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51831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13:22
根据一个实施例,连接器可包括:可紧固至配对结构的外壳体;定位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定位在内壳体内的连接端子;具有一端连接至连接端子而另一端延伸到外壳体外的导线;至少一个阻尼器,其用于使内壳体与外壳体间隔开,从而中断或减低从外壳体传输至内壳体的振动;以及夹具,其用于将导线的至少一部分固定至外壳体,由此将从外部传输至导线的振动传输至外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为用于电连接或短路的电气构件类型。连接器可包括例如插座和插头。连接器可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例如汽车、便携式终端装置、相机、机动车、飞机以及家用电器。例如,韩国专利申请公开号10-2012-0030824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构造成组装至车辆的凸出壳体,构造成组装至凸出壳体的凹入壳体,可旋转地附接至凹入壳体的壳体固定器,其中当凹入壳体插入到凸出壳体中时,壳体固定器构造成旋转以朝向凸出壳体移动凹入壳体,使得凹入壳体完全地连接至凸出壳体。当凹入壳体连接至凸出壳体时,包含在凹入壳体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可连接至包含在凸出壳体中的第二连接端子。响应于经由连接至第一连接端子的导线所传递的振动或者从凹入壳体所传输的振动,在第一连接端子中可发生振动效应。在该实例中,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之间的连接可变得有缺陷或者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可彼此断开,这在高振动环境中可能非常频繁地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一方面提供了在高振动环境中正常地起作用的连接器。根据一方面,提供有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构造成连接至配对结构的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中的内壳体;设置在内壳体中的连接端子;具有一端连接至连接端子而另一端从外壳体向外延伸的导线;至少一个阻尼器,其构造成使内壳体与外壳体间隔开以便减低或阻止从外壳体传输至内壳体的振动;以及夹具,其构造成将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紧固至外壳体以便将传输至导线的外部振动传输至外壳体。该至少一个阻尼器可包括设置在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第一阻尼器,设置在配对结构和内壳体之间的第二阻尼器,以及构造成与外壳体、内壳体和配对结构相接触的第三阻尼器。第一阻尼器可设置在外壳体的内壁上的面向配对结构的侧面上。在其中配对结构、外壳体和内壳体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第二阻尼器的弹性模量可小于第一阻尼器的弹性模量。第三阻尼器可形成为环形形状以环向地覆盖内壳体,第三阻尼器的外侧面可受外壳体和配对结构挤压,以及第三阻尼器的内侧面可插入到形成在内壳体的周边上的沟槽中。第三阻尼器可形成为环形形状以环向地覆盖内壳体,以及第三阻尼器的外侧面的厚度可大于第三阻尼器的内侧面的厚度。夹具可附接至外壳体的端部部分的外侧面。连接器还可包括设置在导线和夹具之间以保护导线的保护部件。保护部件的弹性模量可小于该至少一个阻尼器的弹性模量。当配对结构连接至外壳体时,连接内壳体和外壳体的部件可松开,使得内壳体保持处于浮动状态中。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一个壳体可包括朝向外壳体突出的临时连接突起,而另一壳体则可包括构造成接收临时连接突起的插件。在其中内壳体临时地连接至外壳体的状态中,临时连接突起可被插件的内壁阻挡,以及在其中配对结构、外壳体和内壳体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临时连接突起可与整个内壁间隔开。临时连接突起的端部部分可设置成与插件的底面间隔开。关于内壳体插入到外壳体中的方向,插件的长度可大于临时连接突起的长度。该至少一个阻尼器可包括第一阻尼器,其构造成在内壳体与外壳体分离的方向上提供弹性力。外壳体可包括将固定至配对结构的固定器,以及当固定器固定至配对结构时,配对结构可构造成朝向外壳体施加压力至内壳体,使得临时连接突起与插件的内壁分离。外壳体可包括第二固定器,其在形状上对应于提供在配对结构中的第一固定器的形状,以及连接器还可包括构造成连接至外壳体的固定杆,该固定杆包括吊钩,其设置成在固定杆连接至外壳体的状态中关于第二固定器而言与第一固定器相对。内壳体可包括连接端子插入其中的端子插入孔和形成为与端子插入孔的纵向方向相交的阻塞物孔,以及连接器还可包括位置固定部件,其插入到阻塞物孔中以防止连接端子从内壳体中分离。夹具可包括构造成彼此连接的多个子夹具。该多个子夹具可包括第一子夹具,其包括构造成施加压力到导线上的第一压力施加突起;以及第二子夹具,其包括设置成关于导线而言与第一压力施加突起相对的第二压力施加突起。外壳体可包括导线插入到其中的导线插入孔以及从外壳体的外侧面向内凹入以与导线插入孔连通的夹具紧固件。夹具紧固件可包括从外壳体环向地凹入的座置空间以及构造成容许座置空间和导线插入孔之间连通的压力施加突起插件。示范性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将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并且部分地根据该描述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通过本公开内容的实施而懂得。附图说明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示范性实施例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并且更为容易地认识到,附图中:图1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前视图;图5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图6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处于临时连接状态中的连接器的截面视图;图7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处于完全连接状态中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视图;图8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传输振动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视图;图9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以及图10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外壳体和夹具的分解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参照附图将详细地描述一些示范性实施例。