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65972 阅读:4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线检测电路,包括开关元件、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接线状态指示装置;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电压端;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接地;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接地;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与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接线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接线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电子设备生产时,整机内部线缆的连接是由人工完成的,连接线插错、漏插或部分PIN针接触不良(插头插歪)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整机接线工艺的检查主要通过产线工人目检来完成,可靠性较低,一旦出现遗漏则可能导致已经装配完成的整机拆机返工,成本很高。为检测各端子是否通过连接线可靠连接,目前已有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一:在电路板各关键信号线路上预留测试点,通过顶针将板上的关键信号传输至专门的检测设备,检测设备通过输出和接收电信号检测线路的连通性,采用此方案还可以检测一些电性能指标。然而,上述方案中所采用检测设备的成本往往较高。方案二:通过机器视觉实现整机组装工艺的自动检测。采用超高清图像捕捉或红外扫描等方式获取图像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转化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并与标准数据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判断线路是否可靠连接,目前该技术在大尺寸、高复杂度的整机组装中仍有诸多局限,如人工走线的不一致性往往难以判别,大尺寸设备的图像检测技术仍不成熟等,并且设备成本很高。方案三:采用仪器辅助的人工判别,如产线工人使用万用表等设备测试连通性等,其属于人工检测的拓展,准确率比目检要高,但仍不能避免疏忽和遗漏接线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检测电路,提高接线检测的可靠性,降低接线检测的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接线检测电路,包括开关元件、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接线状态指示装置;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电压端;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接地;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接地;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与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连接。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中,所述开关元件为PNP型三极管,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为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为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为所述三极管的基极。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中,所述开关元件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优选地,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中的一种或两种。进一步地,所述电路还包括主板和功能板;所述开关元件、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设置于所述主板上;所述第一检测线和所述第二检测线之间通过所述功能板上的线路进行连接。优选地,所述主板上设置有第一插座,所述功能板上设置有第二插座;所述第一插座上设置有第一检测端口和第二检测端口;所述第二插座上设置有第三检测端口和第四检测端口;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与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连接具体为: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端口通过所述第一检测线与所述第三检测端口连接,所述第三检测端口通过所述功能板上的线路与所述第四检测端口连接,所述第四检测端口通过所述第二检测线与所述第二检测端口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座和所述第二插座上均设置有信号传输端口,所述第一插座的信号传输端口和所述第二插座的信号传输端口之间通过信号线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测端口和所述第二检测端口为所述第一插座最外侧的两个端口,所述第三检测端口和所述第四检测端口为所述第二插座最外侧的两个端口。本技术通过简单的开关电路对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的连接状态进行检测,根据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的连接状态控制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的工作回路的通断,以对不同的连接状态进行指示,可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接线检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接线检测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接线检测电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见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接线检测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接线检测电路,包括开关元件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接线状态指示装置L1。所述开关元件Q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至第一电压端V_STB。所述开关元件Q1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L1接地。所述开关元件Q1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接地。所述开关元件Q1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第一检测线X1和第二检测线X2与所述开关元件Q1的控制端连接。在具体实施当中,所述第一检测线X1和所述第二检测线X2为普通的连接线,可与连接端子的其他信号线一起插接,以实现对接线状态的检测。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中,如图1所示,所述开关元件Q1为PNP型三极管,所述开关元件Q1的第一端为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开关元件Q1的第二端为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开关元件Q1的控制端为所述三极管的基极。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中,所述开关元件Q1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开关元件Q1的第一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开关元件Q1的第二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开关元件Q1的控制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应当说明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开关元件仅为示例性说明,在具体实施当中,所述开关元件可以为任意可通过控制端实现电路通断控制的元件,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L1为对检测线的连接状态起指示作用的元件,优选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采用PNP型三极管作为开关元件并且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为例,本实施例提供的接线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第一检测线X1和第二检测线X2可靠连接时,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通过电阻R1上拉至高电平(整机需要接电),三极管Q1截止,发光二极管L1不工作。当第一检测线X1和/或第二检测线X2断开连接时(意味着连接线漏插或未完全插紧),则三极管Q1的发射极仍通过电阻R1上拉至高电平,而三极管Q1的基极在电阻R2下拉至低电平,三极管Q1导通,发光二极管L1工作,提示连接线未接好。本技术通过简单的开关电路对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的连接状态进行检测,根据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的连接状态控制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的工作回路的通断,以对不同的连接状态进行指示,可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接线检测。参见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接线检测电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接线检测电路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包括主板21和功能板22。现有的电子设备当中,通常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将各种功能集成到不同的板卡上,按其在电路中所担角色的重要性可分为主板和功能板,所述主板又称主机板、系统板、逻辑板、母板和底板等,是构成复杂电子系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中心或者主电路板。所述功能板又称从板和子板,是实现电子系统中某一或某些特定功能的电路板。如在电视机当中,所述主板可以为电视主板,所述功能板可以为屏幕驱动板、电源板或者按键板。所述开关元件Q1、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L1设置于所述主板21上。所述第一检测线X1和所述第二检测线X2之间通过所述功能板22上的线路进行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主板2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线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元件、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接线状态指示装置;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电压端;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接地;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接地;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与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元件、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接线状态指示装置;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电压端;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接地;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电阻接地;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还依次通过第一检测线和第二检测线与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PNP型三极管,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为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为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为所述三极管的基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元件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一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开关元件的第二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开关元件的控制端为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状态指示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和蜂鸣器中的一种或两种。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接线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还包括主板和功能板;所述开关元件、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恒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