信号频率传输通过插入器板。常规插入器板带有短小且间隔紧密的单个电路路径接触件和非常快的信号上升时间,通过常规插入器板的高频信号传输增加了信号阻抗并弱化了信号强度。高频信号(发送)可引起相邻的信号电路路径接触件对之间的交叉串扰。图10和11示出了常规的插入器组件,其中,接触件形成相对的基板上的垫之间的单个电路路径。图10和11中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插入器组件使用接触件200,其中,单个电路路径202在各接触点204之间延伸。从点204延伸至自由端208的接触件200的部分或残端206不承载电流。这些残端在电流路径或回路的外部延伸,用于接触并作为天线。特别在高信号频率下,天线辐射能量并增加信号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公开了一种插入器组件,该插入器组件带有改善的接触件,用以在相对的基板的接触垫之间形成冗余的电气连接。组件中的每个接触件在与相对的基板垫接合的接触点之间具有两个分离的电路路径。每个接触件中的两个电路路径减小了电感和接触电阻。冗余的电路路径消除了电气接触件残端,残端显著导致了信号在高速时的劣化。带有冗余的电路路径的改善的接触件被插入常规的电介质板而无需加工和制造专用板。通过常规板的使用,改善的组件的制造成本减小。附图说明图1是插入器组件的俯视图;图2是剖视图,示出了在待插入插入器板中的贯通通道的位置处的接触件;图3是图1中的沿线3-3的剖视图,示出了位于重力向下位置的板中的接触件;图4是与图3相似的剖视图,示出了定位在下基板上的组件,其中,接触件在贯通通道中被抬升;图5是与图4相似的视图,示出了由接触件支承的板的顶部上的上基板,其中,接触件被部分压缩;图6是与图5相似的剖视图,示出了将板夹在其间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以及被完全压缩以形成两个电路路径的接触件;图7、8和9是接触件的俯视图和相对的侧视图;以及图10和11是现有技术的插入器组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插入器组件10具有平坦的电介质板12,电介质板12带有平行的顶部表面14和底部表面16、均匀厚度18和以相交的平面网格阵列行列布置的紧密间隔的接触件通道20。板的厚度可为1.22mm。成形的金属接触件22定位在接触件通道20内。在板12中,每个接触件通道20具有宽端壁24和相对的窄端壁26。端壁24是平坦的并在平行的顶部表面14与底部表面16之间垂直延伸。窄端壁26包括延伸进入通道20的接触件保持突起28。突起28具有两个平坦并向内倾斜的仿形表面30和31,以及在表面30和31的相交处、等距地位于顶部表面14与底部表面16之间的尖端32。壁26上的平坦的仿形表面30和31从尖端32起以浅的向外的角度朝向顶部表面14和底部表面16延伸。如图2中所示,壁24垂直于表面14和16,且通道20的宽度从尖端32的两侧增加。通道20具有在各端壁24与26之间延伸的相对的侧壁34。每个侧壁34包括在顶部表面14与底部表面16之间且从宽端壁24的一个边缘垂直延伸的平坦部分36。平坦的向内渐缩的侧壁部分38从窄端壁26的边缘远离端壁26延伸至部分36。部分36和38垂直于顶部表面14和底部表面16。如图1中所示,每个通道20在壁部分36之间具有最大宽度。通道的宽度沿部分38减小至在窄端壁26处的最小宽度。板12与图10和11中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插入器组件中使用的板相同。金属接触件22由均匀厚度的镀金铍铜带坯冲压形成。坯的厚度可为0.043mm。每个接触件具有刚性竖直脊柱40,在脊柱的各端带有倒圆的上接触件支承件42和倒圆的下接触件支承件44。第一平坦弹簧臂46从支承件42向上并向内倾斜至接触件22的顶部处的接触点48。第二平坦弹簧臂50从点48向下并向外倾斜至面向远离脊柱40的支承弯曲部52。端部带54从弯曲部52向下并向内延伸至倒圆的端部56。接触件在脊柱40的中心的两侧竖直向对称,使得接触件的下半部分具有平坦的弹簧臂58、下接触点60、平坦的弹簧臂62、支承弯曲部64、端部带66和倒圆端部68。在接触点48和60的相对的边缘上设置有成对的接触尖端70。尖端70在美国专利第6,905,343号中公开。平坦的弹簧臂58从下接触件支承件44向下并向内延伸至与点48相对的下接触点60。平坦的弹簧臂62从接触点60向上并向外延伸至倒圆的支承弯曲部64。接触件端部带66从弯曲部64向上并向内延伸至倒圆的端部68。臂46和58的宽度从脊柱40起减小,以当臂受压时分散压力。接触件22由长且相对窄的均匀厚度的一段长度的金属带坯形成,金属带坯弯曲成细长的圆周的条72的形式,条72中在接触件倒圆端部56和68之间有间隙74。条72具有连续的圆周内表面76和连续的圆周外表面78。如图4中所示,表面76和78垂直于延伸通过条的中心的横向平面80。如图2中所示,通道20在尖端32处的最小宽度82小于接触件22的最大宽度84。通过将接触件如图2中所示定位在通道上方,并接着将接触件下降进入通道至图3中所示的位置,接触件22被插入通道20。接触件定位成脊柱40在宽端壁24上方且臂50、54、62和66在窄端壁26上方。在接触件的插入期间,脊柱支承件42和44沿壁24向下运动,且臂62向下运动以与窄端壁26的上仿形侧30接合。臂58和62被仿形侧30挠曲并运动通过尖端32,并随着接触件如图3中所示被插入通道中而返回至非压缩位置。接触件在通道20内具有松配合,且在通道内具有受限的自由竖直运动。支承件42和44搁置在壁24上。如图3中所示,接触件22位于重力向下位置,其中,支承弯曲部52在上仿形侧30上,且支承弯曲部64向内与下仿形侧31间隔开。上接触件48与板的顶部表面14相邻。下接触件60在下板表面16下方间隔开更大的距离。如图3中所示的、接触件已插入且位于重力向下位置的组件10如图4中所示置于下基板86上。基板具有定位在每个接触件下方的接触垫(未示出),用以如所示的与下接触件60接合。