关于图中指定给各元件的参考标号,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相同的元件将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即便它们在不同的图中示出。而且,在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当认为对于众所周知的相关结构或功能的详细描述将导致对本公开内容不明确的解释时将省略此种描述。另外,用语例如第一、第二、A、B、(a)、(b)等可在文中用来描述构件。这些术语中的各个均非用来定义对应构件的本质、次序或序列而仅仅是用来区分该对应构件与其它构件。应注意的是,如果在说明书中描述一个构件“连接”、“联接”或“连结”至另一构件,第三构件可“连接”、“联接”和“连结”在第一和第二构件之间,即使第一构件可直接地连接、联接或连结至第二构件。图1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前视图,以及图5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后视图。图6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处于临时连接状态中的连接器的截面视图,以及图7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处于完全连接状态中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视图。图8为显示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传输振动的连接器组件的截面视图。参看图1至图8,连接器组件10可包括配对结构11和构造成连接至配对结构11的连接器100。配对结构11可提供在产品例如包括电子装置的汽车中。配对结构11可提供在需要电连接的部件中。配对结构11可包括可固定至连接器100的第一固定器11a,构造成插入到连接器100中以接收连接器100的至少一部分的插入壁11b,以及设置在配对结构11内的配对端子11c。例如,第一固定器11a可为形成在插入壁11b的侧表面上的突起。连接器100可物理地和电学地连接至配对结构11。连接器100可包括外壳体110、内壳体120、连接端子130、导线140、至少一个阻尼器150、夹具160、导线密封件170、保护部件175,位置固定部件180,以及固定杆190。外壳体110可连接至配对结构11。外壳体110可包括提供在外壳体110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包括:构造成连接至配对结构的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中的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中的连接端子;导线,所述导线具有连接至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以及从所述外壳体向外延伸的另一端;至少一个阻尼器,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构造成使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间隔开以便减低或阻止从所述外壳体传输至所述内壳体的振动;以及夹具,所述夹具构造成将所述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紧固至所述外壳体以将传输至所述导线的外部振动传输至所述外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20 KR 10-2014-0032818;2015.03.19 KR 10-2011.一种连接器,包括:构造成连接至配对结构的外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中的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中的连接端子;导线,所述导线具有连接至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以及从所述外壳体向外延伸的另一端;至少一个阻尼器,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构造成使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间隔开以便减低或阻止从所述外壳体传输至所述内壳体的振动;以及夹具,所述夹具构造成将所述导线的至少一部分紧固至所述外壳体以将传输至所述导线的外部振动传输至所述外壳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第一阻尼器;设置在所述配对结构和所述内壳体之间的第二阻尼器;以及构造成与所述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和所述配对结构相接触的第三阻尼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上的面向所述配对结构的侧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其中所述配对结构、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完全地彼此连接的状态中,所述第二阻尼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阻尼器的弹性模量。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器形成为环形形状以环向地覆盖所述内壳体;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外侧面受所述外壳体和所述配对结构挤压;以及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内侧面插入到形成于所述内壳体的周边上的沟槽中。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尼器形成为环形形状以环向地覆盖所述内壳体;以及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外侧面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阻尼器的内侧面的厚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附接至所述外壳体的端部部分的外侧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线和所述夹具之间以保护所述导线的保护部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件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器的弹性模量。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振光朴钟元张晳浩
申请(专利权)人:安普泰科电子韩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