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床的回油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67366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床的回油槽,其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第一底板的后端部和第二底板的后端部固定有后底板,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以及后底板形成卡接在机床底座的卡位;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以及后底板三者的内侧边缘设置有挡边,第一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集油板、第二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二集油板以及后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加高板,并且第一底板、第一集油板与挡边形成远离所述加高板的第一出油口,第二底板、第二集油板与挡边形成远离所述加高板的第二出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均设置有用于接收漏油的油箱,该回油槽能够与机床紧密结合,具有较好的防漏油和回收漏油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床
,具体涉及一种机床的回油槽。
技术介绍
机床漏油是机床日常作业经常出现的问题,机床漏油不但浪费材料,还会影响机床部件的工作性能,长期漏油对机床的部件也会带来一定危害,因此,对于机床漏油的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机床通过设置回油槽将机床中外流、外溅或渗漏的漏油回收从而减缓机床漏油的问题。其中,回油槽与机床结合的密封性以及回油槽的结构设计对回油槽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现有技术中,回油槽仍然存在着与机床结合不够严密和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的问题,常常导致回油槽不能有效地回收漏油以及回收的漏油还是容易从间隙渗漏,因此需要对回油槽优化升级,以保证机床稳定高效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床的回油槽,能够与机床紧密结合,具有较好的防漏油和回收漏油的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机床的回油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后端部和所述第二底板的后端部固定有后底板,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后底板形成卡接在机床底座的卡位;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后底板三者的内侧边缘设置有挡边;所述第一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集油板、所述第二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二集油板以及所述后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加高板,并且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集油板与所述挡边远离所述加高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集油板与所述挡边远离所述加高板的一侧形成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均设置有用于接收漏油的油箱。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机床的回油槽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均设置为梯形底板,所述梯形底板的长底边与所述后底板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机床的回油槽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梯形底板设为朝向所述后底板上升的斜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机床的回油槽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集油板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二集油板的上端部还设置有竖直挡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机床的回油槽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机床底座的结合间隙均为3mm~8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机床的回油槽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油箱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油口的下方和所述第二出油口的下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机床的回油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第一底板的后端部和第二底板的后端部固定有后底板,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以及后底板形成卡接在机床底座的卡位;第一底板、第二底板以及后底板三者的内侧边缘设置有挡边;第一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集油板、第二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二集油板以及后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加高板,并且第一底板、第一集油板与挡边远离加高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出油口,第二底板、第二集油板与挡边远离所述加高板的一侧形成第二出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均设置有用于接收漏油的油箱。作业时,机油泻漏至设备的外部,第一集油板和第二集油板把泻漏的机油聚集至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聚集的机油分别从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流到油箱,即完成漏油回收。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回油槽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向外延伸,能够与机床紧密结合,并且回油槽能够将外溅的漏油较好地回收,具有密封性好、回收漏油性能好和有效防止漏油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机床的回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回油槽与机床工作状态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回油槽与机床工作状态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回油槽与机床工作状态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后底板3;卡位4;挡边5;第一集油板6;第二集油板7;竖直挡边8;加高板9;第一出油口10;第二出油口11;油箱12;机床底座13;机床1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种机床的回油槽,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第一底板1的后端部和第二底板2的后端部固定有后底板3,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以及后底板3形成卡接在机床底座的卡位4;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以及后底板3三者的内侧边缘设有挡边5;第一底板1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集油板6、第二底板2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二集油板7以及后底板3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加高板9,并且第一底板1、第一集油板6与挡边5形成远离加高板9的第一出油口10,第二底板2、第二集油板7与挡边5形成远离加高板9的第二出油口11;第一出油口10和第二出油口11均设置有用于接收漏油的油箱12,作业时,机油泻漏至设备的外部,第一集油板和第二集油板把漏油聚集至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聚集的漏油分别从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流到油箱,即完成漏油回收,其中加高板和后底板使得整个装置围筑起来,增强密封性,该回油槽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向外延伸能够与机床紧密结合,并且回油槽能够将外溅的漏油较好地回收,具有密封性好、回收漏油性能好和有效防止漏油的优点。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均设置为梯形底板,所述梯形底板的长底边与后底板3固定连接,梯形板能较好地把漏油汇聚,然后从梯形板的短底边出口流出。本实施例中,所述梯形底板设为朝向后底板3上升的斜面,从而便于聚集的漏油依次地从后底板流出,最后从出油口流出。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油板的上端部和第二集油板的上端部还设置有竖直挡边8,进一步防止漏油溅出槽外。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与机床底座13的结合间隙均为3mm~8mm,优选地为6.68mm,结合紧凑,能有效地防止机床漏油。本实施例中,油箱12分别设置于第一出油口10的下方和第二出油口11的下方,使得流出的漏油收集起来,便于后续重复使用。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床的回油槽,其特征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后端部和所述第二底板的后端部固定有后底板,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后底板形成卡接在机床底座的卡位;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后底板三者的内侧边缘设置有挡边;所述第一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集油板、所述第二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二集油板以及所述后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加高板,并且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集油板与所述挡边远离所述加高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集油板与所述挡边远离所述加高板的一侧形成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均设置有用于接收漏油的油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床的回油槽,其特征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后端部和所述第二底板的后端部固定有后底板,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后底板形成卡接在机床底座的卡位;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以及所述后底板三者的内侧边缘设置有挡边;所述第一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一集油板、所述第二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第二集油板以及所述后底板的外侧边缘设置有加高板,并且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集油板与所述挡边远离所述加高板的一侧形成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集油板与所述挡边远离所述加高板的一侧形成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均设置有用于接收漏油的油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光景李本章郑利明兰海周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