当组件置于基板86上时,板12下降直至如图4中所示接触点60与基板上的垫结合且仿形表面31与支承弯曲部64接合。接触件22在通道20内被抬升至升高的位置。支承弯曲部52在仿形侧30上方。板12通过重力被保持在图4的位置且被接触件支承弯曲部64与下仿形表面31之间的接合支承。如图4中所示,板12在基板86上方的距离88处。接触件22在通道20中被抬升,且接触点48在板的顶部上方的距离90处,距离90大于接触件60在板的底部下方的距离88。随着接触件在图4中的位置中,上基板92置于板12的顶部。上基板具有与上接触件48接合的接触垫(未示出)。上基板92朝向下基板86下降,以将抬升的接触件22压缩进入通道20。当接触件开始被上基板92接合时,在图4所示的位置中。支承件42和44沿壁24向下滑。臂46被向下弯曲进入通道20,以使弯曲部52运动成与上仿形侧30接合,并随着进一步下降基板92而沿仿形侧30向下。此时,臂58向上弯曲,且弯曲部64对应地沿下仿形侧31向上运动。臂46和58的弯曲使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201580031852.html" title="插入器组件和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插入器组件和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在相对的基板上的接触垫之间形成双路径电气连接的插入器板组件,所述组件包括:模制塑料板,所述板具有顶部表面、底部表面、所述顶部表面和所述底部表面之间的均匀厚度和延伸通过所述板的厚度的多个相同的接触件通道,每个通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垂直于所述板的所述顶部表面和所述底部表面,且所述第二端壁形成面向所述第一端壁的突起;以及多个金属接触件,当不被压缩时,每个接触件定位在通道中,通过弯曲厚度均匀的金属坯的细长带而形成带有连续的、垂直于横向平面的内圆周表面和外圆周表面的回路、所述带上的接触件端部、当所述接触件不被压缩时分离所述接触件端部的间隙、所述带中横跨所述接触件端部的刚性脊柱、在所述接触件的顶部和底部处的相对的接触点以及每个接触点与接触件端部之间的支承弯曲部,从而形成每个所述接触件,每个接触点在所述脊柱与接触件端部之间,当所述接触件不被压缩时,各所述接触点间隔开的距离大于所述板的厚度;当不被压缩时,每个接触件在所述突起的上方和下方的位置处具有最大宽度,所述最大宽度大于所述通道在所述突起处的最小宽度,使得当所述接触件不被压缩时被限定在所述通道中,但能在所述通道中竖直运动;每个接触件在所述通道内具有压缩的位置,其中,所述接触点与所述板的所述顶部表面上方和所述板的所述底部表面下方的基板上的垫接合,所述间隙闭合,所述带的端部在所述通道内相互接合以形成电气连接,且所述支承弯曲部向内与所述第二端壁间隔开;由此,压缩的连接件各自在各所述接触点之间形成冗余的电路路径,一个电路路径延伸通过所述脊柱,且另一个电路路径延伸通过所述支承弯曲部、所述自由端部和所述电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9.22 US 62/053,2661.一种用于在相对的基板上的接触垫之间形成双路径电气连接的插入器板组件,所述组件包括:模制塑料板,所述板具有顶部表面、底部表面、所述顶部表面和所述底部表面之间的均匀厚度和延伸通过所述板的厚度的多个相同的接触件通道,每个通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垂直于所述板的所述顶部表面和所述底部表面,且所述第二端壁形成面向所述第一端壁的突起;以及多个金属接触件,当不被压缩时,每个接触件定位在通道中,通过弯曲厚度均匀的金属坯的细长带而形成带有连续的、垂直于横向平面的内圆周表面和外圆周表面的回路、所述带上的接触件端部、当所述接触件不被压缩时分离所述接触件端部的间隙、所述带中横跨所述接触件端部的刚性脊柱、在所述接触件的顶部和底部处的相对的接触点以及每个接触点与接触件端部之间的支承弯曲部,从而形成每个所述接触件,每个接触点在所述脊柱与接触件端部之间,当所述接触件不被压缩时,各所述接触点间隔开的距离大于所述板的厚度;当不被压缩时,每个接触件在所述突起的上方和下方的位置处具有最大宽度,所述最大宽度大于所述通道在所述突起处的最小宽度,使得当所述接触件不被压缩时被限定在所述通道中,但能在所述通道中竖直运动;每个接触件在所述通道内具有压缩的位置,其中,所述接触点与所述板的所述顶部表面上方和所述板的所述底部表面下方的基板上的垫接合,所述间隙闭合,所述带的端部在所述通道内相互接合以形成电气连接,且所述支承弯曲部向内与所述第二端壁间隔开;由此,压缩的连接件各自在各所述接触点之间形成冗余的电路路径,一个电路路径延伸通过所述脊柱,且另一个电路路径延伸通过所述支承弯曲部、所述自由端部和所述电气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包括各接触件自由端部之间的摩擦电气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连接的摩擦距离为约0.15mm。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部为倒圆的,且所述摩擦连接绕每个自由端部延伸。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金属接触件由厚度为约0.043mm的带坯形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坯为镀金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D·瓦尔登J·S·希勒曼C·S·皮克勒斯
申请(专利权)人:安芬诺尔互连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